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讀百年孤寂的一些感想

馬奎斯的小說,買回家的那天晚上就讀的欲罷不能。第一次閱畢,只能感受到文字所帶給我的感受,當我讀第二次、第三次後,總在生活裡的某些情境下憶起書中的情節與書中人物的苦悶。

這場空虛夢幻開始於愛情與理想-老邦迪亞帶著易家蘭與朋友們離開家鄉,開創了馬康多這個奇幻的城市;也結束於愛情與理想-倭良諾與小亞瑪蘭塔的亂倫生下了預言中帶著豬尾巴的嬰兒,之後倭良諾翻譯完吉卜賽人的手稿,整個馬康多毀滅。

這個家族的女性:易家蘭的堅毅性格與匹達黛的沉默付出;叫亞瑪蘭塔的女孩總是勇敢追求愛情而心態扭曲;這個家族的男人一生都在追求著自己生命中的目標,亞克迪奧的狂妄無羈,先是追求情欲,他的兒子追求名利;老邦迪亞追求著心中的理想(新的生活、發明);小邦迪亞追求政治上的勝利與心靈的平靜、席甘多與席根鐸兄弟兩人,哥哥追求的是欲望的滿足,弟弟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滿足與事實的存在;卡碧娥追求的「當女王」的夢想,而這個家族又與吉卜賽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我啃食著書中文字時,馬奎斯的文字也在我的腦海裡建立著一幅又一幅的圖像:從有著鳥鳴鐘與銀杏葉的美麗城市、莉比卡張著大眼驚恐的坐在小椅上吮著手指的灰藍色畫面,;卡碧娥處於高地的城市除了虛偽的白色聖潔外還有一種孤獨的藍色;小邦迪亞與莫氏柯蒂近乎於天真的愛情與最後政治鬥爭的失敗而封閉是一種苦悶摻著靛藍色的灰;美女瑞米迪娥的升天是白色與藍色的純潔,對比著卡碧娥愚昧的世俗、席根多與席甘鐸在死亡前的面容與棺木被放反了墓穴、美美為了愛情的放蕩、最後倭良諾讀完吉卜賽人留下手稿的那一陣風…所有的畫面總蒙上一層昏暗的黃色光,對我而,那是一種孤單與遺忘。

當我身在雨下個不停又溼冷的淡水時,腦海裡閃過的是書中四年多的雨季;當妖精國王講到失眠時,我腦海裡浮現的是馬康多的集體失眠;當夏日一陣風拂過,閃過的是倭良諾最後發現整個邦迪亞家族是一場夢幻的空虛與毀滅。而黃昏的夕陽,總讓我想起倭良諾與小亞瑪蘭塔放肆的愛情。

我們總在生命中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如書中的每個角色:追求愛情、追求名利、追求所謂的「真實」,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發現自己的一生甚至所看到的一切是一個虛幻的畫面,就像馬康多,這個城市從未存在過,對書中的人而言,馬康多是存在著的,但對我們而言馬康多是虛構的、建構在文字與腦海裡的。我所看到的世界是我腦海裡建構出來的世界,這個城市是我心中的馬康多,眼裡所見的是腦中點線面建構出來的空間,而我的心情就如書中的情節般起伏著、扮演著各種不同的人物。

在雨季的開始,易家蘭預言著自己的死亡-「等雨停後我將死去」。我總覺得自己處在夢裡,當我醒來時,這個世界也將毀滅。

Tags: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生成式AI使用記錄-翻譯

翻譯是一門專業工作,它不只是把另一種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語言,而是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裡,老師說過翻譯重視「信、達、雅」,這是一門學問,不是任何一個人、哪種工具可以取代的。這篇不是在談「翻譯」的學問或是翻譯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沒有能力談這門學問,我只能分享AI在工作上的協助。 因為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文獻,或是參與會議中有大量的英文文獻需要閱讀,Google Translate提供許多協助,同時利用使用者協助修正翻譯的正確度,甚至減少大量閱讀的時間。 隨時間的增加,坊間也愈來愈多更好的翻譯軟體,但遇到會議的錄影與錄音轉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翻譯公司協助,以節省時間成本,人員可以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遇到需要節省金錢成本時,就會折衷由一般人員來譯出可以接受的成果。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拿它來翻譯會譯的逐字稿,它協助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雖然增加編輯成本,但隨著模型逐漸進步,訓練的人愈來愈多,它也會提高準確度,並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往來,產出比用 Google Translate更能讓人容易接受的版本。相對的,它還是增加使用人員需要編輯、審核的時間成本。但有沒有比人類編輯好?我想現階段,中文可能還有沒比人類編輯好的程度,但已經可以是能接受、初步可以讀懂文字要表達的粗略意思的程度,離「信、達、雅」的標準還很遠。 以往的少見文字,如藏文、閃語、印度語,甚至連死海古卷裡的文字都已經可以藉由AI技術辨識出來,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有天我使用AI翻譯藏文時,突然想到,誰可以幫我核對翻譯出來的正確性?我個人是不懂藏文的,當我想把中、英文用AI翻譯為藏文時,又能請誰幫我確認文法與用字的正確性呢? 所以,使用者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辨識AI結果的正確性,有無過度編撰或錯誤的引用,例如在法規上的引用、宗教信仰經典裡的人物及故事,會不會在一來一往中給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機會。又如同專業的翻譯人員並不是完全了解各行各!業中的知識,工作過程中還要再與委託者討論。又如有次我聽到一場會議的講者,他提到他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但是否判定對方有無違法,還需要了解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築業、畜牧業,甚至要去了解飼料的投餵方式與成份。所以現階段,AI還是無法取代人類,也無法代替法官做出判決,大概也是短期內的一件好事吧! I...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