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Reading」標籤的文章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

讀《時代的噪音》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所著的《時代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是以蘇聯體制時期的作曲家 蕭士塔高維契 (Dmitriy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的視角,從自己出生時的命名、年輕時因為政治因素,過著每晚心驚膽顫的生活,到年老變成自己厭惡的樣子。書裡描寫了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考量政治因素,因為這些作品需要經過審查,通過審查的作品才能公開表演。 我對20世紀的古典樂作曲者不熟悉,更不用說蘇聯體制時期的樂曲及音樂家的一生。這是一本值得現代未經歷過共產主義、戒嚴年代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籍,這本書講得不只是蕭士塔高維契或是共產主義國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而是講權力對藝術與人生的干預。從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時的命名,他的父親為他取了名字,卻被教會要求改名,到自己的情人、婚姻的對象、說話交往的對象,成為蘇聯對外宣傳的代表,「權力」都是影響他在政治上的聲譽或是創作的因素。 如果藝術家跟人類的靈魂無關,那藝術家還能做什麼?除非藝術家只想成為裝飾,或只是權貴的走狗。 我在大學最後一年修了一門課,課程中的幾個章節是簡介馬克思主義與其經濟理論,馬克司主義敘述與內容是一個看似理想化的經濟學。資本主義走到現在也許造成整個社會呈現兩極化,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提供激勵,提供誘因讓人參與經濟活動,成為生產要素。馬克思主義對於理想化、想改變世界,少經世事的學生是很迷人的,也能觸及勞動階級參與改革社會。 一位醫生曾與我聊到馬克思主義帶給社會的影響,醫生轉述一篇文章的內容,該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試圖藉由知識分子帶領容易服從的勞動階層,發動革命以改革社會。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就是近代清楚明確的案例。毛澤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許多知識分子跟著他,操弄著相對知識缺乏的農民、勞動階層,與過度理想化的學生與青少年,發動革命反抗蔣介石,在1949年把中國國民黨趕到台灣來。但如果馬克思主義真的這麼好,那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曾經實施馬克思主義政權的人民們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中國曾經歷過十分艱辛的時代,直到鄧小平在晚年的開放,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 書中談到蕭士塔高維契回憶自己的一生與生活的共產主義年代,作者以這段文字描述共產主義: 它給了你夢想,再給你夢魘,而它讓所有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感到恐懼。 台灣的戒嚴時期就與書中描寫的狀態一致,由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台灣...

讀《黃色臉孔》

讀完上一本《巴別塔學院》的同時,我的社群平台在演算法操作下,舖天蓋地的看到《黃色臉孔》,也成功吸引我的注意力,所以當我撰寫 《巴別塔學院》讀後心得 的同時,也開始閱讀《黃色臉孔》。 在文章的開始處,我引用作者在書中關於寫作的兩段文字:      「寫作是一種極度孤獨的活動,你完全無法保證你正在創造的事物有任何價值,而所有顯示你在這場激烈競爭中落後的跡象,都會讓你一路墜入絕望的深淵。」      「寫作是人類所擁有最接近正真魔法的東西,寫作是無中生有創造出某種事物,是打開通往其他世界的門扉,寫作賜予你力量,讓你在真實世界太痛苦時,可以塑造自己的世界。」 藉由這兩段文字,我想寫下的是關於這本小說給我對於寫作與出版的心得。 大學畢業後在出版界的資歷只有三個月,工作內容也僅有維運出版社的網站,根本不能算是在出版界,所以我對書中的出版界的操作沒有什麼太多共鳴,也對於作者簡潔談到自建一個網站再找出留言者的 IP 位置再反查來源這件事也一笑帶過(那不是這個小說的重點),裡面的性別與種族偏見、網路言論覇凌相關議題只能用「無奈」兩字回應--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很難說些什麼,沒遭遇過性別歧視、網路惡意言論攻擊的人,真的不痛不癢,但也相信今年的奧運已經讓不少台灣人感受到國家地位、各種偏見帶來的影響。 在知識普及、每個人可以成名三分鐘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創作的欲望,需要有個什麼可以證明「自己存在過」、「自我獨特性」與「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簡單方式,直到有點天發現字裡行間充滿缺乏邏輯的文字組合,只是日常瑣碎的流水帳時,只能選擇向現實低頭。 寫作這件事情靠的不只是天分,有穩定產出量的作家們也有規律的創作模式,他們不止創作,也大量閱讀;當然也有那種天才型的作家,過著晨昏顛倒、夜夜笙歌,可以寫出讓人一讀再讀的有趣的作品。如果沒有上天賜下的禮物,相信規律的模式還能帶來益處,但除了天分外,一個作品要成為經典,還需要配合時機點、運氣,俗語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只要作者願意承擔出版相關過程的複雜手續,在自由的台灣可以選擇自費出版、自己想辦法行銷,好處是擁有版權-只要作者願意忍受中間的繁雜、找通路這些與「寫作」無關的事務。網際網路簡化一切,讓每個人握有出版自我作品的權力,也讓每個人遠離繁雜的事務,專心在寫作上,也降低出版社是否出版作品的權力,把權...

讀《巴別塔學院》

自去年出院後,幾乎沒有讀完一本小說,或說讀一本能引起共鳴的小說,我也很久沒在Blog上分享閱讀的心得,一來是常有學生或老師或什麼人會把整篇文章複製貼在自己的刊物上,二來是我也沒太多時間讀小說,那需要全然的投入,像是把自己泡在作者以文字組成的河流裡,感受作者與譯者用文字塑造的時空和發揮想像力享受文字帶來的氛圍。 這本小書應該也有很多人書寫自己的心得,閱讀者可以感受書裡的時空是中國清朝鴉片戰爭前的動盪不安時期,也是英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向全球擴張統治權的年代,東西方的交流不斷因文化與語言不通而受挫,最後發生無可避免的侵略性戰爭。閱讀者也可以專注於小說中殖民者對於被殖民者的剝削、不平等、不人道、看似平等的條件卻還是有著階級、種族的分別。也可以讀到女性在那個年代要爭取讀書、被平等對待的痛苦,更不用說有色人種的女性在高等教育學術殿堂中被如何看待。然而因為書中的四個主角擁有語言的天分、先天文化的優勢,加上後天的努力,他們可以擁有同樣族群、同樣階層所沒有的機會,甚至是擁有不同的人生。 這本小說剛開始引起我共鳴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於「翻譯」的見解。書名是《巴別塔學院》,自然就脫離不了記憶裡巴別塔的故事,在大洪水後人們講著統一的語言,想建造通天的塔,而耶和華就讓人們的語言不一致,塔也建不起來了。東方大陸的文化裡,有許慎的《說文解字》,後代也有訓詁學、修辭學在考究這些用字遣詞。然而作者以英文撰寫這本小說,在小說開頭就帶入 Adam Smith 的《國富論》,就告訴讀者們,這本書要用西方的思考模式來讀,也是以西方世界侵略亞太的角度出發。 我對這些沒有什麼意見,畢竟在翻譯許多國外政府的文件再寫成平易可讀的文字,已成日常工作之一。我自小到大在這塊土地學習,但所學的知識都與這個島沒有關連,我受西式的教育長大,對於台灣的傳統文化一無所知,甚至因為當時執政者的原因,我也無法用這塊土地原本的語言與長輩溝通,所以偶爾我也會像書中的主角一樣,懷疑自己的定位。書中的主角有著中文的姓名,但因為監護人的要求,他使用英文的姓名,書中各色人種也用了英文的姓名,如果沒有特別注意,會以為是一本西方白人主角們的奇幻小說。 裡面的種族抗爭與解放、學者的反抗、自我懷疑、殖民者的剝削,在各類小說或電影都讀得到。我不是專業譯者,但我的確感受到,往昔不同語言即為開啟不同文化知識的鑰匙,在我還是十二、三歲的時候,「翻譯」是一個備受尊...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 紅蜘蛛(葉蟎) 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

年假前,輕鬆聊聊天

這張圖片是Readmoo讀墨電子書統計我個人在2022年的 閱讀經歷 。我在2022年,透過Readmoo 買了8本書,而閱讀時間最久的是《注意力商人》,我最常在該平台閱讀電子書的時間是下午1點到2點,也多在星期六閱讀。 會特別強調在「該平台」,是估計它的計算來源是根據他們的應用程式(APP)和電子書閱讀器,我不止透過他們的閱讀器,我在平板上也有安裝該平台閱讀電子書的APP,而我的平板上還有 Google Playbook、博客來、KOBO、Kindle、Kono等閱讀應用程式,所以它僅能記錄使用者藉由該平台的服務的使用記錄,並不真的代表我真的只讀完4本書、陪伴我時間最久的是《注意力商人》,如果我可以把剛才列舉的應該程式的記錄都拿出來比較,也許才知道哪個平台使用最久、我是不是真的只讀完了4本書,陪伴我時間最久的是不是《注意力商人》。 你對你產生的資料沒有所有權—你的資料不是你的 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狀態,我認為閱讀是非常隱私的事,你可以自一個人的閱讀清單了解對方的個人喜好與關注的議題,所以我並沒有那麼喜歡公開我的書籍清單,但電子書服務可以讓我節省更多的生活空間,所以我不得不妥協與電子書平台分享個人的購買與閱讀記錄,然而這些資訊都掌握在各平台的手上,我沒有管道可以把自己在各平台的閱覽歷程、時數記錄下載下來,頂多是透過平板裝置的統計資訊來比較自己開啟這些APP多少時間。 在許多公開場合的討論裡,很多人會談「資料所有權」(Data Ownership)、「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但大多好高騖遠的談論國家等級的政策,卻連自己的資料都無法掌控,所以內容通常會扭曲的把討論導向「資料在地化」(Data Localisation),最後可能導致「網路碎片化」(Internet Fragmentation)。由於無法具體的去談要怎麼讓每個使用者能掌控自己所產出的資料,讓每個資料的生產者可以自由靈活使用自己的資料,於是討論的資料經濟其實很空泛,多是以個人和關係人的利益優先,來討論著國家層級的政策,但無法定義出在國家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改善經濟、經營企業的「資料」,也無法讓每個資料的生產者取得、交換或創造利益。 如果你只把「資料」鎖在資料中心、使用者的儲存載具裡,而資料無法自由流動,那你談的資料經濟其實只是0與1,就像許多人桌上的資料永遠不會到另一個人桌上,或要到另一...

20210512 用圖文書了解網際網路的運作、記得戴口罩、防疫時期的個資保護、寫作的規律與紀律

如果我們的計算機概論這麼有趣,也許會有更多人投入網路、資訊安全產業 雖然在小學時期就開始接觸電腦,但真正的操作和進入網路的領域卻是在專科時期。當時要修「電腦資訊概論」或「計算機概論」的學分,這其中也包括了「網路基礎概論」,例如網際網路的起源、域名和 IP 的關係、資訊安全、網路安全,原本台灣當時可能要防範的病毒,大概是 13 號星期五  這種等級的病毒,也因為網路不夠普及,所以也不會特別注意社交工程、釣魚信件這種行為。不過,那時台灣產了一個非常有名的 CIH 病毒 ,在當時可不輸給讓人風聲鶴唳的腸病毒。 我上這種課真的非常痛苦,而且常常睡著。課本裡的文字比區塊鏈技術的文字還難理解、更無趣。因為實在太乏味了,當時是學生的我甚至不會以進入這個領域,只把網路當工具,就算在進入網路治理的領域,為了了解各個議題,想要再了解相關的基礎理論,最後還是被難懂的文字打敗。 人權組織 Article 19 在 2020 年底出版了一本:《 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 》,附標是:「An Illustrated Guide to Protocols, Privacy, Censorship, and Governance」加入有趣的插畫並讓文字資訊編排的頁面更生動有趣。 我看了幾頁在展示頁面中的介紹,當我看到 The map of the Internet 時,注意到也畫了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而不是艱澀難懂的文字時,我就買了電子書,如果不是疫情影響國際運送和海關索取過多的個人資訊,圖文書還是要買實體書比較好。 Amazon 、Google Playbooks 都可買得到電子書,Amazon 買實體書附送電子書版本,大家可以自己衡量。 《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的作者是較少出現在台灣網路治理議題討論裡的名字: Mallory Knodel,但如果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 (UN IGF)、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FOC)裡,她是常被邀請的講者之一。在 2019 年的 FOC 裡,她就擔任多場的講者,目前也有一篇定義什端對端加密的文件「 Definition of End-to-end Encryption 」被網際網路工程組 (IETF) 接受,正...

讀《惡血》(Bad Blood)

想必不少人對《惡血》(Bad Blood)的主要中心人物 Elizabeth Holmes 和 Therano 公司的事件主軸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在媒體、影視圈的渲染下,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注意力。 忘了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看到 Elizabeth Holmes 在 TEDMED 的演講,但對於她的風采、眼神裡的光彩,還有為了克服自己與不少人對針頭的恐懼而投入研發,而我也相信她會完成她的理想。 如同新聞報導的內容,她演說中所談論的技術與設備,在現階段是很難達到的,可能是個不錯的理想,但實現這樣的理想需要各種專業領域的技術和設備,也許還得加上「時間」才有可能完成。 當媒體已經把她拱上幾乎下不了台的局面時,如我們所知的,說了一個謊就得撒下漫天大謊才能掩飾前一個謊言,當謊言被戳破時,是各種負面評語就會直接衝著她,而且是不留情面的。 其他的請大家看書、找其他人對這件事的評論或是進電影院享受娛樂效果吧!

[reading] 好好拜拜

上個星期六,我和偉展兩個人在台南玩了一天。台南除了有很多美味的小吃外,廟也是十分的多。我們去了大天后宮及開台天后宮,大天后宮附近還有武廟。不過,除了知道拜拜要拿香外,所做的行為都是憑印象。雖然初一十五都和大哥、佩瑜一起拜拜,小時候過年時也會和大人一起有樣學樣的拜,不過,總是有種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 現代人拜拜,多了環保觀念,少了那種謝天的味道。有時我還會發現,有些人連自己拜的對象是哪尊神明都不清楚,別人拜就跟著拜了。 台灣的神明,其實和希臘神話裡的眾神一樣,也有人的性格,也會有各自喜好與禁忌。在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上,我們很幸運的有信仰的自由,有趣的是,佛道幾乎已成一家,你會在佛教的經典裡知道目蓮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你也會在道教的廟宇裡會看到觀音菩薩,而祂前方的十八羅漢裡,也有目蓮尊者。

[reading]攝影日記.京都三六五日。生活雜貨

在這一兩年,不再喜歡用LOMO相機拍,改由老相機拍照後,開始看一些日本女攝影師的作品:梅佳代、川內倫子,幾位知名的男性攝影大師也是有的,只是味道沒那麼對,但文字卻又很特別直接。 梅佳代的作品很隨性,但隨性裡也帶著一點趣味,我很好奇為什麼她的小朋友主角們都願意配合她;川內倫子的照片很「冷調」,應該都有再後製處理,卻又看到一種壓抑。

[reading]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吳念真 ISBN:9789861333458 出版: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在一天內快速的讀完,捨不得放下。書中寫的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有種說想哭太沉重,想笑卻又太殘忍的感覺。 忘了是哪個故事裡把社會各階層中的每個人比喻為大大小小的齒輪,這個社會要運轉,就需要齒輪的協同運作,缺一不可。大齒輪總是搶眼的目標,於是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大齒輪的故事,歌功頌德,成為每個小齒輪的立志目標,大齒輪轉一格,小齒輪們要拼死拼活的轉好多圈。 於是,大家只看到大齒輪的故事,卻忘了小齒輪們的努力。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想,終於有人書寫小齒輪們的故事了。

[photo365]繼「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之後...

昨天太認真準備簡報內容,頭痛到快裂開了。 回到家吃過晚餐,沖黑咖啡,豆子有點時間了,一樣有熟悉的核果味。喝了很長的時間才知道,哦!原來那是核果味。 讀著「蘇格拉底如是說」,覺得很好笑-總覺得似乎有朋友已讀過這本書。才讀不到三分之一,就覺得有很多內容是曾經聊過的,甚至,有些對話曾經出現在其他人的玩笑話裡。 剛開始讀時,我並未從特別的章節讀起。像昨天聊全面啟動,今天就翻到夢。前幾天也有類似的狀況。 像是大哥曾說:「哲學家們思考什麼是哲學?農夫們做的就是哲學。」我也向他請教知識與智慧的差別;在書裡,蘇格拉底對米爾頓說:「你知道如何清理擋風玻璃;智慧就是動手清理。」 很有趣。

[note]Frankl: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中文:活出意義來 英文:Man's Search for Meaning ISBN:978-957-546-248-2 其實有英文版,但一直沒讀完,最近又拿起中文翻譯版來讀。 有天回到家裡,很累,放下包包,一彎腰看到書堆上的第一本,就是這本「活出意義來」,封面這段話讓我重新感到震撼: 生命並不是模稜兩可的玩意兒,而是非常真切具體的東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非常真切具體一樣。這些使命,構成了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都獨一無二且各有不同,無法同別人互作比較。 接著,我隨手翻到第100頁: ...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人生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人生的追問。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的終極意義, 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 曾經短短的寫過一篇 讀書心得 ,但也像現在一樣草草帶過。沒有太多時間描述我心中的感受,總是千言萬語也說不清楚,就先記下吧!

直到路的盡頭

這本書要再刷了,在現在的書籍市場上真的不容易。 在壹陸壹裡讀完這本書。會讀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也很好笑,因為不斷的看到雨漣、How和阿po在討論這本書,書名出現在我眼前的頻率也實在高的嚇人了。 割開一頁又一頁的連結才能看到書中的照片,一頁一頁的文字。比起作者的旅程,這樣一頁一頁的割開好像輕鬆許多。 作者在希臘感受到的冷漠,就像在台北街頭看到的每個行人一樣,因為都市的進步,人和人之間的的距離也許變近了,但心的距離卻更遠了。同樣是希臘,有人可以感受到當地居民的和善,有人卻感受到冷到骨髓裡的冷漠,還要眾神派下調解委員才換得五歐元的微笑。於是,身為讀者的我相信一個地方和一個人有沒有緣份是很奇妙的。 整本書讀完,書本開頭那段人與人之間緊密的連繫讓我印象深刻,苦日子似乎比較容易把人的感情繫結在一起,因為物質資源的缺乏,反而只剩下人了,不論國籍、種族,苦日子不好過,卻也是感受到人情最濃厚的時光。 人活著就是一種旅行,就看我們如何看待旅行中的風景。

[抄書]很喜歡的兩段話

前幾天在整理筆記本時看到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不知道自哪本書抄下來的兩段話: 那些已被建立起的觀點,往往是透過幾世紀以來智識的混淆,而非完美無瑕的推論過程形成的, 事情會成為某種樣貌,背後不一定有個好理由支撐。 ~p.28 擁有多數人的認同或長久以來顯要人士的支持,並不確保某個陳述的正確性, 一個正確的陳述是無用合理的方式被反駁的。 ~p.29 仔細想一想可能是來自於Alain de Botton的《哲學的慰藉》,但也有可能來自於其他書籍,誰知道呢?在這個時點讓我看到這兩段話,總是有它的意義存在。任何事情的發生,背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不管是當下的提醒或是為未來的準備,我都相信這是有意義的。

[試讀]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書名: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作者:馬克.李維(Marc Levy) 出版:商周 ISBN: 活動網址: 連結 原以為這本書不太好讀,在讀這本的同時,我也讀著Yalom的《當尼采哭泣》,相較之下,這本小說真是輕鬆好讀多了。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的主軸是一對幾乎沒有溝通空間和時間的父女,一直到女兒朱莉亞要結婚的前三天,她接到父親的死訊,父親的葬禮就在她的婚禮當天。在葬禮結束後,情緒尚未平靜的她收到一個大木箱,裡面走出的是一個和她父親一模一樣,自稱是她父親安東尼的機器人,並要求和朱莉亞相處一個星期。 許多小說裡的主角會是以父子、母女或母子之間的相處情況來當故事主軸,這本小說的主軸是較少見的父女,這個女兒是個獨立自主的女性,有成功的事業,有一個比和未婚夫還有親密的男性同志好友,而不是常見的父親與年幼女兒的溫馨故事。 獨立自主的女性也會在婚禮前質疑自己將要嫁的這個人是不是真的要攜手共度一生的人?也會有愛人與被愛天人交戰。一個人的生命是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在茱莉亞年輕的時候,曾經有一段異鄉的戀情,而她那浪漫而感性的人生就停止在父親以強硬的手段帶回美國後停止了,在回家後她又創造了一個理性及獨立的人生。當自稱是安東尼的機器人出現,並開始與女兒在一個星期的旅行裡不斷的溝通與交談後,茱莉亞從理性、壓抑的個性中解放,讓她走向自己在年輕時走的道路上。機器人安東尼的角色就像西式婚禮中父親牽著女兒的手走在紅毯上,將女兒的手交給新郞,只是這條紅毯很長,從美國到加拿大到德國到羅馬再到德國,這麼長的紅毯只因為安東尼要把這個女兒從壓抑的人生中帶回她天真浪漫的人生道路上。 我很喜歡以下的幾段話,這對鮮少溝通的父女,在旅途最後一天的夜晚終於有了真正有意義的對話: 安東尼:「真有趣,我們都找出所有正當的理由來禁止相愛,只是為了愛受苦,有一天會被拋棄。可是我們是多麼熱愛生命啊!而我們心理很明白,有一天生命會離開我們。」 在朱莉亞與父親一番對談要離開房間時, 她問父親:「你想我們是不是有一天能夠不再被愛情折磨?」 安東尼回答:「永遠不能!除非妳運氣好。」 以下這段話其實有十分強烈的暗示,但沒有看到最後,會以為安東尼在為過往所做的事祈求得到女兒的諒解: 「...沒有一個父母親能替代自己的孩子去生活,但並不因為如此我們就不會去擔心,你們有不幸的時候我們不會跟著痛苦。有時候這會給我們一股衝勁...

[reading]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Letters to young therapist: stories of hope and healing)

書名:瑪莉.派佛 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Letters to young therapist: stories of hope and healing) 作者:瑪莉.派佛(Mary Pipher) 譯者:鍾雲蘭 出版社:聯經 ISBN:978-957-08-3106-1 這本書的作者Mary Pipher是知名的心理諮商師,她以書信體的方式,寫信給一個她欣賞的學生,在這樣的信件裡,可以閱讀到作者個人對於心理諮商的看法、新手心理諮商師的建議與忠告,同時也會提供一些例子,包括諮商成功或是失敗的例子,以及她個人在處理個案時心中的矛盾與處理方式,還有對讀者的建議。 雖然與巴哈花精無關,但在一些經驗裡,我發現無論是花精(不管哪個學派)、命理(星座、塔羅、八字、紫微...等),在某種程度上都與心理諮商脫離不了關係。因為在這些過程裡都會透過 交談 ,都有一個訴說者和一個聆聽者,所以讀這本書時,不止是閱讀作者對於心理諮商的看法,在花精的應用上,對於剛想踏入花精的領域,想藉由花精去協助他人者,在裡面都有一些想法是值得參考的,比方說: 「...我們還有一個道德責任-認清我們並非萬事通。每一顆心都是一個難解的謎,只不過有人的心比別人更難洞悉...」~p.188 「...除了那些不負責任、只顧做生意的下流騙子或觀念嚴重錯誤者,沒有人為求發財致富來當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賺的錢僅足餬口,而且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很高興我們沒有賺更多...」~p.189 這本書的範圍涵括了個人、婚姻和家庭以及處理非自願接受心理諮商的人等各種個案,最重要的,還包括了職業道德。因為我自己會把花精當作是心理諮商的某一種方式,所以,在讀這本書裡的個案時,多少也會想一想有哪款相對應的花精可以使用?當然,作者不能在書中透露太多個案的隱私訊息,所以我們也只能大略的參考和假設各種情況,但這本書以一種十分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或是想踏入相關領域的人能夠簡單的了解心理諮商的藝術,甚至是自身的療癒都包含在這本短短27封信裡。 這本書也很適合在通車時閱讀,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看看囉!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試讀]人生的道路是如此漫長《長路》

書名:長路(The Road) 作者:Cormac McCarthy 作者的Blog: 連結 譯者:毛雅芬 ISBN:978-986-173-436-1 出版與介紹: 麥田文學部落格 這本書,如果有人看過原文版,那真是幸運,在讀過這本書的中譯版後,我覺得這本是讓我等待了很久的書。部份情節殘忍的讓人不忍心再多看幾眼,有些對話讓人讀的心痛。拿到這本書時,需要靜靜的,一個人緩慢的閱讀,狼吞虎嚥的讀過它,會讓人覺得失落。這本書,值得多讀幾次,在人生道路不同時期時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同閱讀《百年孤寂》一樣。 在剛開始閱讀時,我心痛書中的孩子因為世局的變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已不是父子,而是伴侶,兒子是支持父親維持理性及生存的支柱,父親是兒子的保護傘,兩個同行的人要前往一個心中的淨土找尋所謂的同伴。但在讀完後,以上想法全部拋棄,不禁懷疑,作者寫的不是未來也不是家庭更不是因為戰爭對人類世界所造成的傷害,而是一個人的一生中所會出現的各種情境。 父親代表一個人的現實或說是成人狀態,兒子則代表了一個人所保有的純真,在人一生的道路裡,常會有這兩種態度交替著出現,維持一個人該有的理性與天真,孩童的狀態詀人不至於過度社會化及注重現實而喪失了所謂的道德觀,而成人的狀態也不會因為過度天真而使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如果以這種方式來看這本書,那麼,書中父子所遇到的人吃人的世界就是現在世界的寫照,儘管我們保有赤子之心,但在具有生存危機的狀況下,只能選擇讓自己保持良知與理性的活下去,而不是同流合汙的也跟著吃起人來。 這對父子從冰冷的北方往溫暖的南方前進,一路上父子的對話幾乎沒有溫度,充滿了死亡與恐懼的念頭,父親的狀態要擔心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糧食、禦寒衣物、吃人一族的出現,不時還會被過去所困擾:崩潰離去的妻子、充滿陽光與愛的世界,對比當下的處境,那種拉扯的狀態,是會令人崩潰的。於是,孩子與父親的對話: 人不會忘記嗎? 會,人會忘了他想留住的,留住他想忘記的。 而夢竟如此多姿多彩,死神還能怎麼向人召喚?冰凍晨光裡醒來,萬事瞬間成灰,狀似塵封幾世紀的上古壁畫,突地重見天日。 年幼的孩子雖然充滿天真,但他的存在也是讓父親維持人性的唯一理由,也是能將父親在冰冷現實與往日過去回憶的拉扯所造成的空虛與絕望感中拉回的力量,他沒有過去回憶的包袱,只有未知事物的恐懼不安以及對過去殘存事物的疑問。許多次,當父親瀕臨崩潰時...

[試讀]鐵塔上的少女

書名:鐵塔上的少女 作者: 真田コジマ 出版:皇冠 右圖封面取自Amazon.co.jp: アンクレット・タワー (単行本) 頁面。 日本與台灣有很多社會情況是類似的,在還是學生的時候,台上的老師說,台灣未來的前景如何就看日本現在的經濟發展如何。老師說這話時,日本正面臨經濟泡沫化的危機,不過台灣多為中小企業且組織較具彈性,所以在當時是沒有發生問題的,直到現在,問題一一浮現。除了經濟狀況外,被日本統治過的台灣人,也和不少日本人一樣,對於愛,我們都說不出口,愈是愛對方,愈是說不出口,有不少人反其道而行,也有不少人反而傷害到自己所愛的人。 這本小說主要是在說友情與愛情,書中的每對男女,所有情緒的出口都繫在這位鐵塔上的少女:「如果她...,就...」。我們總是以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作為藉口,並以這些轉折點來做為釋放壓力的管道: 「如果,如果那孩子平安下來,我就讓你和我的男人見面」 「如果,如果這孩子安全地從鐵塔上下來,我就說出實情」 這兩段剛好是兩對「夫妻」中,妻子心中的話:一對是遇到生育障礙的妻子和渴望孩子的丈夫;一對是女性懷孕但男性在當時無法負擔工作及家庭壓力而要求女友墮胎,女友傷心離開多年後,兩人再度相遇。 小說裡提到的一些社會狀況,不止日本社會常見,台灣的社會也有,例如:年輕人對於工作及愛情的態度、女性對愛及認同的渴望、孩子對家庭溫暖的渴望、夫妻間缺乏溝通以致於婚姻受挫,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家庭或是個人認同的問題,因為無法得到被認同,於是傷害了愛自己的人,無力改變的人就選擇傷害自己。我們都渴望被愛,希望自己就是那個被愛的人,但往往也不願去愛人或是把心中的愛說出口,這份渴望變成了焦慮,最後變成了一種反向動作,例如書中無法生育的妻子要丈夫另外再找情人,還有其他人做出許多荒謬的事。這些都繫在那位站在鐵塔上的少女的身上,她是否跳下來的決定,繫上了許多人的壓力,在這些人的眼中,她只是因為母親不能完成她的生日願望而做出無理可鬧的動作,他們的心中可能覺得荒謬無理取鬧,卻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也是不可理喻的。 很多事情,我們只看表面而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像這些人會以自己的認知去解釋少女的行為一樣,在其他人的眼中,書中因為各種原因而焦慮的人們,他們也不會真正在乎少女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行為。鐵塔上的少女,真正讓她爬上鐵塔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對她身體與心理上的虐待,還有父親對她的冷漠與蔑視,令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