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雜亂的思緒

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總是有些事情能撫慰人心。比方說這張照片裡的植物,是同事照顧的一盆漂亮的錢幣草,可以養在水裡也能養在陸地上,生命力極強,而且非常的可愛,它是有情緒的,太熱了或是水份不足時,這些小草會馬上反應在它的外形上,可能倒下來變軟綿綿的,補充水份移到陰涼處後,它又抬頭挺胸了起來。再上方是馬拉巴栗,之前看它結了像阿勃勒果實般的豆莢,愈來愈長,結果過兩天再去看時,不知是被螞蟻咬掉了還是重到斷掉了?

在每天上下班必經的中山北路上種了許多楓香,撫順公園周遭的各種花樹與花草,在新文明書店附近的人行道上,好像也種了南洋巢蕨(山蘇),大同大學外也種了一些白色的火鶴,這些植物都能讓人心情變好,像是有天早晨,等紅綠燈時發現原來剛長出來的青楓嫩葉是紫紅色的,透過早晨的陽光十分美麗,而前天早上走路時也撿到別人家庭院裡落下的梔子花。

扯了這麼多植物,似乎是與生活很不容易沒有什麼關係。我覺得生活,特別要一直抱持著正向的思考對一般人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以搭捷運來說,我發現它已快變成生活裡最大的負面能量來源,只有當我穿過這條林蔭走廊後,情緒才會慢慢回復平穩。

最近幾天,我除了因為重灌電腦讓自己很煩之外,也一直在想關於報稅和其他的雞毛蒜皮事。不管哪個政黨執政,總在報稅時節在各種媒體上看到教人怎麼節(避)稅,但我們也希望能增加更多的社會福利以增加保障,可是總不能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吧?然後,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總是一窩蜂的一群人要去考公務員?公務員是個很辛苦的工作,要為人民服務,舉凡各種大小事,都應該以人民的需求為優先,同時,因為每個人的需求與滿足程度不同,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儘管工作幾乎可說是鐵飯碗,但也因為生活圈狹小、例行事務的過度規律,可能造成腦袋的僵化...還是一大群人擠破頭要去考公務員。因為每個人想考公務員的心境都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同,有些人總是打太極,有些人搞不清楚狀況,有些人忘了公務員是為民服務而是要人民為他們服務,他們沒得休息,民眾也不能休息(這也算搞不清楚狀況)。

美少男曾經說過一個故事,在黃帝時代,當帝王或是當官員都是沒有薪俸可以拿的,但是服務人民、管理國家(族群)裡的大小事是一定要的,所以都沒有人想要當官,每個部族必須以輪流的方式來擔任現在所謂的公職。直到後來,有人因為感謝而獻上一些禮品後,才成了現在所說的給薪職務。基於這個故事,我不禁好奇,如果現代的公務人員必須面對人民的評等,再依照評等給新的話,還會有多少人要一窩蜂的去考職?一定會有人說,從另一個角度看,有些民眾的態度也是有問題,認為自己每年繳的稅都是在養公職人員,所以他們理所當然要當人民的公僕,甚至是私人的僕人。我承認,要是我遇到那種付錢就是大爺的人,也一定送他壞臉色看。

最後,我發現,人民怕公務員耍特權、擺臉色,公職人員也怕人民把他們真的當公僕使喚。在大學的消費者行為課堂上,台上的老師提到在美國,他們會是以人性本善的想法去對待其他人,但只要做了壞事,就別想再取得他們的行任;在台灣,我們總是以人性本惡的角度出發,也因此會害怕陌生人。這是國情文化上的不同,所以好壞沒有絕對,但由恐懼所建構的社會的確也充滿了不信任和各種負面的情緒,於是,在充滿負面情緒的社會裡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睡前,看到了全球之聲的文章《俄羅斯:玫瑰與移工》,讀到最後的一句話:

...我仍不懂為何女性總愛與奴隸制有關的事物:鑽石、黃金、花朵。
對於這個論點,我還想加上個權力,不論男女,但當一個人有了權力,就會有奴役他人的情況出現,只是看每人心中的那把尺如何去衡量而已。而早上,我在從上個星期天天維修的Twitter裡寫:
容顏:這個世界,有資源的人欺負沒資源的人,弱肉強食的行為藉口物競天擇,把責任丟給老天,卻不願承認這樣的行為只是出於對種族生存與繁衍的渴望和對滅種的恐懼本能,人類的理性只是未進化動物本能的藉口而已。
這個想法其實來自於,每天上下班都在捷運裡都會看到驚人的搶座位行為或是令人氣憤的占座位(鐵架)行為,也有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會故意的擠開、衝撞別人,有的也會對他人怒目相向或一臉不屑,會做出這些事的人,不論男女,也沒有年齡區別。

相信以目前的社會局勢,窮人有的只是無止盡的欲望,富有人不敢舖張或真正愜意的過生活,免得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依然是生活在恐懼裡)。

思緒停止,我真的很想睡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留言

  1. 你說的白色的火鶴,我想應該是白鶴芋,最近在開花 :D

    http://www.dpps.tcc.edu.tw/cwj/%E7%99%BD%E9%B6%B4%E8%8A%8B.htm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