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冬至.與貓共處

睡覺的阿肥

第一眼看到牠,就知道自己完全的喜歡上這隻貓,不是因為牠可能是寵物,而是因為牠的神情和柔軟的叫聲,還有黏人的個性,讓我完全離不開牠,可以浪費一個小時在路邊陪牠玩。

慵懶的阿肥

原以為牠是野貓,因為牠總是在巷子裡慢步或是在車頂上呼呼大睡,又或是在車頂上擺出人面獅身上的樣子觀望過往的行人。牠喜歡用牠的粉紅色小鼻子探索世界,聞聞這株植物或那株植物,最後,牠有個壞習慣,牠喜歡汽油的味道,所以會把頭伸進車子底盤下做出危險動作,怎麼叫都不肯出來。

夜裡的阿肥沒有人知道牠的性別,大家只知道這隻貓很可愛。有一天,牠在巷子裡消失了,我敲著罐頭也找不到牠。那陣子我很憂鬱,一來是不能適應,二來是覺得很茫然,而貓咪又不見了,在回家的路上少了一個期待的事物。

有天,牠又出現在巷子裡了,我想,牠大概是發情跑走了吧!牠的身邊多了一隻會對牠動粗的小野貓,看看小野貓的體型,應該是母的,總是在我餵罐頭時,一拳揮向阿肥,阿肥也不還手,任小野貓攻擊。餵食時,小野貓總是搶著把全部的罐頭獨占,而阿肥也是默默的讓牠先吃。後來我把小野貓趕走,才能讓阿肥好好的吃東西,牠會把罐頭旁掉下去的食物吃掉,也會用優雅的坐姿進食,這些動作讓我開始懷疑,這隻貓應該是被人遺棄的家貓。

中間的風雨就不說了,總是在Twitter上嘮叨這隻貓的大小事,包括這傢伙在颱風天裡住在我家樓梯間時,不安份的在樓梯間裡大小便之類的事都被我寫在Twitter裡。總之牠從原本的巷子出名到我家這條巷子來,牠大膽又黏人的行徑、誇張的坐姿和翻肚的睡姿、已讓我們全家人懷疑這隻貓不把自己當貓,而是把自己當人看。

睡到翻肚的阿肥

有天,巷子裡的某個媽媽看到牠,告訴我們這隻貓是某戶人家的貓,不過似乎因為吃醋所以跑出來,很久沒看到牠在原本的巷子裡出沒,原來就在這條巷子裡啊!沒過多久,阿肥的主人出現了,牠的身世也終於了解了。

這隻貓原本是隻野貓,是她女兒在補習回家的路上抱回家的,也因此用補習班的名字給牠取名字,因為名字很難聽(哪有貓叫這種名字的,我聽到時,臉上真的出現一個字),所以就不說了。這家人養了這隻貓五、六年,中間也幫這隻貓結紮,而牠也因為太愛聞汽油的味道在車底盤裡不出來而出車禍,以致進醫院開刀。後來小主人出國了,家裡也有其他的貓咪,加上這隻貓原本就是隻野貓,所以又恢復不安份的個性,四處亂跑了起來,他們用任何方式把貓留在家裡,這隻貓就發揮牠野貓的本性,在家裡隨處便溺,最後只好把牠再放到外面來。我估計,大概就是牠不見,我以為牠發情跑走的日子。

當牠定居在這條巷子裡時,牠一下在這戶人家的門口前伸懶腰,一下跑到那戶人家的院子裡大小便,一下跑到人家的門頂上睡覺,還有無數的機車座墊任牠躺,外面的停車場還有無數的車子讓牠盡情的聞汽油味。

寒流來了,我讓牠回到樓梯間裡睡,因為牠的體型大,所以找了好多個箱子給牠,為了解決牠在樓梯間裡大小便對其他住戶造成不便,我跑去買了便盆和貓砂,一個人扛著10L的貓砂穿過四號公園,真是重死了。

牠不愧曾經是家貓,當牠看到貓砂時,就跑上去方便了。從此牠就在樓梯間裡過著白天到外面吹風亂晃的日子,樓梯間成了牠的貓跳台,牠的洗手間就在我家門口外的貓砂盆。直到有一晚,我抱著想跑進家的牠到樓下的貓箱子裡去,摸著牠的頭,牠居然流下眼淚,我真的嚇了一跳,第一次看到牠流眼淚。在Twitter上大驚小怪了一陣子後,我去找了一下資料,原來是耳疥蟲的問題。

昨天終於帶牠去看醫生,自己一個人,扛著這隻貓走到動物醫院,折騰了好一陣子,果然是耳疥蟲的問題。也從醫生的話中了解,看貓的牙齒,牠應該有七~八歲,是一隻老貓了。

睡覺的阿肥

洗澡加看診,共花了近千元,又自己一個人帶著牠從動物醫院走回家,我都不知道自己臂力這麼好。

香噴噴的牠,為了不讓牠的耳疥蟲問題更嚴重,我讓牠待在家裡,也因為牠乾乾淨淨的,原本不讓牠進屋的媽媽,在我從壹陸壹回家後發現,牠已經躺在我家的椅子上撒著嬌。

在餵過花精後,我們讓牠躺在椅子上,原本就沒什麼空間的家裡因為有了牠,所以可坐的空間更少了。可是我覺得很開心,牠不再是野貓了,我願意負擔照顧牠的責任。

凌晨,我洗過澡,昏昏的睡了,醒來,卻看見牠憂鬱的在椅子上舔著自己身上的毛洗澡。

畢竟,牠還是隻野貓啊!爸媽看到牠早上堵在門口想外出的神情,覺得很不忍心,想放牠出去,但和我討論後,我自私的決定等牠耳疥蟲的毛病先解決後,再放牠去外面過著逍遙的日子。我輕輕摸著牠的腮幫子,牠原本下垂的嘴角居然微微的往上揚,把牠的頭安心的放在我的手中。

原來養一隻貓的感覺是這麼的溫暖,而牠是這麼放心的把自己交給我,我看著牠,牠大概和我一樣有著分裂的性格,想往外跑,又渴望著安定的生活,這也許也是一種投射吧!

冬至圓

今天是冬至,就放這麼一張照片應個景吧!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