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讀《黃色臉孔》

讀完上一本《巴別塔學院》的同時,我的社群平台在演算法操作下,舖天蓋地的看到《黃色臉孔》,也成功吸引我的注意力,所以當我撰寫《巴別塔學院》讀後心得的同時,也開始閱讀《黃色臉孔》。

在文章的開始處,我引用作者在書中關於寫作的兩段文字:

    「寫作是一種極度孤獨的活動,你完全無法保證你正在創造的事物有任何價值,而所有顯示你在這場激烈競爭中落後的跡象,都會讓你一路墜入絕望的深淵。」

    「寫作是人類所擁有最接近正真魔法的東西,寫作是無中生有創造出某種事物,是打開通往其他世界的門扉,寫作賜予你力量,讓你在真實世界太痛苦時,可以塑造自己的世界。」

藉由這兩段文字,我想寫下的是關於這本小說給我對於寫作與出版的心得。

大學畢業後在出版界的資歷只有三個月,工作內容也僅有維運出版社的網站,根本不能算是在出版界,所以我對書中的出版界的操作沒有什麼太多共鳴,也對於作者簡潔談到自建一個網站再找出留言者的 IP 位置再反查來源這件事也一笑帶過(那不是這個小說的重點),裡面的性別與種族偏見、網路言論覇凌相關議題只能用「無奈」兩字回應--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很難說些什麼,沒遭遇過性別歧視、網路惡意言論攻擊的人,真的不痛不癢,但也相信今年的奧運已經讓不少台灣人感受到國家地位、各種偏見帶來的影響。

在知識普及、每個人可以成名三分鐘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創作的欲望,需要有個什麼可以證明「自己存在過」、「自我獨特性」與「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簡單方式,直到有點天發現字裡行間充滿缺乏邏輯的文字組合,只是日常瑣碎的流水帳時,只能選擇向現實低頭。

寫作這件事情靠的不只是天分,有穩定產出量的作家們也有規律的創作模式,他們不止創作,也大量閱讀;當然也有那種天才型的作家,過著晨昏顛倒、夜夜笙歌,可以寫出讓人一讀再讀的有趣的作品。如果沒有上天賜下的禮物,相信規律的模式還能帶來益處,但除了天分外,一個作品要成為經典,還需要配合時機點、運氣,俗語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只要作者願意承擔出版相關過程的複雜手續,在自由的台灣可以選擇自費出版、自己想辦法行銷,好處是擁有版權-只要作者願意忍受中間的繁雜、找通路這些與「寫作」無關的事務。網際網路簡化一切,讓每個人握有出版自我作品的權力,也讓每個人遠離繁雜的事務,專心在寫作上,也降低出版社是否出版作品的權力,把權力交還給作者,而讀者自己要擁有識讀力及判斷的能力,來決定什麼是與自己契合的作品,什麼是不符合自己頻道立場的作品,不再依賴出版社、通路。

但創作的歷程總是痛苦、嘔心瀝血的,在此我沒有引用作者在書中的的文字,而是引用詩人 Sylvia Plath 寫下的文字,沒有比這段文字更能描述創作者孤獨的心境:

    「我坐在同一個玻璃鐘型瓶下面,在我的酸苦之氣中慢燉慢熬,自作自受。」 

    (I would be sitting under the same glass bell jar, stewing in my own sour air.)

作者在小說中這麼寫道:「一旦你開始為市場而寫,那你體內燃燒著什麼樣的故事,就再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讀者想看什麼。」

在以往寫作的經驗裡,當我寫不出來時就會去接一些行銷工作,例如幫出版社寫寫讀後心得,有點像小說中由出版社把書的草稿發給一些部落格、社群意見領袖,讓他們閱讀後協助行銷。此時就有「立場」的問題,如同過往參與電影試片活動,如果我真的看不懂作者(導演)要表達的理念,那我還能寫些什麼?

當寫作者是為市場而寫,那作者要了解市場需求,不然就很像擁有熱情的新創業者,在開創新事業後,因為不符合市場需求而認賠消失。

市場沒有需求怎麼辦?在行銷學常說的就是「創造需求」。作者(或出版社)能否改變閱讀者的行為或閱讀喜好?在其他的產業,日本 Sony Walkman® 改變人們聽音樂的方式,當 Steve Jobs 在台上展示 iPod 時又改變人類聽音樂的行為,iPhone 面世後,改變人們「使用手機」的行為。以前的人們在書房閱讀書籍、報紙、雜誌,但更年輕的世代選擇使用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手機來閱讀這些媒體內容。只要能滿足人類對於便利生活的需求,人類就會願意改變行為模式,當創作者不願妥協於市場需求,就要有勇氣面對孤獨;若迎合市場需求,也要有勇氣面對「媚俗」的評語。

在讀這本小說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譯者的專業,讓書中的文字更貼近台灣讀者能理解的用語、也能簡單的了解美國的出版流程,例如當我讀到「銃三小」三字時忍不住笑了出來,也的確感受到《巴別塔學院》與《黃色臉孔》這兩本小說結構和語氣的差異處,甚至也有著:「作者是不是擁有多重人格,以致於寫出兩本風格迥異的小讀?」的疑問,但也可能是我書讀得不夠多吧!

題外話,Kobo 電子書無法分享畫線註記的地方,在 Readmoo 的 MookInk 可以把畫線註記的地方以圖片的方式分享,而且會註明有多少比例可以畫線分享。Google Playbook 可以跨平台閱讀,但受限於《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DMCA)及數位版權管理技術(DRM)限制,只有螢光色的線條,不會有內容且更難分享,所以各個平台各有優缺點。


Image by rawpixel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