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隨手記】20050219參觀國際書展感想

星期六早上九點,我們就醒來準備前往書展,寒風冷颼颼,其實並不是很想出門,但我總想去看看有哪些特別的書,也想和阿喵在展場看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書或是特價書可以撿。
我們是坐捷運去的,邊在車廂裡人擠人,邊在回想過去我們去NY^2聽演講的回憶,倒也還算愉快,不過買門票時可就不愉快了,阿喵買了兩張門票,其中一張還被售票員撕成兩半,向她要求換票,竟然被迫必須接受被撕成兩半的門票,真是太可惡了,明明就是售票員撕壞的,為什麼我們要去承受這樣的服務品質呢?
今年的國際書展和去年的感覺完全不同,我還記得去年城邦集團的書館占了好大一個位置,裡面萬頭鑽動,大家都在挑選想要的書。今年的書展比較不同,少了限時大搶購,少了很多攤位,走道變寬了,人變少了,多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但仍有的書商還是在搞出清的活動,把一些舊書排在那,讓人提不起興趣。
書展的定義在哪裡其實很模糊,看消費者想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這個書展。如果想要撿便宜,大概只有最後一天去才有機會撿便宜吧?我們有遇到當場殺價的,彷彿置身於菜市場:
商家:「好,算妳三百。」
消費者:「我剛說兩百,你不賣我兩百,我就不買。我在哪裡哪裡看到的價格是兩百。」
商家開始哀號:「賣妳三百,我己經沒得賺了耶!」
Blah.Blah.Blah…聽不下去了。
我們牽著手離開這間書局的展場,遠遠的,我看到了一塊招牌,連忙拉拉阿喵的袖子:「哇!賣圖庫光碟的也賣日本教學動作片?」
阿喵也很驚訝:「啊?什麼?」
走過去一看,原來一塊黃色塑膠板上寫著「日本 Authorized 原版圖庫」剛好放在兩個攤位中間,只剩下「日本 A」好啦!別怪我聯想太多。
接下來我們逛啊逛的遇到了以前出版社的同事,這是他們今年第一次參展,不過沒多作什麼宣傳,主要是因為目的不在銷售是在打知名度,不過很可惜的,我覺得效果好像不怎麼好。
這次最好笑的事發生在阿喵身上。因為鼻子過敏又遇到這種濕冷的天氣,所以他鼻水流不停、噴嚏也打不停,不過,他都有乖乖摀住嘴巴。忘了是走到哪個攤位,阿喵的鼻子癢了起來,臉上浮現了想打噴嚏的神情,說時遲那時快,走來一個在展場走動發送抽獎券紅包的工讀生,她的臉上帶著職業的笑容,伸出手準備遞出一個紅包袋給阿喵,就在那一瞬間-「哈啾!!!」用了三個驚嘆號是因為那個噴嚏很大,一時間我們身邊空出了一圈出來,而那個工讀生的臉上出現了一臉驚訝和錯愕,我開始蹲下來狂笑,等我站起來回頭時,只見那工讀生驚魂未定的,像腳底抹油似的迅速離開我們。阿喵很不好意思的帶著狂笑不已的我離開現場,而我已經笑到手軟腳軟肚子痛了,阿喵說:「我也不願意啊!誰叫她那個紅包袋灑那麼多香水。」
逛最多次的應該算是德國語言區吧!我看不懂德文,也聽不懂德文,只是他們有個很特別的現場製作國際書展海報,是以刻板畫方式製作,那台機器據說已經一百二十年了,限量五百份,一份二百大洋。雖然我看中的是另一幅需要多次上色的版畫,但實在負擔不起,只好買一張二百元的海報,它也要上色兩次才能完成,有人買了沒有文字的海報,也許是個人喜好不同,但我想不出來,只上色一次的海報,加上作者的簽名,可以算是藝術品,但是中文海報其實被中文字破壞了美感,但我還是買了有中文字的海報,原因在於其紀念價值。當然我還有聽到一旁的幾個學生在說:「啊!這我也會做。」另一個學生說:「不過人家這個還是比較漂亮」。
如前所言,今年的書展人潮較不像往年那麼多,有可能是我們去得比較早,也有可能是我們沒有去二館及三館,今年也比較沒有像去年那麼多拿著告示牌走動的活動看板和破鑼嗓子的叫賣,還是有啦!不過不多,據前同事表示今年每個攤位製造的噪音不能超過70分貝。
今年的書展可能因天氣而多少有受到影響,有些書商表示沒什麼賺到,但我覺得這次的書展可舒服多了,不用再人擠人,沒有震天價響的叫賣,可以看到較特別的書,像是女書店的書、簡體字書、線裝書都有,有個攤位沒擺書,只擺了兩台i-river,因為他們賣的是有聲書,還有個攤位根本沒有人去承租的樣子?誠品書店、page one都有出現,不過規模較小,雖然書展是「書的展覽」,但我不懂他們為什麼會出現,大概是打知名度吧!現場也有恐怖的葛羅里,他們的知名度很大,在各大學裡對學生做推銷並臭名遠播,這次不曉得又有多少人受害。我曾經被業務員催眠簽下訂單,後來老爸一氣之下帶我回展場和業務員理論,取消訂單。
據說在星期日時有清倉大拍賣,但基本上,這次有很多書商賣的都是不想翻的舊書,本來就已經在清倉了,我不知道還要清什麼倉?另外,星期日下午送阿喵去坐火車,在板橋車站樓下誠品書局裡所賣的書,有很多新書都沒出現在書展裡。我想,明年的書展若是承租攤位的書商不轉換一下態度的話,大概也不會再去了。神經病,把消費者當「潘仔」。
書展後,我們坐捷運到Me找二哥,基本上我很久沒去那了,改裝後去一次,之後因為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沒再去,當然我也承認自己很懶,也不想花太多交通費,現在自己一個接case工作,能省則省。到Me的時候已經四點了,我們沒吃午餐,一到Me就跟二哥說:「可不可以吃飯啊?我們沒吃午餐,好餓。」便依二哥的推薦,點了茶香雞腿飯和咖哩排骨飯,我的飲料是卡布(因為我不知道該喝什麼,所以跟他說:『你做什麼我喝什麼囉!』),阿喵則是一杯二哥做的新產品,冰的,有特殊的香味,不知道加了什麼。其實餐點還不錯吃,我把所有盤子上能看到的食物都吃掉了,餓死了,不過我不吃綠色的花椰菜,我把它和蚵仔、紅蘿蔔歸類在異類,而阿喵就成了異形終結者。餐後還有柳丁,老闆愈來愈用心了。
以上,我想寫想了很久的書展際行。

留言

  1. 今年的書展還是有限時大搶購啦~新雨星期天後來不論新舊通通五折推廣價

    最後一兩個小時總算有逛書展撿便宜的感覺~所以書展得要收攤那天再逛一次

    by Ocean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