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愛用Google Talk的七個理由

Google Talk

沒有在幫Google Talk打廣告,只是比起MSN起來,我比較喜歡使用它。比較熟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太愛用IM軟體,因為一直覺得,如果真的忙,何必要在MSN暱稱上掛著忙碌?誰真的關心你有沒有在忙?誰真的關心你心情不好?有的公司為了防止員工把公司機密外洩(老闆是豬頭並不算是機密),也透過網管把這類通訊軟體的port給關掉。

在MSN、Yahoo Messenger很紅的時候,還有不少報章雜誌在稱讚這類即時通訊軟體可以減少溝通時的成本,可以直接和客戶做連繫溝通-可是,有多少人能夠透過「文字」來表達正確的語意?連面對面溝通都能詞不達意了,不是嗎?之後有人靠著畫這些通訊軟體所使用的小圖示發了財,從此一句話裡可能會出現一堆圖案。常常看不懂對方要表達的正確意思是什麼?這樣真的有裝到可愛嗎?正的比較貼近對話者嗎?最討厭的,是那三秒一跳的廣告真是種視覺上的干擾,網頁上不要看的廣告可以用Firefox用ABP擋掉,即時通訊軟體上的廣告好像沒得選擇。

MSN並不是我第一個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五專時就開始用ICQ,不過也有很慘的經驗,我的電腦就這麼給人家開了後門。後來在大學時,MSN對我而言是一個工具,因為學校在淡水,不少同學是通勤生,有時候分組報告需要討論時,有的同學接下來還有課,有的同學早就離開學校,大家約一個時間一起上線討論,還算是個不錯的工具,但是,詞不達意是一回事,就算有群組討論,還是另開視窗和別人討論有的沒的事,更別說只要坐在電腦前就受不了網路其他的誘惑,有的人邊打電玩邊討論,有的人邊逛購物網站邊討論,有的人和其他人聊天打屁忘了在討論的主題…一點效率也沒有。悶在辦公室的時候,還準備了兩個MSN帳號,一個上班時用,一個在家裡用,也許我有迫害妄想症,我沒辦法相信辦公室的電腦,只要是「公用」電腦就會讓我疑點重重。

有兩年的時間我都不怎麼開MSN,真的非必要才會開,在 Skype還沒那麼紅的時候也曾裝過,通訊良好,不過那個年代還沒有那麼流行透過即使通訊來傳語音,而且影像和聲音通要傳遞的話,頻寬要夠。

Google 自訂首頁不知不覺,即時通訊軟體已經變成辦公室必要軟體,還是有人堅持不使用IM,我算是被說服了,不過,我選擇了Google Talk,原因如下:

  1. 整合到自訂首頁裡-Google的自訂首頁現是是我開啟瀏覽器後的首頁,在登入後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訊息,而且現在還可以自訂佈景主題哦!這比起P家亂七八糟和語帶曖味甚至是限制級的廣告好太多了。在Google Talk整合到首頁裡後,日後只要做一個動作,我可以同時登入Google的所有服務:Gmail、GTalk、Sitemap、AdSense、Blogger、Reader…這麼多服務,我只要做一次動作就好,每隔兩到三個月就換一次密碼並熟記。哦!你現在看到我所用的佈景主題還會隨著當地時間而變換早上、黃昏或晚上。
  2. 整合服務良好-這麼說好像重覆了,但Google將他們的服務整合的還算不錯,像是Docc & Spreadsheets有和Blogger整合在一起;Picasa web也能將Blogger的照片整合在一起並提供1GB的空間;Gmail也能發信到Blogger做Publish的動作,Google Group和將所有服務整合的Google Apps,為什麼不用?
  3. 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圖案-只有文字,我不用看對方傳來那些裝可愛的圖,明明就沒那麼可愛,硬要裝可愛會讓人倒胃,也可以降低我看不懂對方要說什麼的機率。
  4. 介面清爽-雖然在軟體上放廣告是一塊廣告收入大餅,但是Google的政策還算不錯,目前我還沒看到討人厭的,跳來跳去的廣告。
  5. 同樣有語音對話-如果懶得打字,用語音對話也是可以的,聲音很清晰,連樓下有重車經過,對方都聽得一清二楚。
  6. 大容量信箱和值得稱讚的垃圾信過濾制度-在使用Google Talk結束後,它會把對話訊息存在Gmail裡,如果擔心對話記錄被Google看光光或是被搜尋引擎找到,不要存就好了。Gmail的信箱有2.8G,它們的垃圾信過濾制度做的很好,減少了我自己要做垃圾信過濾的動作,更不用提P家很沒誠意的限制使用者只能限制50個黑名單,垃圾信不斷,而Y家和M家的信箱永遠有收不完的垃圾信。
  7. 少裝一個套件-在Firefox裡有一個套件叫Gmail Notifier,是在偵測你Gmail收件匣裡有無來信,是一個很方便的套件。不過套件裝的愈多,firefox開啟的速度愈慢,所以我漸漸的在把這些套件刪除,只留下真正需要的以及是可以信任的,需要帳號和密碼的套件就考慮刪除掉。裝了Google Talk,就算沒有使用它(Gmail Notifier),當信件進來時Google Talk就會提醒收信。

說了七大點,已經不止在談為什麼我要用Google Talk,簡直像是在拍Google的馬屁,但對一個提供便利整合服務的廠商來說,Why not?


Tags: , ,

留言

  1. 超詳細的分享,感謝!:)

    回覆刪除
  2. 喔喔,所以那個google talk的邀請真的是妳囉。(因為朋友說可能會有釣魚病毒程式偷偷利用這類邀請竊取帳號密碼,所以沒確認之前都不太敢直接按接受...:p)

    其實我也是從ICQ的「喔喔」開始玩的。不過現在反而不喜歡用MSN談事情,一來一往互等回應打字有時耗費的時間比打電話還多,而且也是這樣的談話也很容易分心失焦,所以MSN對我來說,反而是非緊急的溝通聯絡功能比較多。

    google的整合首頁真的是蠻個人化好用的。:)

    回覆刪除
  3. MSN(Windows Live Messenger)裡可以設定關閉顯示表情符號,這樣就不用被迫看一堆小圖案。

    MSN加外掛或改hosts設定可以檔廣告。

    Gtalk要英文版才能傳檔。不過我發現原本在MSN或Gmail裡都無法傳遞的exe檔,竟然可以在Gtalk裡傳。

    有裝Gtalk不是就不用裝Gmail Notifier了嗎?

    回覆刪除
  4. Omosessualità,
    不客氣囉!大家一起分享軟體的使用心得:)

    雨漣,
    是啊!那個真的是我發送的,不過有一個tagged那個,嗯...就不要理它,我覺得有點怪怪的,它會取得gmail的收信者名單,如果不仔細看的話,gmail收信者名單就外流出去,還會因為要註冊而要按很多廣告,我有多停留一秒,不過還是被騙了,也改了密碼,希望妳還沒有受害。

    非常同意妳在第二段說的,這種IM軟體,說真的大概只能talk而已,呵呵。

    jehuen,
    對啊!是不用Gmail Notifier,是我最後一句話沒有寫清楚,所以讓人誤會了,等一下把它改的清楚一點。

    雖然不用看到一堆小圖案,但是你會看到對方傳來的,怪里怪氣的文字,那已經不是容易了解的:)或:D了,可能還有很多自定的快速鍵按鈕。而且為M家所寫的外掛程式,我不太能相信耶!

    不能傳檔案也許是一個缺點,不過,這個軟體已經叫做"Talk",定義在talk,且可以使用gmail來寄不是很好嗎?至於.exe檔可以傳,還真是奇怪。

    我另一個想法是,亞洲的盜版太猖獗了,所以不讓中文版來傳檔,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要怪誰呢?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生成式AI使用記錄-翻譯

翻譯是一門專業工作,它不只是把另一種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語言,而是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裡,老師說過翻譯重視「信、達、雅」,這是一門學問,不是任何一個人、哪種工具可以取代的。這篇不是在談「翻譯」的學問或是翻譯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沒有能力談這門學問,我只能分享AI在工作上的協助。 因為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文獻,或是參與會議中有大量的英文文獻需要閱讀,Google Translate提供許多協助,同時利用使用者協助修正翻譯的正確度,甚至減少大量閱讀的時間。 隨時間的增加,坊間也愈來愈多更好的翻譯軟體,但遇到會議的錄影與錄音轉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翻譯公司協助,以節省時間成本,人員可以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遇到需要節省金錢成本時,就會折衷由一般人員來譯出可以接受的成果。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拿它來翻譯會譯的逐字稿,它協助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雖然增加編輯成本,但隨著模型逐漸進步,訓練的人愈來愈多,它也會提高準確度,並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往來,產出比用 Google Translate更能讓人容易接受的版本。相對的,它還是增加使用人員需要編輯、審核的時間成本。但有沒有比人類編輯好?我想現階段,中文可能還有沒比人類編輯好的程度,但已經可以是能接受、初步可以讀懂文字要表達的粗略意思的程度,離「信、達、雅」的標準還很遠。 以往的少見文字,如藏文、閃語、印度語,甚至連死海古卷裡的文字都已經可以藉由AI技術辨識出來,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有天我使用AI翻譯藏文時,突然想到,誰可以幫我核對翻譯出來的正確性?我個人是不懂藏文的,當我想把中、英文用AI翻譯為藏文時,又能請誰幫我確認文法與用字的正確性呢? 所以,使用者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辨識AI結果的正確性,有無過度編撰或錯誤的引用,例如在法規上的引用、宗教信仰經典裡的人物及故事,會不會在一來一往中給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機會。又如同專業的翻譯人員並不是完全了解各行各!業中的知識,工作過程中還要再與委託者討論。又如有次我聽到一場會議的講者,他提到他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但是否判定對方有無違法,還需要了解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築業、畜牧業,甚至要去了解飼料的投餵方式與成份。所以現階段,AI還是無法取代人類,也無法代替法官做出判決,大概也是短期內的一件好事吧! I...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