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再見光華 再見過去

「光華商場」應該是對八德路一段與市民大道那帶,台北科技大學周邊商圈的統稱。以前的光華商場周邊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因為曾經有幾年的時間都在那出沒所以很自然的有些回憶都與那有關,像是在研究室裡煮火鍋或是空地上烤肉之類的事。

記得之前光華橋拆掉很多人寫了相關的文章或是跑去拍照留個紀念,我只從電視螢幕上看到那座橋拆掉了,原本的光華商場搬到別的地方。本來我就很少進去橋底下的商場買東西,既悶又熱,而且裡面都是男生-很難忍受長時間在密閉空間裡與全身臭汗味的男生同處,裡面除了汗水與人體油脂分泌的腥臊味外,還有很多舊書的灰塵味。舊書的味道其實不難聞,但是這麼多種氣味混在一起會讓人頭疼,當然,一進入橋下我總是分不清楚東西南北。

有不少人去那裡只是單純的買電子商品、組裝電腦,以前總是去TVBS大樓樓下的地下商場買零件組裝,我會在一旁看看那些賣數位相機的店家,四處繞繞看看,不知道是因為那時的北科大才剛招收女孩子,總覺得逛來逛去除了看到機器就是男性,還有,站櫃台的小姐通常打扮都還算豔麗。那個地下商場給我的感覺是光亮還飄著電子儀器會出現的味道,不同於橋下那個五味雜陳的商場。

我記得那附近一間很好吃的豆花店,老闆娘很有個性,還會教你怎麼向她點豆花,夏天時吃黑豆花加自製的粉粿,很難在別處吃到同樣的味道;在以前,從小池塘出去,據說那附近正在蓋要出租為商業用的大樓,那裡的小巷子裡有個麵攤,一群人去吃飯時,老闆會多切點小菜…那附近對我而言愈來愈模糊了,大概只記得研究室裡煮火鍋的日子和在學校空地裡烤肉的部份,哦!還有一次去進很冷很冷的機房、電算中心、有幾個晚上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讀書、找相關資料、還有那棟紅樓和空空的某系學會辦公室和堆滿獎盃的系學會辦公室…總之那段日子可以說是妙不可言。

一個朋友寫給我的信裡,是這麼寫的:

「…自從我們要畢業那年,Chat的運勢(人氣)大概就看得出端倪了,不過每個人每個階都有不同的事該做,而Chat後繼無人(或說我們後繼無人),會打回原形也是可以預料的,而所謂的原形就是CF成型前,任何人都可搜上一腳…那我們呢?到了我們這個階段似乎有更重要的事該做(當然耍廢也很重要)…
提到Chat,那是更久更久的事了,偉展說我轉學考只考到淡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幾乎天天在玩,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專科畢業前到考上淡江的這幾年,對我自己來說,是一段「玩樂」的歷史,也是很重要的回憶:唱歌、爬七星山、吃豆花、烤不完的肉、煮不完的火鍋、洗溫泉、談天談到人家要打烊才結束…。

那個年代沒有Blog,一個BBS討論區的閒聊板面卻有很強的凝聚力。學生總是有用不完的時間,玩樂當然要不落人後。事後想想卻覺得很可笑,因為在自己學校裡可沒玩得這麼瘋啊!當每個人都得踏出校園時,很多事情都會改變,我對那裡的記憶似乎只剩下電腦硬碟裡及相簿中的照片和模糊的回憶。

昨天偉展繞到公司載我回家,順路我們跑去買行動硬碟。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買了硬碟後,決定在附近吃晚餐。憑著模糊的記憶帶著偉展從市民大道往北科大的方向走,我卻完全認不出哪裡曾經是光華商場,也認不出以前常出入的那個小門,旁邊多了一棟正在施工的大樓。楞在十字路口,我完全想不起來以前在哪解決民生問題,也想不起來哪一家又被稱為蟑螂餐廳的店,想不起來要怎麼走會比較快?偉展問我在想什麼,那時我腦袋裡一片混亂。最後車子騎了到公館的知多家解決民生問題,當我坐下時,腦子裡都是以前在八德路商圈的回憶,有點累人,我半瞇著眼睛告訴偉展:「頭好暈,快睡著了。」

臨時搭建的鐵皮屋裡還是瀰漫著難聞的氣味:塑膠味、機油味、電子儀器的味道、男生的汗臭味和此起彼落的招攬聲,我突然想去光華商場賣口氣芳香劑,唉。不同的是,在鐵皮屋裡看到許多非亞洲人種,這倒是以前沒看過的。

有幾條路對我而言是條很熟悉的路。專科打工時,我在八德路四段的京華總部(那時還沒和元大合併)樓下當助教,剛開始自己坐202公車回家都會經過當時還是台北技術學院/台北工專的台北科技大學,後來老師覺得小女生一個人坐公車回家很危險,所以下課後載我回家時就從基隆路走;後來又常在別人學校裡進進出出也是在八德路上,現在每週也會進一次位於八德路上的辦公室,寫到這,不禁懷疑起是不是一個人一生就註定在某些地方出入?這實在太可悲了。

混亂的回憶,看著以往的照片和遊記,有點想不起來那些地方是什麼樣子,只覺得那似乎是另一個世紀的事,出國的出國,結婚的結婚,有的在南部工作,有的可能老死不相往來。這些回憶代表著什麼?腦海裡只剩下昏暗中被拆除後的光華橋與台北科技大學的側門和普魯斯特書裡的字句:

「一個人,不管多麼明智,在年輕時的某一階段,沒有說過什麼話,甚至過著某種生活,事後回憶起來覺得很不愉快,希望將其抹掉,這樣的人恐怕是沒有的。但是他不該絕對地為此而悔恨,因為經過所有的可笑、醜惡之現形…。這一切可笑、醜惡的現形應該是這最後現形的先導…」

留言

  1. 北工校友推..
    雖然我是個很廢的北工校友
    不過這小小的學校確是回憶無限
    無論是課業上的工數七修挑戰記錄.
    專一到專五年年暑修不曾放過暑假..
    待過一陣的紅樓chat...


    值得回憶的太多那就以下空白吧。

    回覆刪除
  2. Hi~LASA,
    那段日子的確是很愉快,還記得你告訴我你能準時畢業時,我自己的驚訝程度,你對我而言始終是個奇人,呵呵!
    愉快的日子總是難忘的,這大概是神賜給我們最美好的禮物之一。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