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讀《時代的噪音》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所著的《時代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是以蘇聯體制時期的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Dmitriy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的視角,從自己出生時的命名、年輕時因為政治因素,過著每晚心驚膽顫的生活,到年老變成自己厭惡的樣子。書裡描寫了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考量政治因素,因為這些作品需要經過審查,通過審查的作品才能公開表演。

我對20世紀的古典樂作曲者不熟悉,更不用說蘇聯體制時期的樂曲及音樂家的一生。這是一本值得現代未經歷過共產主義、戒嚴年代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籍,這本書講得不只是蕭士塔高維契或是共產主義國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而是講權力對藝術與人生的干預。從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時的命名,他的父親為他取了名字,卻被教會要求改名,到自己的情人、婚姻的對象、說話交往的對象,成為蘇聯對外宣傳的代表,「權力」都是影響他在政治上的聲譽或是創作的因素。

如果藝術家跟人類的靈魂無關,那藝術家還能做什麼?除非藝術家只想成為裝飾,或只是權貴的走狗。

我在大學最後一年修了一門課,課程中的幾個章節是簡介馬克思主義與其經濟理論,馬克司主義敘述與內容是一個看似理想化的經濟學。資本主義走到現在也許造成整個社會呈現兩極化,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提供激勵,提供誘因讓人參與經濟活動,成為生產要素。馬克思主義對於理想化、想改變世界,少經世事的學生是很迷人的,也能觸及勞動階級參與改革社會。

一位醫生曾與我聊到馬克思主義帶給社會的影響,醫生轉述一篇文章的內容,該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試圖藉由知識分子帶領容易服從的勞動階層,發動革命以改革社會。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就是近代清楚明確的案例。毛澤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許多知識分子跟著他,操弄著相對知識缺乏的農民、勞動階層,與過度理想化的學生與青少年,發動革命反抗蔣介石,在1949年把中國國民黨趕到台灣來。但如果馬克思主義真的這麼好,那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曾經實施馬克思主義政權的人民們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中國曾經歷過十分艱辛的時代,直到鄧小平在晚年的開放,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

書中談到蕭士塔高維契回憶自己的一生與生活的共產主義年代,作者以這段文字描述共產主義:

它給了你夢想,再給你夢魘,而它讓所有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感到恐懼。

台灣的戒嚴時期就與書中描寫的狀態一致,由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台灣,台灣人永遠沒有發表意見的空間。如果有人檢舉你拿了什麼文宣、與什麼可疑人士交談,你與你的家人將天人永隔,甚至殃及全家性命。那個年代的台灣,連「姓」什麼、是否來自於中國,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與發展。

曾經活在戒嚴時代末期的自己,在讀這本書最後部分時,周遭有人使用手機播放著中國口音的影音,也記起有次搭計程車,車上的小螢幕播放著傳播中國政治思想,類似惠台政策的宣傳。這些都讓我很驚訝--在我小時候會讓人與家人分離,看不到明日太陽的行為,在現代的台灣都沒有關係了。更不用說,還有不少在解嚴時代成長的網紅們到中國協助中國政府宣傳,完全無視台灣法令。

 不在共產國家生活,要當個共產主義者實在太簡單了!

經歷過戒嚴時期台灣人應該都能感同身受書中主角曾經歷過的恐懼,任何公開傳播的電影、戲劇、歌曲、文章、語言都必須經過審查,政治權力干擾藝術發展與文化傳承,只要小學生在作文裡寫著「反攻大陸、統一中國、解救中國同胞」或是提到蔣委員長的豐功偉業,那一篇再怎麼胡說八道的作文都能取得高分。

身為戒嚴時代末期的人,讀到書中的蕭士塔高維契進入老年,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與權力如何介入自己的創作與人生時,不斷的觸動自己的神經,已進入中年的自己,正在看到自己將成為自己最不願意成為的那個樣子,總是有家人與朋友不時提醒我在寫文章、在社群發表意見時要注意立場與用字遣辭,避免日後去哪個國家卻因政治問題而回不了台灣,事實上,每每出入香港海關時,海關人員檢視我的護照,問我姓名時,總令我心生畏懼,如同書中年輕的音樂家面臨著要與家人分離的恐懼。

書中的音樂家隨著年歲增長,把政治與權力的干預視為時代的噪音,而我對於在台灣或不在中國生活的人願意為中國政府宣傳,或是不分青紅皂白支持中國國民黨的人民感到啼笑皆非。


凌晨寫完這篇,我不斷回想作者在書說寫道:

三種東西可以摧毀靈魂:別人對你做的事、別人逼你做的事,還有你自己選擇去做的事。三種裡只要一種就足夠了。

書中的音樂家不斷的讓自己與權力妥協,他選擇了妥協,但也在良心、道德與政治間拉扯,於是晚年的音樂家鬱鬱寡歡,甚至出現憂鬱的症狀。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不斷的拉扯、掙扎,最後妥協,到老年時活成自己年輕時最鄙視的樣子。

或許這就是人生為我們安排的悲劇之一:人的宿命就是年老時活成年輕時最鄙視的樣子。

這段話呼應作者的另一本書《回憶的餘燼》(The Sense of an Ending),我在讀完《時代的噪音》前就讀完《回憶的餘燼》,也租了線上影片來看,也許改天再來寫讀後感。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

破碎的玫瑰

睡前,這張牌出現在腦海裡,裡面那朵破碎的玫瑰告訴我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倍受寵愛的女孩,她的眼裡只有自己,就像圖片中的天鵝一樣,她喜歡看著鏡中的自己,她不愛任何人,只愛自己。她有種特別的魔力,身邊的人也愛她,通常無心的人總是會讓人特別憐憫。 其實也不是無心,只是她把心給了自己。 有的男孩會在夜晚時,站在窗台外,為沐浴在月光中的她歌唱,有的男孩會告訴她對於未來的理想,有的男孩為了一親芳澤而日夜顛倒的等她出現。她的心裡沒有其他人,除了她自己之外,也在等待一個人,一個和她一樣的另一半,這樣她看著另一半時也是在看著自己,這樣才會完美。 終於,有個人出現了,就像Narcissus只愛看著自己水中的倒影,看到彼此眼中的自己,緊緊相擁在一起。她知道他並不愛她,只是愛她眼中的自己。 她瘋狂的愛上了這個人,因為他的不理不睬就像她先前對其他人一樣。老天像是處罰她先前辜負其他的男孩一樣,她開始為這個男孩操持家務,在男孩睡前為他歌唱,與他一起前往異國,她深入叢林中只為尋得長生不老的花朵讓他可以維持美貌與青春,也為了讓自己可以長久的陪在他的身旁。 在原始叢林中,她躲過了猛獸的襲擊、雙頭蛇的誘惑和偽裝成天真孩童的食人妖,在種種考驗後,終於找到了由生命之泉所滋養的花朵。 準備伸手摘取時,低頭望向湖面,看到自己的倒影。此時的她已不是那個有著櫻花雙頰的少女,也不再是那個會讓年輕男孩為她歌唱的公主-她的容貌已被歲月和冒險改變,野地生活使她的一切不似少女般纖細,而是一種成熟女人的風采,如一朵豔紅的玫瑰,美麗且成熟的綻放著,吐露著芬芳。 泉水女神從水中奏樂出現,慶賀她心靈上的成熟,但摘取長生不老的花朵必須付出代價:「妳或他,必須有一個人留在這裡滋養另一朵花的成長。」她毫不遲疑的表示為了心愛的人,她願意留下來成為另一朵花的養份。女神微笑將花朵放在她的手中,並送她回到心愛的人的床邊。 眼前的景象令她害怕,歲月過去,在床上熟睡的他並未被時間所影響,彷彿早已食過長生不老的花朵。她悄悄地把花放在枕邊,坐在他的身邊,撫摸他的雙頰,發現房中飄著其他女性的味道,她的心開始崩裂。被碎裂聲響吵醒的他,對一旁眼中充滿疑的她微笑,拿起那花朵吃下。他開始長出一頭長髮,臉形變成另一個女人的容貌,身材變得玲瓏有致而美麗。「謝謝妳」『她』說,背後長出天使的雙翼飛去。 一個人站在月光下,沒有唱著情歌的少男,沒有為她流淚付出心的男孩,經歷一切...

[mur]多等等還是必要

我有一台PC和一台laptop,現在的我正在這台laptop上blogging。這台13吋寬螢幕的BenQ S52已購入三年,表現上還算滿意,原本的定位就不拿它來工作,所以對它要求沒有很高,但在PC掛點時,做點小美工,用Dreamweaver和Flash,跑個Fireworks都很順暢,這幾天妹妹拿它來跑Photoshop 7.0和Illustrator 10,512MB的RAM還要與顯示卡分享的情況下,還沒聽到她抱怨太lag。也許有,只是不敢讓我聽到吧! 由於正經事都在PC上做,所以laptop我一直用在娛樂項目上:看影片、窩在房間裡上網...等功能。曾經帶著這台S52去談案子或是去面試,單就電腦本身其實不會太重,兩公斤左右,一隻手就拿得動,但加上袋子和電源線、變壓器後,它就不是一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通勤族女生可以扛得動的重量了。我的肩膀總是在帶著laptop出門一次後就疼痛很久,所以那種在咖啡館裡喝咖啡、上網的畫面是不可能在我身上出現。 從eeepc出來後一直在注意它,它提供的功能,也已滿足我目前在laptop上最常使用的功能:上網、key文件、Twitter、gtalk,反正平時用的也是OpenOffice,所以沒有差別,而且又輕又小,實在很適合外出攜帶。但有一點問題要克服: 電池效能-前面說過了,電腦不重,但是要帶著電源線和變壓線就是很重,而且要找三孔插座真的很麻煩。 平台整合問題-我不會想買Windows版。但就survey到的一些使用回應,買了eeepc還是要再重裝新版的系統、要自己下載新的OpenOffice。 螢幕和鍵盤問題-不喜歡太小的鍵盤,那讓我的手很不舒服,螢幕解析度不夠,在一些網頁設定上會跑掉。 至於硬體,什麼CPU啦!那些的,我沒有多去注意,儘管eeepc從原本的7吋到現在的8.9吋(10吋好像也要出來了)並有20GB的硬碟,我還是下不了手。 後來HP 2133出來了,鍵盤、螢幕設定好像都解決了,偏偏卡在很重要的重量問題,有些反應是說電池的續航能力也不夠,Linux系統也要重灌才能發揮效能。而且,我覺得,它的外觀不夠漂亮,如果買了它再花錢包膜,就不是低價筆電了。 雖然很不平等,但似乎站在女性的立場來設計產品,很難不會大賣的。 然後,聽到Dell和ACER、MSI都要推出小型筆記型電腦來搶食這塊市場,選擇變多了,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個好消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