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重生的傑克林觀音蓮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紅蜘蛛(葉蟎)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植物因為缺乏抵抗力又缺乏外力協助,只能徹底死亡,直接進垃圾車。

當我回到家,有力氣可以整理植物時,就拿起植物剪開始剪。如同離開那些傷害我的人事物一樣,把那些受損的葉子,就算是新生受到熱傷害的葉子也剪掉,能繼續行光合作用的就留著,直到它們長出新葉才剪除舊葉。努力新生的植物,也不斷的長新葉讓自己存活下來。

這些觀葉植物多數是生長在雨林裡的植物,但移植到台灣來,除了要面對愈來愈熱愈乾燥的夏天外,不時還得面對突然一下子溫度掉到 10 度的台灣冬天,但它們也努力的適應,我在它們身上看到一種努力適應環境也要活下去的力量,葉子壞掉沒關係,只要根還好好的,就有機會再長出美麗的葉子。

我在消滅紅蜘蛛前先查詢資料,這種生物的生命很脆弱,天敵也不少,許多昆蟲也以牠為食,因為太脆弱了,出於繁衍求生的本能,牠繁殖的速度超快,只要氣候一乾燥就開始作亂,繁殖的速度快於被消滅的速度。有些人會認為用噴一點農藥就可以消除,但都市人口密集的社區裡,在一個小小的空間用農藥,不知道是在殺人還是在殺蟲。

我有一株乳香樹苗,它第一年來到我家時,長得蠻快的,但因為遇到寒流把葉子都凍光,結果變成頭重腳輕的歪一邊,我以為它撐不過 2023 年的酷暑,但它撐過了,秋天時在芽點上長出新芽,有些新芽因為天氣太熱被熱枯了,但在初冬時繼續長,雖然又遇到寒流,也看得到被低溫凍傷的新芽,但它還是緩慢的生長。

任何生命都有它生存的方式,它/牠們努力的繁衍、活著,捨去壞掉的部份,再長出新的,如果摧殘你的力量太大,就用其它方式繼續存在。

適當剪除不需要的葉子很重要,葉子只是工作用的工具,工具毀損無法修復就要汰除。

2023 年的閱讀記錄

2022 年底在交出報告時,主管問我為什麼那份報告讀起來很流暢,不同於前 3 份過於口語化的報告用字?當下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直到我想起來那陣子在閱讀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而這部作品深深打動我,也讓我又在小小書房買了許多吳爾芙的作品。

於是我提醒自己,要維持閱讀的習慣,雖然不是天天閱讀,但至少要能持續,而不是只閱讀社交平台上的文字。我原本買書的策略是財經與社會科學類買電子書,文學、漫畫是紙本書,但因為空間有限,只能選擇電子書。

在 2023 年,我在 Readmoo 的閱讀器上讀完  4 本書:《「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論自我與寫作》、《心:夏目漱石探究人心幽暗面的懺情錄》、《巨頭的詛咒》。有 2 本是在住院期間讀完的;在 2023 年底重新閱讀《不當行為》但被薩拉馬戈的《盲目》打斷。英文書的閱讀都沒有讀完,英文報告可能都比書來得多。

讀完的 4 本書裡,我不時的會回想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訪談錄裡的文字,這本書裡的文字不時都會在我腦海裡出現,我也很常回平台上閱讀在 2023 年時畫線的字句,因為 2023 年要結束了,就分享這段話給每個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

「不要拿「不」當解答。如果你有夢想,有你想追求的東西,你也願意為實現夢想付出必要的努力,就不要讓任何人對你說你做不到。」  ──出自《「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很喜歡這本訪談錄,所以常常會回想起她在書中的對話,尤其是愈來愈多人會利用社群平台攻擊其他人或是自以為在施行正義,「鄉民的正義」讓人忘記我們處在法治的年代,忘了公平的重要性。

我無法理解《討人厭的勇氣》可以在暢銷書榜上這麼多年,相對於承認自己是個討厭人的人,我比較推薦《恰如其分的自尊》給無法與自己和平相處的人。在我這一代的教育方式是壓抑小朋友的自信與自我,甚至抹滅自我的重要性,也因為自信、自愛、自我觀缺乏平衡,所以人無法建立自尊,自然就會衍生各種身心上的問題。這本書沒有電子版有點可惜,但不妨放下手邊的電子產品,靜下心來讀這本書。書中也把低自尊者的優點列出,這個社會能正常運作就是有種種人存在,而不是只有一種人。

有天我讀到書裡這段話:「自尊較低的人對自己的懷疑,正好會被星相學或手相學等類似的騙術所利用。」也許有人會提到占星大師和 Podcast 主持人的對話,我覺得也沒有錯,成長在家庭環境較好、父母能建立孩子自信與自愛的孩子,也能建立自我觀,比起缺乏自信與自愛的人來說就是好命,也不會依賴占星學或其他人格測驗來了解自己。

我也蠻推薦有子女的家長讀這本書,協助小朋友建立自我,也許能減少日後小朋友因為缺乏自信、自愛而做出憾事的機會。

眾多筆記工具裡,還是紙和筆最好用

有天去參加研討會,現場的場地是大型國際會議廳,有插座、有大桌子,桌上也有收音良好的麥克風,椅子也很舒服。與會的人們有些使用筆記型電腦,有些使用平板電腦搭配鍵盤。我的背包裡也有平板電腦,但我只拿出我最愛的筆記本和筆,寫下講者所講的重點。

在使用多種筆記軟體後,我還是覺得紙和筆是最適合我的工具。我不用在眾目睽睽下輸入密碼或是被感應不良的指紋偵測困擾,不用擔心坐在後方好幾排的人會不小心瞄到我在處理公司信件,不用因為電力是否足夠而感到焦慮,或是多背行動電源、插頭、延長線,也因此不用擔心背上需要承擔過重的電子產品重量,不用擔心有多少人在檢視你雲端儲存資料,更不用煩惱在 Android、iOS、Windows PC跨平台的問題。 

一本紙和一枝筆,解決了許多問題,沒有太多重量,那些付費的工具只拿來收集工作用的文章。

用RSS閱讀平台取代社群平台-自己掌控資訊來源

在 Google 結束 Google Reader 的服務後,我付費使用 Feedly 來閱讀我需要的資訊,其中包括美國司法部、證交會、公平貿易委員會的新聞稿與案件。今年初美國司法部更新網站,一度暫停 RSS 更新。為此我寫 Email 請他們恢復 RSS ,我需要專心讀他們的案件,RSS是很好的工具,讓我不會被網站上的其他工具影響,也不像社群平台一直有廣告會讓人分心,也可以好好的閱讀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我藉由 RSS 閱讀平台掌握自己要讀什麼,而不是被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有商業目的行為的網摘所控制自己閱讀的內容。

雖然有不少網站為了廣告流量不願意全文把資訊可以透過 RSS 閱讀,但如果這是一篇值得閱讀的報導,我會點進去看,如果不值得閱讀,也就不會浪費我的時間和網路資源。儘管台灣的網路連線費用很便宜,但我不想浪費資源在對我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因為有些網站已不維護 RSS ,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RSS可以讓使用者更專注於內容,而不是在無所謂讓人分心的廣告上。

 2024 年以自己喜歡的線上課程和運動開始

因為經歷大小手術,也沒再像以前一樣再上線上課程。不時隱隱作痛的傷口,總會提醒我休息的重要性,這些手術和醫療過程也不得不讓我停止本來就做得少的伸展運動,下班後不是去醫院就是去診所,還有追垃圾車。手術前,我常在半夜 12 點趴在桌上參與線上會議,或包著毯子在冬天裡喝熱水開會到凌晨 2 點,有時出去玩還帶著筆記型電腦寫作,然後在桌上睡著。現在晚上洗完澡後,覺得累了就只能睡,不再像以前那樣熬夜,醫生也警告我不能再背重的東西,這已成了我手術後的生活方式。

雖然我還是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但覺得身體慢慢在恢復,情緒也逐漸穩定,遠離不好的人事物後,也能把精神專注在我該做的事上。遠離社群平台,也找回自己專注力。於是我也開始在找我喜歡的線上課程參與,除了維持自己的英文聽力外,我需要找回以英文寫作的能力。以前在 DiploFoundation 的線上課程是需要寫英文作文的,手術後先以自己慣用的中文開始,再慢慢找回自己英文寫作的能力。雖然 AI 很好用,但它寫出來、翻譯出來的文章和習慣的用字遣詞都不是我的方式,不論中英文都一樣。

我先回到 Coursera 開始一門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課程,每天讀一點,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在通勤時也能看或聽一點。

除了線上課程外,我也希望能在 2024 年恢復運動,這樣精神也會好一點,健康很重要,就像那些植物一樣,只要根沒有壞掉,損傷的葉子丟掉再長新的就好,健康永遠是最重要的。

在這篇文章裡分享不少《「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書中的段落,但在結尾,我想用 2022 年時讀的《注意力商人》書中的字句做為今年這篇文章的最後分享,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回自己的人生,擁有自己人生的主控權。

「然後我們一定要採取行動,用個人和集體的力量,讓我們的注意力重新歸屬於自己,並且取回生活經驗的所有權。」  ──出自《注意力商人》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