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從政府開放資料看不同部會間的資訊落差


最近因為想查詢某些資料,而分別向經濟部與衛生福利部請求提供資料,從兩個部會的回應中,可以了解到我們的公務人員對於「開放資料」理解程度的差異:
政府開放資料平臺提問後第四個工作天得到經濟部的回應
目前本局已提供去除個資之104年度違反商品檢驗規定之公開資料,105年度之資料因仍在進行個人資料去識別化動作,預計106年5月將公開。
經濟部的回應
從回應訊息中得到以下的資訊:
  1. 資料已更新。 
  2. 不能開放的原因。
  3.  預計開放的時間。 
  4. 本案的聯絡人、聯絡資訊。
對於「Data Set資料集」的定義是:歷年度、累積的資訊,而非當年度的資訊而已,但也許是問題只問了104年度,對於文字理解上的誤差,所以標準檢驗局只提供當年度的資訊,所以就再向經濟部索取更進一步、完整的政府資料(連結)。
在提問後的第五個工作天得到衛生福利部的回應
檢驗不合格產品與廠商相關資料已於本署網站/不合格檢體專區公開,為確保資料之正確及公允性,相關資訊以PDF檔呈現,民眾若有需求可上本署網站查詢。
衛生福利部的回應
這樣的回應內容相當於「恕難提供」。衛服部的理由是「為確保資料之正確及公允性,相關資訊以PDF檔呈現」,在這個技術躍進的年代,筆者只想回應:「難道PDF就不會被變動嗎?在假新聞充斥的時代裡,政府部門自己提供出來的資料都不能被信任,要民眾信任什麼?」
部份支持政府開放資料的人認為,政府資料能協助民眾監督政府,然而政府資料除了監督政府,這些資料還能讓事件、新聞被驗證、協助閱聽人不受限於政府(與大眾媒體)刻意設計的內容看到檯面下的目的。
例如消費者常在一般的新聞媒體上得知衛福部可能對食品進行檢驗,但完整的不合格商品名單、廠商品單卻無法自媒體上取得,消費者就必須再到衛福部及其相關局處署網站找尋相關的資料。網站裡所提供PDF資料適合在瀏覽器裡閱讀,對於一般的網路使用者來說,也是普遍的閱讀格式。
今天小莉的阿姨送了她一組保養品,小莉想看看這個品牌的保養品是否符合衛福部的檢驗:

  1. 她打開電腦(或手機)
  2. 找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前提是我知道這是由食藥署負責)
  3. 在食藥署網站
  4. 用滑鼠找到「業務專區」下的「化粧品」
  5. 再找到「化粧品優良製造規範(GMP)及通過名單」
  6. 通過化粧品GMP查核名單
  7. 分別是一個Excel檔和一個PDF檔
總共七個步驟。熟悉政府網站編排的筆者,至少也花了三分鐘才找到這個資訊。只是要找這個品牌是否通過檢驗,卻需要透過這麼多的步驟,為什麼不是有個查詢介面讓消費者搜尋呢?
筆者想整理一份資料庫,卻無法直接取得原始檔案,而需要的內容也不觸及個人資訊及公司的機敏資訊,為什麼不能直接透過程式直接對文字格式檔案處理呢?難道還要再清理PDF格式的檔案嗎?引用朋友的說法:「政府開放出來的那些資料真的很糟糕,往往出來的資料要花八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清理、整理資料,最後花八分鐘跑完統計,再進行分析。」
對比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回應,這兩個單位的資訊程度落差有一段距離,衛福部食藥署的回應相當於2012年政府在推動開放政府資料時,所有部會都會拿出來的藉口,彷彿還活在過去的時代,卻不知道在這個時代裡,如果政府部門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資料,又要民眾如何信任你?
在政府推動開放政府資料這麼多年來,上至行政院,下至其所屬二級機關都有成立「政府開放資料諮詢小組」,也有進行相關的會議、提供會議記錄、擬定自己部會的「政府資料開放行動策略」,透過民間整理的「臺灣政府資料開放諮詢小組」網站,找到了經濟部與衛服部的相關資料:
  1. 經濟部:委員數有21人資料開放行動策略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紀錄
  2. 衛福部:委員數有21人資料開放行動策略(撰寫本文時無法下載,已回報)、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紀錄
簡單整理如下表:
部會名稱 經濟部 衛生福利部
資料開放行動策略  103年至105年 (另有106至109年)  撰寫本文時無法下載
 會議記錄  七次會議記錄及相關文件  只有一次104年11月17日會議記錄
筆者在經濟部所提供的「經濟部政府資料開放諮詢小組第2屆第3次會議資料」中看到了「106年至109年的經濟部及所屬機關(構)政府資料開放推動策略」(已回報請求更新),在這份推動策略裡,看到了經濟部對於資料盤點、回應格式體例、去識別化所遵從的架構...等資訊,當民眾要求的資料無法開放時,也規範單位解釋不開放的原因或評估可以開放的時程。在這次的經驗裡,也可知標準檢驗局的負責人員是遵循著開放推動策略的規定來回覆。
同樣是在推廣政府開放資料,看得出經濟部較衛生福利部有明確的執行準則。
在新政府團隊就任後,關於要求政府「開放資料」的聲音越來越微弱,許多部會朗朗上口的「數位經濟」、「物聯(連)網」,等應用層面的發展都建構在「開放資料」上,不僅是需要開放政府資料,同時也是政府、企業、民眾三個角色之間的資料交換。
先前許多人在討論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簡稱DIGI+)」分為六大主軸,由國發會主導的主軸三「網路社會開放政府」行動計畫裡,便提到了會優化目前開放政府資料的品質、推動資料服務供應鏈、加強公民參與,所以目前在社群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由g0v協助進行的政府資料集、資料平台品質盤點,希望民眾能一同參與,同時也為了因應數位治理,所以想要提升政府內部公務人員的資訊處理能力、資訊安全人員的培訊並提升資訊部門位階與跨單位整合的能量。
姑且不論這新台幣1,700億元預算的政策簡報中KPI與規劃的合理性,近日在各個場合中,都談到了「人才」相關的議題,從產業轉型需要跨領域的人才到政府內部公務人員的數位能力素質的提升,都是在相關的議題中。從這次兩個部會在回答內容的完整性、平時在開放資料上的措施與積極程度可以得知,政府內部本身的資訊落差也不小,衛福部食藥署的人員太低估目前民眾對於資訊處理的能力,這樣的回答反而讓民眾懷疑回答問題的人員自己本身的資訊技能程度,如果真的擔心資訊被篡改,那麼應該是直接開放資料介接,讓使用者只能介接讀取資料庫中的資料,而不是提供PDF檔給民眾。
在DIGI+方案中的主軸三是由經濟部主導的數位經濟,由工業局主導「資料經濟」發展,希望能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建構第三方資料流通平台,促進資料流通,涵蓋的議題還包含資訊安全。平台上的資料除了政府自己的資料外,也可能來自於企業、民眾自願性提供資料,如果我們自己公部門的人員在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又如何鼓勵企業、民眾放心的將資料回饋至所謂的「第三方資料流通平台」?
大家可以再檢視其他部會對於開放政府資料的積極度,透過支援上述社群團隊的自發性專案,這些除了可以協助政府提供品質良好的資料外,也可以減輕公務人員在平日事務上的負擔(他們要處理的事情真的不少),有了品質良好的資料,民眾也能透過資料的利用來監督一般企業,避免再買到黑心商品、危及生活品質的事件發生,減輕生活中的不安程度,提升生活品質。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5月7日快速分享—關於數位貨幣、央行數位貨幣

搜尋一下網路新聞,最近民間成立了推廣數位貨幣的協會,這是一個好消息。 這讓我似乎應該把數位通貨提前寫完放在 Blog ,但其實我想先寫關於資料的部份,不過還是快速的寫一下最近閱讀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簡稱 CBDC)文章的心得。 央行總裁楊金龍先生在2018年的有篇文章:「 數位金流與虛擬通貨-央行在數位時代的角色 」,很值得大家花點時間閱讀,了解以台灣央行的角度如何看貨幣、總體經濟與個體使用者,裡面沒有高深難懂的專業詞彙,卻能直接把眾多媒體報導中關於鼓勵數位貨幣的盲點直接點破。例如,先前我也認同,各種加密貨幣曾主打著要讓窮人不經由銀行或第三方認證而進入經濟活動的理想,但現實的世界裡,窮人可能不見得有手機,而就全球政府的對數位貨幣的監管態度,窮人依然無法藉由使用加密貨幣進入經濟活動。 先前文章 有提過,在2017年時,芬蘭移民局與當地的區塊鏈技術創業公司 MONI 合作,協助芬蘭政府發放MONI預付卡,利用區塊鏈透明、公開且不易更改的特性,開始為每個使用 MONI 預付卡的難民們建立經濟活動的相關記錄,這提供了無法證明自己身份的難民們一個機會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經濟活動身份。但在 2019 年 3 月時卻 公告 將於 4 月底時停止將難民們的救濟金支付於 MONI 預付卡中,並要求難民們將 MONI 預付卡的資金轉出,同時也要求雇主們將工資發放於芬蘭政府於2016年時合作的 Prepaid Financial Service (簡稱 PFS ) 預付卡中,當時出現許多難民的薪資都卡在 MONI 預付卡裡。 目前觀察全球央行的共識,所發行的數位貨幣 (CBDC) 將不會具有法定貨幣的地位,比較適用於銀行間清算、國際貿易間的金流活動,這樣的央行數位貨幣被稱為「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 (Wholesaler CBDC) ,另一種稱為「零售型/通用型數位貨幣」(Retail Digital Currency) 則是我們常見到的消費端的數位貨幣,這則不具有任何的法律效力,政府也不會為這樣的貨幣擔保,就金流的追蹤來說,不論是數位貨幣或是現行的法幣,政府、各級金融相關機構對於金額過大、不正常的交易金額都應該要保有警覺心。 這幾段就用了一堆名詞:數位通貨、加密貨幣、數位貨幣、法定貨幣、央行數位貨幣、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零售型/通用型數位...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