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data interoperability」標籤的文章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

ICANN73 區塊鏈議題場次後的回應

今天凌晨的 ICANN 73 裡,有一場關於區塊鏈技術的討論,並成功的使用 NFT、加密貨幣吸引到 212 個參與者在線上會議室裡。 在域名應用與治理上的挑戰 互動性很強,在內容上,講者提到了 Handshake (HNS) 和 Ethereum Name Service(ENS) ,也提到了ICANN 與 ENS 合作的部份。HNS 和 ENS 兩個服務的方式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九月 有寫過一篇文章 ,但從分享的簡報中可以觀察到,網路使用者渴望有自己的 TLD,有強烈的需求,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申請 New gTLD 的費用和各種成本,中小企業也負擔不起,就算申請到了,也要有後續的資源去維護、操作。目前要瀏覽的HNS域名網址,則需要修改瀏覽器的設定,這就不在 DNSSEC 的保障了,但其實.....也不見得很多服務商配合使用 DNSSEC。不過安全性的問題是存在的,所以我也不鼓勵一般人去改這些瀏覽器的設定。 凌晨的討論是有趣的,透過線上互動問卷的回應裡知道多數與會者並不是加密貨幣或是 NFT的狂熱份子(如果大家都認真回答的話),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在區塊鏈領域裡的資訊來源。 2019年時,曾邀請台灣以太坊的人至 TWNIC 討論關於域名或是IP等網路資源與分散式帳本的應用,在那次的討論裡知道了 ENS,也看到了2018年時RIPE NCC的相關研究。不過當時雙方似乎都對這個領域較沒有興趣,可能也是因為已經有ENS的原因,所以沒有再繼續。 從 RIPE NCC 的文章 「 A Review of Blockchain Applicability to Internet Number Resources  」看起來,實際執行的難度也不低。我的理解裡,區塊鏈技術若是遇到要移轉資源時、修訂時,是否會造成一次分叉?雖然也可以當作是增加一次記錄來處理,但像是每次的 Open Policy Meeting 可能會更動到治理的程序時,造成的成本並不低蠻大的。又或者,只能做一個記錄而已,但如果只是一個記錄,又何必須要用到區塊鏈技術? 昨天在該場次會議結束前,與談人則又問大家,ICANN 是否應該介入去中心化域名(例如 HNS)的管理與治理?過半數的人是認同的。在概念上,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相關的應用,在背後的程式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去完成,以太法第一次遇到...

資訊一致性和資料可互相操作性的重要性

今年在讀一些文件,整理關於資訊一致性、資料的可互相操作性、連結至網路的重要性,很多都是以人權角度出 發,在和平的時代,這沒有問題,但在這個不穩定、多數人不懂得控制網路的情況下,政府選擇以「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為優先,而因此做出斷網、網路長城、離開整個網路等行為,造成網路碎片化。 如果網路科技業的專家學者們不能夠用政府或掌權者能懂的「語言」,讓他們知道資訊一致性、資料的可互通性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只會說:「資訊的一致性很重要、可互相操作性很重要」,只會說很重要,但說不出來「為什麼很重要」,那只會讓政府更選擇去掌控網路,因為在他們理想的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下,是沒有人權的,所以在今年度看到許多國家用網路上不實資訊太多、社群平台不願意配合政府法規而進行處罰,俄羅斯並宣稱可以斷離整個網路,而我自己認為,最簡單的說法是, 資料的可互相操作性與可攜性 有助於全球和國家的新興產業發展、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網路服務,而不會因為資料都在某個服務上而被綁架,也能降低新創企業進入某個產業的門檻。台灣講開放(政府)資料講那麼多年,但反而什麼資料都拿不到,資料集的品質只有愈來愈退步、愈來愈差,甚至高興怎麼變就怎麼變內容,不知道這些部會的開放資料小組委員會成員是不是只帶印章和簽名出來開會而已。 資訊的一致性 ,重點就是要減少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儘量減少交易的任何一方受到損失或降低其中一方的損失。用消費市場來比喻,網際網路讓價格公開透明化,你可以看到在M平台的產品組合價已經把先前跟團購買同樣組合的消費者當笨蛋來得罪消費者,也可以看到因為不同削價競爭對某些喜歡撿便宜的人有利。這就是因為網際網路對消費市場帶來的影響,公開不同平台的價格,也讓消費者可以比價,或衍生出新型的比價服務平台,刺激新服務的出現,有新的需求就有新的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而已。我終於可以把那個討厭的圖往下搬了。 Image by Sergey Gricanov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