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人生沒有想像中的美好

這幾天想了很多東西,最容易刺激我產生灰色念頭的地方就是偉大的捷運,上下班尖峰時段,那真是令人好灰暗。
看見那麼多人排隊擠入車廂,許多人試著用報紙為自己區隔出一塊屬於自己呼吸的空間,完全剝奪其他人呼吸的空間,從車廂裡出來,木然的臉,擠著排隊上電梯,擠著踏出捷運站,再擠著上電梯,也因為平凡,所以每個人都過著幾乎同樣的生活:醒來→上班→下班→睡覺。
當我還是個接案工作者時便注意到每個人的生活再怎麼不同,都會有著可悲的規律性,就像螞蟻一樣依循著自己習慣的腳步、生理時鐘來運作,準時的肚子餓、上廁所的時間固定(例如幾小時跑一次洗手間或幾點一定會上大號)、幾點開始疲倦。在工作之後,假設我搭上8點15分的班次,大概會在8點33分時到達車站,大概8點45分刷卡,如果搭上8點20分的班次,踏出車廂時的時間約是8點39分,到公司時約是8點51分,固定幾點會跑洗手間、幾點開始覺得想離開座位。偷偷觀察同班次的人,是的,幾乎在同一個時間的班次會遇到同一批人,哪幾個人不管車廂裡有多擠就是一定要看那些垃圾報,下車擠電梯時也是哪些人會去插隊,辦公室裡,固定在11點57分會有人站起來吆喝大家買午餐。人,是種固定並依賴穩定的動物。穩定不好嗎?穩定很好,減少不當刺激為健康帶來的隱憂,也會讓人在習慣中失去敏銳,讓人錯愕。比方說,習慣走的斑馬線因為施工而封起來了,著實楞了一下才想起自己在還沒走這條斑馬線時的路線。
在車廂裡,我常看著那些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或是看似邁入更年期的婦女,又或是一些中年婦女,她們的身材因為荷爾蒙分泌改變的影響而變形了,臉上也浮現了細紋、皺紋,頭髮也斑白了,臉形也變了;同時也欣賞著漂亮或新潮到不屬於我這個年代裝扮的年輕女孩們,還有那些未發育的小小女孩們。不管使用多少宣稱含有抗老化、抗氧化、除皺成份的保養品,我們總是從孩童再透過氧化作用成長,成為少女、女人、老人,臉上佈滿皺紋與脂漏性角化斑點,周遭人想不起來這位白髮蒼蒼(或頂上無毛)的老太太曾經有過多麼美麗的身影與白皙的皮膚,接著踏入死亡的陰影,我們無法避免,只能自欺欺人,而壽終正寢只是所謂幸運的方式,還有許多讓人無法想像的死亡方法。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人類還保有想像的力量,有些人更致力於將想像的美好事物實現,卻又無法承受險惡人性的黑暗面而崩解,也就是當人類必須直視自己性格中的黑暗面時,才會發現那是醜惡的,也因此而崩潰。
人因為太欣賞自己而創建了天堂的幻想,但也因為厭惡自己的過往與現在而創造了地獄。

留言

  1. 點進論壇 看見右邊有你的部落格就點進來參觀
    順便留個言 跟妳問候一下囉 :)
    be kind to yourself.
    love you.

    海蒂

    回覆刪除
  2. 海蒂,
    好久不見啊!很想大家,可是一直都沒辦法回去上課,很想念每個塔羅班的同學。現在心情不好時都在家裡用藝術治療學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非常的有用啊!寫這篇文章也是一種方式。

    很巧的是,我今天抽到第一次在課堂上抽到的Chariot。它先是在洗牌時跑出來,然我把它插回去,再洗牌,抽牌,還是Chariot。不知道妳會不會看到,我會放在論壇裡,有空的話也許你們也會看到:)

    非常想念每個人。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