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參與 1 月 11 日的「資通安全管理法」公聽會感想


如果有人讀過由去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Richard H. Thaler 的《不當行為》,也許就會開始學習如何當一個理性的經濟學者,而不被衝動或個人習慣沖昏頭進行不當的消費。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概念其實更可以運用在各個場域裡,包括已參與幾次的座談會到今日公聽會的「資通安全管理法」。

法學專家們的疑問

大概整理了幾點:
  • 如何避免技術性的規避或離開市場?
  • 行政救濟的相關事項。
  • 擬這套法案時參考美國、日本、新加坡等這些國家的依據是什麼?是經濟或科技發展情況還是剛好搜尋到這個國家有這套法律,所以拿來用?
  • 這部「資通安全管理法」的主管機關是台灣的行政院,行政院主要是整合政策的功能,本身無執法的能力,僅能要求被管制者義務執行,也就是主管機關的管制責任是空虛的。
  • 參考的國家都有編制專責的單位與規劃預算,如果在台灣這套法令通過了,開始實行了,有編制的人力嗎?執行的能力嗎?可能沒有。
  • 「資通安全管理法」有主管機關,但「個人資料保護法」沒有主管機關。這兩部法一樣重要,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關於「關鍵基礎設施」的定義

在原本草案最具爭議性的第十八條被刪除後,大家的著眼點則放在「關鍵基礎設施」的定義,是否以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所定義關鍵基礎設施為主或是應該以網路服務設施作為關鍵基礎設施。
去年 12 月20日,幾個立法委員又開了一場座談會,那時我看到了朋友傳來的會議照片,我對朋友說,我所想到的關鍵基礎設施是這麼分類的:
  1. 優先該規範的應該是與網路有關的硬體建設:通訊基地台、線路、交換中心、資料中心、電信公司….然後再分等級。
  2. 次要為是建立在這些網路基礎建設之上的,有迫切性、與人權、人身安全及民生有優先需求的基礎建設或服務:國防(他們不談不然這會優先)、能源、醫療、照護事業、交通等基礎建設。
  3. 再來是與日常經濟活動相關的銀行金融、商業行為等相關應用與服務。
今天在會場裡,我再回頭檢視「資通安全管理法(草案)」中關於關鍵基礎設施的分類方式,於是有這樣的體會:若以一般民眾所能受到對網路建設不理解的多數人來說,國土辦所定義的「關鍵基礎設施」是對民眾最「有感」的,如果以技術人員的角度來看,這些不是技術人員或資安人員所定義的「關鍵基礎設施」。例如:台電停電五分鐘會比網路伺服器停止服務五分鐘所受到影響的層面來得更廣泛。

檢視立法的目的

由於今天的公聽會讓我感受到只是邀請專家學者為委員們上課,當IThome的記者朋友回饋她多年來處理資安新聞與看到國內各單位缺乏資安意識的感觸時,於是我開始回想:「這部法案訂立的目的是什麼?」
在第一版的提案中第一條提到:「為積極推動國家資通安全政策,加速建構國家資通安全環境,帶動資通安全產業發展,以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法。」條列如下:
  1. 積極推動國家資通安全政策
  2. 建構國家資通安全環境
  3. 帶動資通產業發展
  4. 保障國家安全
  5.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去年 12 月 20 日的審議後,第一條修改為:「為積極推動國家資通安全政策,加速建構國家資通安全環境,以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法。」
  1. 積極推動國家資通安全政策
  2. 建構國家資通安全環境
  3. 保障國家安全
  4.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也就是在修改後的法案裡已無所謂的「帶動資通產業發展」這件事。
在行政院版的「資通安全管理法 (草案)」被送入立法院後,簡處長曾受邀為大家解釋相關的疑問,那時我的解讀,立這個法的目的是:
  1. 推動國家資通安全政策
  2. 維護國家資通訊安全 (呼應資安即國安)
  3. 促進國內資通訊產業發展
  4. 提升公務部門中資訊部門人員的位階
  5. 促進國際交流
而上述的第3、第4也包含了建立資安意識、教育、人才培育、產學合作,畢竟那時我讀了日本的《網路安全基本法》,也相信在其規劃裡,也許在子法的部份會提到這些內容。於是再進一步確認,整理如下:
  1. 台灣 2017 至2020 年的資通安全政策為國家資通訊安全發展方案(106–109年)已在去年11月時公布於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網站。
  2. 關於產業發展及人才培訓的部份列於該方案中。發展新興資安產業、產學交流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而人才培育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
  3. 該方案也規劃了政府部門人員資安意識、職能的提升,包括成立千人的資安應變小組。
  4. 在 2016 年的 8 月也公布了一版「國家資通安全通報應變作業綱要(修正版)」。
  5. 在行政院版的「資通安全法 (草案)」第四條與第五條也列有人才培育及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的部份,其實台灣的 CERT 或相關的單位都會與國外的單位交流,只是我是非當事人通常是不知道,只有在 APrIGF Bangkok 2017 時第一次見到台灣的 CERT 。
昨天在讀 IGF 2017 關於資訊安全的報告,也與 APNIC 的朋友 Adli Wahid 討論到 CERT (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的責任與義務。他認為,CERT 的存在與義務也僅是為了他們的目的而已,很多時候一般人不認為 CERT 有發揮什麼實際作用,事實上 CERT 並不負責國家安全,但可以協助與協調資安事件發生時的處理程序,減輕資安事故造成的傷害,並加速受害單位從事故中恢復的能力,事實上他與 TWCERTTWNCERT 也有過互動,也提過台灣的相關單位是十分樂於分享、交流資通事件與處理方式,在某些國家或單位是少見的。同時也提醒我一點:
There is no silver bullet in security.
如同在 GCCS 2017 中的資安專家就提到,你永遠不知道那些攻擊行為的目的是什麼,也無法阻止攻擊事件的發生,只能減輕傷害與損失並加速復原。

在經歷了去年的網路治理會議後,幾乎每場會議都會談到如何建立每個人對個人資料、資訊安全、隱私保護的意識與能力,所以可以知道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不是只有台灣人缺少這樣的意識與能力,更樂見於國家有心提升公務人員有居安思維的意識而放在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中。

後續建議

在今天的公聽會結束後,簡處長也提到對於後續的六部子法:
  1. 資通安全管理法施行細則
  2. 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
  3. 資通安全事件通報及應變辦法
  4. 資通安全維護計畫實施情形稽核辦法
  5. 資通安全情資分享辦法
  6. 公務機關人員資訊安全事件獎懲辦法
在一月底會以公開的方式,除了召開座談會將逐字稿 (希望我沒有誤會)與會議記錄公開上網外,也會透過國發會的平台 (不確定是 vTaiwan 或是 JOIN平台) 公開徵求意見。
事實上我也在思考以下哪一種方案對整體社會的機會成本最高:
  1. 繼續修改這部行政院版的「資通安全管理法 (草案)」同時照資安處的規劃徵求上述六部子法的意見。
  2. 撤回行政院版的「資通安全管理法 (草案)」並公開徵詢意見重新撰寫,連同六部子法 (可能不用到六部) 一起讓人民參與。
針對方案 1,各界都已投入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成本於現有的草案中,幾乎已是無法回收的沉沒 (默) 成本,也許是因為這樣才執著於修改現有的法案並繼續擬六部子法。然而我所擔心的是若是行政院版的草案通過,很有可能因為母法過於模糊 (已被刪改的與最初目的不同)、子法內容未明的情況下,會不會傷害到經濟社會 (例如逼迫國內業者外移、對外國廠商無拘束能力、或法學專家們提到的) 或有無侵犯人權?
若是方案 2 ,對於資安處的傷害頗大,但理性的經濟人並不會計較沉沒(默)成本,適時停損,也可以就先前的錯誤經驗,研擬出方向,避免犯下重覆的錯誤,更確定也不會造成各界擔憂的法案出來,對整體社會來說也許就不必要再針對六部子法召開所謂的 15 場專家學者座談會和多場委員會議⋯⋯等不必要的各種成本支出。
然而最終的評估可能還是要由資安處來決定,畢竟站在我的角度來說,資通安全管理法是必要的,但請長官們以人權、整體社會與經影在法案實行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遭受到的影響來考量這部法案是否要繼續修改還是撤案撰寫。

以人權為基礎的網路安全政策建議

去年在 APrIGF Bangkok 2017 參與了網路安全的教育訓練,其中 GPD 提供了一份文件:「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rights based approaches to cybersecurity」,在徵求同意翻譯至中文後,列在以下,希望不論是繼續修改還是重新撰寫,都希望能考量以下建議:
  1. 網路安全政策和決策過程應該要保護及尊重人權。
  2.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實行措施的發展,應該要出自於內心對於人權的尊重來設計。
  3.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應該要強化人們在線上與離線時的安全,考量關於個人與團體在不同風險中所面臨的威脅。
  4.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的發展和執行,應該要符合國際法,包含國際人權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
  5.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不應該被作為侵害人權的藉口,特別是自由表達、集結社團、集會和隱私方面。
  6. 對於網路事件的回應不應該侵犯人權。
  7.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應該要維持及保護網路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且不應該破壞基礎設施、軟硬體和服務。
  8.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應要能反應在加密和匿名規則上,確保人權的實現,特別是自由表達、集結社團、集會和隱私。
  9.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不應該阻礙有助於保護人權的科技發展。
  10. 網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施和實行措施的研擬,不論在國家、區域、國際階層上都應該要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透過開放、包容、透明的方式進行。
  11. 利害關係人應該要推廣教育、數位素養和技術及法務訓練,用以推進網路安全與實現人權。
  12. 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應該分享尊敬人權的網路安全最佳實行措施。
  13. 加強網路安全能力建設,不論是對於連線或是離線的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努力應該要促進人權發展。

朋友 Adli Wahid 建議關於 CERT 與 CSIRTs 的相關閱讀: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生成式AI使用記錄-翻譯

翻譯是一門專業工作,它不只是把另一種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語言,而是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裡,老師說過翻譯重視「信、達、雅」,這是一門學問,不是任何一個人、哪種工具可以取代的。這篇不是在談「翻譯」的學問或是翻譯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沒有能力談這門學問,我只能分享AI在工作上的協助。 因為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文獻,或是參與會議中有大量的英文文獻需要閱讀,Google Translate提供許多協助,同時利用使用者協助修正翻譯的正確度,甚至減少大量閱讀的時間。 隨時間的增加,坊間也愈來愈多更好的翻譯軟體,但遇到會議的錄影與錄音轉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翻譯公司協助,以節省時間成本,人員可以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遇到需要節省金錢成本時,就會折衷由一般人員來譯出可以接受的成果。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拿它來翻譯會譯的逐字稿,它協助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雖然增加編輯成本,但隨著模型逐漸進步,訓練的人愈來愈多,它也會提高準確度,並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往來,產出比用 Google Translate更能讓人容易接受的版本。相對的,它還是增加使用人員需要編輯、審核的時間成本。但有沒有比人類編輯好?我想現階段,中文可能還有沒比人類編輯好的程度,但已經可以是能接受、初步可以讀懂文字要表達的粗略意思的程度,離「信、達、雅」的標準還很遠。 以往的少見文字,如藏文、閃語、印度語,甚至連死海古卷裡的文字都已經可以藉由AI技術辨識出來,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有天我使用AI翻譯藏文時,突然想到,誰可以幫我核對翻譯出來的正確性?我個人是不懂藏文的,當我想把中、英文用AI翻譯為藏文時,又能請誰幫我確認文法與用字的正確性呢? 所以,使用者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辨識AI結果的正確性,有無過度編撰或錯誤的引用,例如在法規上的引用、宗教信仰經典裡的人物及故事,會不會在一來一往中給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機會。又如同專業的翻譯人員並不是完全了解各行各!業中的知識,工作過程中還要再與委託者討論。又如有次我聽到一場會議的講者,他提到他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但是否判定對方有無違法,還需要了解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築業、畜牧業,甚至要去了解飼料的投餵方式與成份。所以現階段,AI還是無法取代人類,也無法代替法官做出判決,大概也是短期內的一件好事吧! I...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