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WEB 3》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1.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2.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3.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4.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換一本書。

2024的閱讀記錄與筆記

在 2024年因為工作壓力,長年下來的憂鬱與恐慌終於把我逼迫到無法再忍受的地步,也因此我多數時候會寧可離開連上網的工具,沉浸在書中的世界,在2024年已分享三本小說的閱讀心得,但我較少分享其他的讀物,有些與宗教有關,但多數則是與心理方面有關。我無法使用心理學,因為這些書籍不是學術類的讀物,作者多是心理諮商界的大師在分享他們的人生觀點、治療的心得,另外如Viktor Frankl的自傳,是我在2024年重新閱讀的作品。

在2024年,在Kobo上讀完五本書,在Google playbook 上讀完一本書,在mooink上閱讀 1148 個小時。有些書是重新閱讀,例如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論自我與寫作》,另外在我開始意識到自己陷入恐慌與憂鬱的反覆折磨時,也重新開始閱讀 Viktor Frankl的自傳與Irvin D. Yalom的《一日浮生》。

很有趣的是,道理都清楚,但就像是陷入迷宮裡走不出去,又或像是坐在瓶底,被酸腐所侵蝕,我尋求醫學協助,但目前只能先開始調整睡眠,但也許差別就在於要不要踏出那一步,踏出去,也許就自由了。

讀《時代的噪音》

在我閱讀《時代的噪音》時,書中這段字讓我很無奈的笑了:「三種東西可以摧毀靈魂:別人對你做的事、別人逼你做的事,還有你自己選擇去做的事。三種裡只要一種就足夠了。」而我現在同時面對這三種事,難怪我已崩潰。

讀《意義的呼喚》與《一日浮生》

讀 Viktor Frankl 與 Irvin D. Yalom的書,其實我很想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多數人一定知道Viktor Frankl 的《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中譯:活出意義來)這本大作,許多科技大公司的老闆都會推薦《活出意義來》,我的入門書是則是他的自傳《意義的呼喚》,因為 Frankl 創造「意義治療」(logotherapy),建立維也納第三代心理治療學派,所以他的作品中譯名稱多會以「意義」兩字開頭,就像某些好萊塢明星主演的電影,多會以「神鬼XX」、「魔鬼XX」開頭一樣。

我在《意義的呼喚》裡標註許多句子,例如:「不管我們經歷過什麼,必定有某種終極意義,即一種超意義」、「要克服自己的悲觀情緒--這種當時我從其他被囚者身上也看得到的絕望,毫無疑問只會使我們自我放棄,或遲或早把我們推向死亡」、「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只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

我有許多Yalom的作品,但在最折磨的那天,我閱讀Yalom的《一日浮生》。這是一本探討死亡意義的書籍,裡面是他的十個臨終或面對死亡的個案。讀大約一半,我就決定去尋求協助,因為我意識到,那不是一般的沮喪,而是將我逼進深淵的情緒。

我喜歡閱讀與寫作,這大概是我目前找得到的意義,縱使現代人不閱讀長文,但我持續寫著。

讀《自己的房間》

許多人會推崇《自己的房間》為女權主義的代表。我的解讀是,在那個年代,這本書是要提倡女性應該要有自主經濟能力、自我意識,但真的要說女權或女性主義,還不如說,這是一本談寫作與平權的書,例如:「我想到一種性別群體享有的安逸與富饒,以及,另一種性別群體忍受的貧窮和不安全感;再想到,有沒有傳統觀念對一名作家心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或是「籠統地指責任何一個階層或是一種性別都是很荒謬的」,又或是「純粹的男性頭腦恐怕無法創作,同樣,純粹的女性心智也一樣」。

我個人不喜歡談論性別,因為都是主觀與個人經驗,沒有被歧視過的人不會有那種感覺,也不會知道平權的重要性。

最後,在 2025年的第一天,我選擇寫完這篇開始於 2024卻因情緒而中斷的回顧文章。在開始寫Blog時,許多Bloggers都會分享他們在一年裡的閱讀、電影、音樂,或是旅遊回憶,隨著媒介的改變與工具愈來愈方便,逐漸轉變成影音。我所訂閱的個人Blogger,會定期、持續更新的愈來愈少了,也愈來愈多商業合作的文章,這也是一種時代改變的正常現象吧。

我現在只想平常心看待2025,其他就不想了。

留言

  1. > 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

    若是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的話,可以嘗試在閱讀器上安裝 koreader,它可以增進不少本地檔案的閱讀體驗,也有許多自訂選項來貼合你的習慣。

    我之前曾寫過相關文章: https://topo.tw/posts/koreader.html

    不過有關調整的部分著墨不多,若有問題可以電郵連絡我:kobo@topo.tw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