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常出現的縮寫字


在網路治理的領域中有大量的縮寫字,主要原因也在於這些字串很長,為了談話與記憶方便,就愈來愈多的縮寫字出現,這也造成許多非英語國家的人要進入網路治理時,就被會議中的大量縮寫字造成挫折感。

在寫了兩年的網路治理會議相關的參與經驗後,發現每次都要把縮寫字重新解釋一次,也占了大量的篇幅,對許多讀者來說可能也是閱讀上的障礙,所以決定為自己整理這樣的列表,除了統一這個部落格裡的用字,可能日後也不再多作解釋,而是直接以英文縮寫呈現在文章裡。

中文翻譯的部份查詢了維基百科,有些則是我自己再調整過,日後如果有增加也會在這張列表中記錄,同時也做了一個較易查詢的 IGBook 方便初學者跨過縮寫字的門檻。
  1. AFRINIC:Afric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非洲網路資訊中心
  2. APrIGF: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
  3. APNIC: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亞太網路資訊中心
  4. APRICOT: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et Conference on Operational Technologies 亞太網路科技高峰會
  5. ARIN:American Registry for Internet Numbers 美國網路號碼登記處
  6. ASO:Address Supporting Organization 位址支援組織
  7. BPF:Best Practice Forum 最佳案例論壇
  8. ccTLD:Country code top-level domain 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
  9.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內容傳遞網路
  10. CERT: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電腦緊急應變小組,如果是 CERT/CC 則表示為協調中心 (Coordination Center),如 TWCERT/CC。
  11. CSIRT:Computer Security Incident Response Team 電腦資安事件應變小組 (讀作: C-CERT)
  12. DNS:Domain Name Systems 域名系統
  13. EC:Executive Council 執行委員會
  14. GFCE:Global Forum on Cyber Expertise 全球網路專家論壇
  15. GCSC: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Stability of Cyberspace 穩定全球網路空間委員會
  16. gTLD:Generic top-level domains 通用頂級域名
  17. HLPDC:High-level Panel on Digital Cooperation 聯合國高階數位合作
  18. 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網路架構董事會
  19. 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網際網路號碼分配局
  20. 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
  21.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
  22. IGF: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網路治理論壇,代稱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
  23. IP (IPv4/IPv6):Internet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網路協定 (第4版/第6版)
  24. ISOC:Internet Society 網際網路學會
  25.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網路服務供應商
  26.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國際電信聯盟
  27. IXP/IX:Internet exchange point 網路交換中心,或寫為 IX
  28. LANIC: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網路資訊中心
  29. MAG:Multistakeholder Advisory Group 多方利害關係人諮詢小組
  30. MSG:Multistakeholder Group 多方利害關係人小組
  31. NIR:National Internet registry 國家網路註冊中心
  32. NRI/NRIs:National and Regional IGF Initiative(s) 國家和區域網路治理論壇小組
  33. NRO:Number Resource Organization 號碼資源組織
  34. PDP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政策發展流程
  35. RIPE NCC:Réseaux IP Européens Network Coordination Centre 歐洲IP網絡協調中心
  36. UN:United Nations 聯合國
  37. UNGGE:United Nations Group of Governmental Experts 聯合國政府專家小組
  38. RFC:Request for Comments 意見請求表
  39. RIR: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 區域網路註冊中心
  40. TLD:Top-level domain 頂級域名
  41. TWIGF:Taiwan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42. TWNIC: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43. TWNOG:Taiwan Network Operators Group 台灣網路維運者論壇
  44. TWOPM: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IP Open Policy Meeting IP 政策資源管理會議
  45. WG:Working Group 工作小組
  46. WSI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資訊社會全球高峰會

全球五大 RIRs:

  1. APNIC: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亞太網路資訊中心 (January, 1993)
  2. ARIN:American Registry for Internet Numbers 美國網路號碼登記處 (April, 1997)
  3. RIPC NCC:Réseaux IP Européens Network Coordination Centre 歐洲IP網絡協調中心 (April, 1992)
  4. LANIC: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網路資訊中心(August, 1999)
  5. AFRINIC:Afric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非洲網路資訊中心 (November, 2004)
其他參考資源: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