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6月, 2012 起發佈的文章

政府與民間對open data的認知落差

昨天下午,因為友人的關係而有機會參加了一場關於「政府資料加值公開」的Ideas Jam。這大概是繼年初那場會議之後,第二場所參與的,關於政府資料公開相關的場合。在這場會議裡,再次感受到政府與民間在對同一件事情認知上的巨大落差。 速記如下,為避免我又拖太久才把它們整理出來,而且,每一個小點都可以有很多內容可以寫: 政府資料公開  ≠  open data  ≠  open government  ≠  APP  ≠ Cloud (Computing)?這些可能有相關,但相關性極低。 如何找到資料?相關議題:如何看公部門網站、招標與決標資訊的解讀及招標文件的付費。 資料的價值:規費法中,由誰去定義這些資料的價值? 資料授權、使用、維護及規範的相關議題。舉例:線上教學網站的教材、中央圖書館( http://www.ntl.edu.tw ,似乎又名為臺灣圖書館)裡的互動藝術裝置。 加值的定義?資料的加值是讓資料的使用性增加還是讓政府部門販售資料?(個資法、七朵政府雲)還是讓廠商使用後拿去賣錢? 什麼樣的資料適合加值?資料能否被電子化?能否建立一個無痛進入的平台? 開放API如何避免新的數位落差?(印度的Open Data造成貧富差距更明顯) 資料取得不易:文件申請手續繁複、付費管道無線上金流 、取得的資料並非自己要的資料更不是可以使用的資料,也無法退回(案例: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把所有網站內的PDF檔燒成一張光碟,連Excel檔都沒有,也不能退費)。 資料格式的問題:PDF?Word?Excel?PowerPoint?圖檔掃瞄再製成PDF? 舉辦APP競賽的目的?APP競賽後,得獎的APP後續也無人回覆,使用者安裝後無回饋機制,只能打1999抱怨。 由於是推廣階段,所以台北市政府公開資訊平台上的資料多為免費應用,儘管比賽後的APP沒有人維護,還是會繼續舉辦APP競賽。 各部會中管理人員在此一方面的認知不足,可能僅有少數人知道,造成溝通上的問題,往來頻繁的公文流程拖慢了速度。 政府的計畫分派給不同執行單位的結果是民眾無法找到正確的窗口,希望能成立一個類似1999的窗口,統一導引民眾找到正確的窗口。 如何提供民眾有感的服務? 台灣政府會參考國外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