跳至主要內容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 書本: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 譯者:洪翠娥
    • 出版社:皇冠
  •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 導演:Tom Tykwer
    •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 原聲帶: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葛奴乙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聞過什麼是龍涎香?有多少人聞過鞣皮工廠難聞的氣味或是日正當中時,來自傳統魚市場裡,因日曬而蒸發出的腐臭味?電影則將小說中對氣味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影像,透過男主角的表情來詮釋書中所謂「好聞」的氣味和氣味消散時的失落感,再由配樂Lost Love的悠悠的人聲合唱勾起觀眾心中那份對於失去記憶中美好事物的失落感,透過視覺與聽覺,轉移了觀眾對於「嗅覺」的渴望。其實在小說裡,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寫出那特殊的氣味到底是如何,只是輕描淡寫的做這樣的描述:
「…她的汗像風一樣清新,頭髮的皮脂像胡桃油一樣甜,性器像一束杏花……這個獨特的香味是所有其他氣味引為典範的最高原則,是純粹的美。」
在看完電影後,我想到一件十分曖昧的事,在書裡與電影裡都表現的相當曖昧。當許多人因為葛奴乙調製的香水而陷入狂亂的性愛時,葛奴乙腦海裡出現的是最先死在他手下的那位,釀製黃香李酒的紅髮女孩,因為葛奴乙身上有了氣味,女孩擁抱著他,而洛兒的父親安托萬也因為香氣的迷惑而要收養葛奴乙為兒子。我們都知道葛奴乙是個對氣味相當貪婪的人,他在格拉斯殺了二十四個女子為了襯托出洛兒的香氣,而洛兒的香氣勾起了他對沼澤街少女的氣味的回憶(這兩位少女的配樂旋律是非常相似的),這是他的願望,他要保存這個氣味;在書裡的安托萬對自己的女兒是有著些許狎思的,曾經有著玷污自己女兒念頭的他,如果不是因為女兒的婚姻可能使他明正言順的踩進貴族階層與身為父親的道德感,和葛奴乙一樣,洛兒只是一個手段。當眾人沉醉在性愛的狂歡(基本的,滿足性的慾望)時,電影裡的葛奴乙思念著沼澤街的少女,而安托萬.里希並沒有加入行刑台下的狂歡,而是衝上前去擁抱葛奴乙,稱他為兒子。我一直在想,這是否是導演和作者所想要表達的,隱約的曖昧,安托萬愛著自己的女兒,不是那種父親對女兒的愛。
猜測導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像是葛奴乙與沼澤街少女,在書裡讓葛奴乙著迷的只是氣味,但導演表現的方式已讓我感覺像是葛奴乙愛著少女。很不浪漫的說,由於動物(包括人),在交配季節、陷入愛河時會散發出費洛蒙(Pheromone),透露給異性有關於性方面的訊息。如果常看動物頻道就大概知道我的意思。在書中的沼澤街少女,正值青春期,如果稍有注意的話,人在青春期時,從兒童轉變為大人的尷尬時期裡所散發出氣味的確是很濃厚的。在導演的表達方式裡,對葛奴乙而言,那香氣就是少女不經意所散發出的費洛蒙。這不是不可能的,因為其他被謀殺的二十五個少女,包括洛兒,都沒有超過十八歲,也許是作者的暗喻?但就整本書讀下來,我覺得葛奴乙心中沒有一般人的情愛善惡喜好,只是對某種氣味執著,為了突顯與保留這種氣味而殺了二十五個少女。
當然,這部電影有一點點,算是我個人吹毛求疪,我有點不滿足,不是氣味,我無法忍受電影開場沒多久就飄出市場裡腐魚的味道,離開放映廳時全身什麼味道都有的情況,而是演員與語言。這是個發生在法國的故事,全劇以英文演出,讓應該說法文的演員操著英語而臨時演員卻操著法文腔的英文;而我最龜毛的,就是包迪尼這個角色居然是美國演員來演出-這真的只是我個人好惡而已-我希望會是個又胖又老又能演得出貪婪的義大利人,說著義大利腔的法語,或英語,至於看著石內普演安托萬,除了語言外,我覺得他有演出部份安托萬表面正義凜然與急於攀附權貴的感覺,只是沒有演出那份對女兒狎念與父親道德界限的衝突。
香水工業的起源是義大利,很難說若不是凱薩琳.德.邁迪西(Catherine de M?dicis,瑪歌皇后的母親)將香水、飲食、藝術、化妝品工業、審美觀一起嫁進法國,我想法國也很難有現在這樣的文化。同樣的,在小說裡,葛奴乙雖然是天才,但如果不是包迪尼的出現,他也學不會如何蒸餾香精和認識各種不同的香氣或是香水調配的技術,所以我會覺得包迪尼之於葛奴乙就像凱薩琳王后對於法國的影響,但導演卻請了一個沒有義大利口音的美國達斯汀霍夫曼,他是個很傑出的演員,由他演出的包迪尼,只表現出了部份的喜感,可是沒有演出那份貪婪,我甚至驚訝於電影中的他居然讓我感受到對葛奴乙的慈愛。不過,小說的作者和電影導演都是德國人啊!呵!
配樂是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出,官方網站上可試聽,目前只有原聲帶,在國外買得到,台灣目前還沒有。
撇開這些,我想到移民到普羅旺斯的英國人Peter Mayle,在重拾山居歲月這本書裡提到了一個叫拉迪耶(Lardiers)的地方,由歐舒丹(L'Occitane)創辦了「盲生香水技藝啟蒙學校」,並自格拉斯請了Lucien Ferrero來測試學生的能力,並訓練這些學生,由他推薦學生至凡爾賽香水大學(猜是夏爾特爾大學)。Peter Mayle是這樣描寫這位Ferrero大師的好鼻子:
「…我注意到他的鼻子,有一兩次高興的抽了抽。但直到那盤乳酪端了上來,他的鼻翼才興瘦得大張,雖然,那時,乳酪離我們還有三呎遠。」
那是塊藍紋乳酪,我不太敢吃,味道真的很恐怖,Ferrero大師稱之為「乳酪地雷股」。因為Peter Mayle的描寫,所以在電影裡看到男主角抽動著他自然的抖動臉部肌肉與鼻翼時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在Peter Mayle的文章裡也簡單的寫了如何「聞香」和法國香水工業的發展。
perfume_coffrect如我所預料會有香水產品搭配電影上映銷售,在台灣是由號稱發現凱薩琳.德.邁迪西的配方的翡冷翠之香,其中一支存在(Essendo)有做特價銷售,不過中和的莎莎說不知道有這個活動也沒陳列。該系列的香水在台灣都有特價銷售,國外是七十九美元。雖然文案裡表示是凱薩琳王后的手稿,不過我記得小說裡,凱薩琳王后的香水師兼化妝師兼占星師是那個陰森森的呂吉里.勒內,而這位勒內師傅也是存在的,在澤瓦科(Zevaco)的小說《白太陽騎士》裡就看到他的身影,他們還有一位私生子-我想,凱薩琳王后這位義大利人大概在法國不太受歡迎。除了這支香水外,國外也有一組由Thierry Mugler所調配的十五支香水組合,這套香水組合是根據書中所提到的香氣來製作的,如Amor and Psych?(愛與靈)、Atelier Grimal(葛利馬的作坊)、Boutique Baldini(包迪尼商店)…等十四支7.5ml的小香水再搭配一款由Thierry Mugler的總裁Vera調配的,15ml的Aura,讓人感受到溫暖與芬芳但又無法預測的,這些介紹可以在官方網站上看到,有收藏價值,但不便宜,美金七百元。
忘了之前看哪裡的介紹,記者大概是把這組香水與限量的VISIONAIRE #42的內容給混淆了。該期雜誌的確是與IFF合作的嗅覺作品,這款配合書本所創造的香水組合是由Thierry Mugler設計與IFF合作生產的,但不是由VISIONAIRE設計的。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