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關於花精的FAQ(1)--選購篇

Bach Flower Remedy Shop and Bach Centre

相信有很多人對於花精的使用和選購上有很疑問,上次和那位網友談過後,我自己整理了一些容易迷惑的問題,自問自答後整理如下,這是一般常見的選購篇:

  • 貝曲花精、巴哈花精、巴赫花精有什麼不同?

    都是一樣的。Dr. Bach的家族來自於Wales,然而他的醫學院同學都稱他Batch,所以又叫貝曲(取)花精。由於台灣的代理商分別將巴哈花精、巴哈、花精及Dr. Bach的簽名均註冊為代理商自己公司的商標,所以有些自行進口的小廠商無法以巴哈花精的名義販售,可能會上述名詞或是以花藥取代為花精,其實都是一樣的。

  • 為什麼會有Nelsons、Healing Herbs…等不同的廠牌?

    在The Dr. Edward Bach Centre製作母液後,交給Nelsons公司做接下來的稀釋及包裝。在我自己使用過兩家公司的花精後,我覺得沒有什麼差別,其他廠商所製作的花精我則是不了解。

  • 澳洲花精、北美花精、台灣花精、巴哈花精這些都是一樣的嗎?

    Dr. Bach 1930年離開倫敦後,就開始研究花精,可以算是歷史悠久的,但是流傳到世界各國後,也許會有人依照各國的國情和自己的感受來製作當地的花精,但基本的精神應該和巴哈醫生的理念相差不遠,都是本著自助助人的理念來使用的。

  • 要去哪裡買花精?

    台灣販售花精的不止是台灣的代理商,然而代理商代理的是英國的Nelsons公司的巴哈花精,有些小進口商會自己訂購花精來台灣販售,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就是Healing Herbs和Nelsons兩家的花精品牌。可以用關鍵字問問Google大神,就可以找到不少販售花精的廠商或代理商。在這裡只提供英國的購買網站:Bach Flower Remedy Shop and Bach Center

  • 一定要買一整組的花精嗎?

    不一定。如果你是執業的治療師(Practitioner),的確是需要一整組的花精以應付不同的需求,可是如果你只是在治療自己或是身邊的家人、朋友,可以購買需要使用的花精就好,最節省的方式就是大家合買幾支花精,再分別使用於各自的Treatment Bottle裡,需要補充時再購買就好。

  • 三十八種花精真的就夠了嗎?

    Dr. Bach在世時也有很多人問他這個問題,也建議他再增加其他的花朵,但他表示這三十八種花精就能解決所有人的困擾。我也曾經有這樣的疑問,但讀完三十八種花精的介紹後,再仔細了解人類的困擾來源,確實這三十八種已足夠,如果你用排列組合來算就知道可以應付多少種情況出現。

  • 一定要買急救花精嗎?

    看個人的需求。急救花精適用於任何突發的狀況,像是受到驚嚇、受到重大創傷、情人突然說要分手、親友突然離開,這些突發狀況會對人造成心理上的擊,可以使用急救花精來安撫情緒,急救花精的組成如下:

    • Rock Rose/岩薔薇:對治驚恐。
    • Star of Bethlehem/伯利恆之星:針對驚嚇。
    • Impatiens/鳳仙花:遇到創痛而緊繃。
    • Cherry Plum/櫻桃李:針對情緒失控。
    • Clematies/鐵線蓮:針對昏厥呆滯。
    而急救花精軟膏則除了上述的五種花精外,還多了Crab Apple/岩蘋果,針對潔淨的需求所設計,隨時都可以使用。所以視自己的狀況來選購,如果覺得不需要,就不要浪費。


圖片為英國Bach Flower Remedy Shop and Bach Centre網頁擷取。這一系列的文章裡會有幾個英式英文,例如Centre在美式用法為Center,Programme的美式寫法為Program。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