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既有資源的保留、轉型與露出機會

前幾天參與了一場腦力激盪討論,主要是談個由台灣政府所主持的公益計畫,在計畫期程結束後,要如何保留這段期間經營所留下來的資源、人脈與平台轉型並促使台灣企業參與。
這個公益計畫的主要目的是以「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為訴求,但實質上是希望藉由這樣的計畫與活動來讓台灣在國際間有更多露臉的機會,也可以順帶的因為這樣的公益活動建立良好形象,並在國際會議中取得更多的支援。與會的人提供了許多很棒的資訊,例如日本的JICA與韓國的機構。
在這樣熱烈的討論中,因為是探討「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也剛好去年的經驗,我想到了digital Green及ZubaBox這兩個計畫,簡單介紹:
  • digital Green:則是建置數位平台、教會農民使用工具後,可以透過平台的傳播,讓農民與農村做到技術交流與農村發展。
  • ZubaBox:是由Computer Aid International(英國的慈善機構)和Cargill(美國嘉吉公司,私人控股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動物營養品與農產品製造商)合作在尚比亞進行的計畫。
在台灣政府所進行的公益計畫裡,由於具有一個很漂亮的光環,加上也有企業投入,所以在海外偏鄉的推廣成效都很不錯,這樣的計畫除了永續發展讓當地的民眾可以其實可以更進一步的進行開放合作的模式,在會中討論到將原本的中心改為設計中心的方式協助當地的發展,並讓廠商投入硬體設備也是一種方法。
就原有的基礎上,也可有這樣的發展:
延續原有的教育計畫:
因為目前國際間對程式人才的需求,加上執行單位本身是具有教學能量的單位,所以除了原先教會他們使用電腦、運用網路、教他們電子商務等相關知識後,也可以在「程式設計」這一個議題上著墨。以愛沙尼亞而言,他們的小學生自小就要學習寫程式,讓他們自己設計自己要的東西,而台灣目前也有不少單位在推廣,如:蘋果橘子程式設計學院CAVE教育團隊,都是在推廣小朋友學寫程式的單位,也可以藉此讓民間的廠商來參與這個計畫。
媒合:
在會中談到了媒合平台的建立,當然也是希望能加入商業元素讓廠商覺得有利基點,而願意投入。延續上面談到的教育模式,這些接受程式設計教育的學員除了可以幫助廠商進行程式開發外,也可以進行硬體設計的開發。由於會中討論到關於在地化的必然性,有什麼會比當地居民更了解當地的需求呢?除了讓他們自己進行開發外,也許還可以參考與會人員說的,廠商與人才的媒合、機具的媒合。這些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是屬於長久性的影響,也能藉由程式與機具的設計來達到多方合作的可能。
另外像是文化交流的媒合,也是很好的平台。
形象與曝出:
因為這個計畫的真正功能是要讓台灣可在國際性的場合有曝出的機會,所以能開放多方參與更好,例如與其他國家一同進行相關的計畫,增加國際能見度。
有許多的國際專案都是不同國家企業互相支援所形成,在既有的光環與平臺上,要如何運用及開放的心態去合作、讓企業參與,我相信都是很好的方向。當你希望企業參與時,並不是只以社會責任的概念讓企業投入,如果沒有讓企業實際感受到投入的回饋,而僅只於企業形象的改善,可能持續投入的意願會逐漸遞減。不如政府的角色往後退一步為平台的維護角色,專案的主導角色也非法人而是給企業伸展的空間,我想都會有很好的成效。
最後,裡面也談到了台灣在國際場域中模糊不清的政治地位,這就是另一個議題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進步科技,忙碌的人生

失焦。畫面是在瓦盤鹽田所拍攝的粗鹽。 以前要使用鹽並不容易,一道道的處理手續,鹽工揮汗如雨的在鹽田裡工作,飯桌上的菜餚才有美味的調味料為其添加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