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Niki的異想世界

Niki的娜娜和三尖碑

  • 展覽名稱:妮基的異想世界(The World and Fantasy of Niki de Saint Phalle)
  • 藝術家:Niki de Saint Phalle wikipedia中文維基百科
  • 塔羅公園網站(The Tarot Garden official website
  • 展期:2007/02/09~04/29
  •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頁面 已移除連結。
  • 票價:全票+導覽手冊300元、語音導覽120元
  • 優惠:每天下午三點有免費的中文導覽
  • 圖片取自展覽網頁。

知道這個展覽很久了,一直到昨天,天氣陰雨,自己一個人搭公車去看這個展覽。

從正門進去右手邊是展場的入口,不能帶傘進去,所以傘必須放在門口傘架,這讓我提心吊膽的,畢竟這把傘要是不見了我會被念到臭頭。其實歷史博物館主館的作法我蠻喜歡的,等等再說。

Niki是個才貌雙全的藝術家,導覽手冊的第一頁就是她美麗的照片。展場開始是她的集合藝術系列作品,這系列是個特殊的作品,她收集各種不同的素材,再依照它們的屬性集合創作成不同主題的作品,這一系列有點複雜,彷彿她要表達出一種情緒,但一直到1961年以後的射擊藝術作品才感受出她在作品中所發洩出的憤怒。

第二個展示廳就是她的射擊藝術作品,藝術家在木板上放置物件,很像是她先前的集合作品,同時預藏了放置了顏料的汽球或罐子,再覆上一層白石膏,最後,再向這幅作品開槍射擊。當子彈打中顏料時,迸發的顏料流洩在其他物品上,形成一種詭異的感覺,我所感受到的,是她的憤怒。藉由這樣的創作方式,她創造了一種與觀眾互動的行動藝術-觀眾欣賞美女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開槍射擊-這本來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同時,她也讓觀眾參與創作,在她的第一個射擊作品「我情人的肖像」這幅作品裡,每個人都可以對著那件襯衫投擲飛鏢。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裡,她也治癒了自己的憂鬱。

在這兩個展示廳的作品裡看到的都是破碎和憤怒,很多作品裡都會看到支離破碎的娃娃軀體,在導覽手冊裡表示她曾經有一段不愉快的童年回憶,我想,也許「成為母親」這件事可能也讓她有一段對於身份轉換上的不適應。在孩童時期受到創傷的後果通常會很嚴重,這點在心理學上確實有所根據,在孩童時期若是受到性侵犯,在成長過成裡可能會有自卑、自閉、反社會、暴力的傾向,長大後暴力犯罪或是重蹈覆轍成為性犯罪者的可能性也相當高,同時受到性侵犯的孩童在成人後,對性會抱持罪惡感,同時無法對孩童及自己的兒女產生關愛。我看著這兩個廳的作品,覺得Niki真的很幸運,因為她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來治療自己,也同時也以這個方式向當時的社會表達她的抗議與憤怒,如果今天她的射擊藝術對象不是敷上石膏的物品,而是活人的話,她可能就會被形容成電影裡的美麗殺人魔,而不是今天的美女藝術家。謝天謝地,愛與藝術的力量真的很偉大。

當niki與第一任丈夫離婚,與Tinguely在一起後,除了藉由射擊藝術來治療自己後,兩個人之間的愛情與相知相惜,讓Niki的作品走向另一個圓融與美的境界。

從前面兩個展場裡的作品,到第三個展示廳裡的「娜娜」系列,其實作品給人的感覺差很多。前面有尖銳、束縛、恐懼和逃離,後面陳列作品的給我則是幽默、自信、圓融、明亮這類正面的感受。最後一個展示廳裡的作品,也就是「塔羅公園」裡的作品,「塔羅公園」位於義大利的Garavicchio是Niki以大阿爾克那中的二十二張牌為主題,依照牌面及意義所創造的公園,裡面有太陽、月亮、塔、魔術師…等雕塑作品,在展示廳裡的作品大多是當時她所繪製的草圖,像是月亮、審判、吊人、塔,只有惡魔是縮小版的雕塑。在語音導覽裡提到這尊惡魔雕塑裡被鐵鍊束縛的男女已經獲得釋放,但仔細看,惡魔腳下雖然已經沒有鐵鍊束縛這對男女,但他們還是被兩條紫色的繩索綁在惡魔的腳下。另外,很可惜的是這次展出的作品中,塔羅公園的草圖因為台灣的濕氣太重,所以只剩下塔羅公園的照片可以看,我問了一下展場的服務人員,他們表示因為濕氣太重了(台灣的冬春兩季就是下不停的雨),所以這幅草圖已經捲了起來,就算在下面放了三台除濕機也救不回來,只好收起來,等到這個星期展覽結束後,再一起運回尼斯修復,這真是非常非常的可惜,還好,在導覽手冊裡還看得到這幅石版畫的圖片。

Niki與Tinguely的作品並沒有在這次的展覽中同時出現,但可以看到他們的史特拉汶斯基噴泉的作品草圖,我覺得很感動,因為兩個人同時為藝術創作投入的心力,就在畫裡可以感受到。

展出的畫中,有兩幅讓人覺得很可愛,分別是「你喜歡我嗎?」和「我還蠻喜歡你的,傻瓜」這兩幅,非常的可愛且幽默,我看到一對情侶站在這兩幅畫前面,感覺很不錯啊!另一幅「健壯娜娜」的鮮艷配色讓我目不轉睛。Niki的作品顏色都非常鮮艷,她的配色方式和裡面的小骷髏頭元素,總會讓我想起墨西哥女畫家Frida Kahlo的繪畫,可是Frida的作品表達的是一種強烈的痛苦和悲傷,而Niki在後期所創作的作品是以強烈的顏色表達歡愉和自信,同樣是顏色強烈的藝術作品,但是所表達的情緒卻完全不同。

看完Niki的展覽大約是四點,憑著特展的門票還可以去看旁邊主館裡二、三、四樓的展覽,而歷史博物館裡四樓的日本漆藝展、常設展、刺繡展都很棒,特別是二樓的李霞的人物畫展,我看著畫家筆下的八仙和麻姑獻壽圖,看完這些展覽覺得很愉快,雖然只是用兩個小時走馬看花,但三樓的華夏文物展裡的唐卡、鎮墓獸、唐代的髮飾也讓我印象深刻。

同樣的,裡面也是不可以帶傘的,但這個措施做的很好,就是我們可以把傘放在櫃台的傘架,服務人員會在傘上貼一張小貼紙,而我們也會有一張同號碼的貼紙,只要離開時將這張貼紙交給服務人員,他們就會把貼同號貼紙的傘取回給主人。如此一來就不同擔心這把十六支骨架的大傘被人家順手帶走,還可以輕鬆的看展覽,這樣的服務真的很貼心。

台灣的民眾還是需要再教育一下,在看Niki的展覽時,還是有不少mp3鈴聲此起彼落的響起,也有人哇啦哇啦的在裡面講起電話,展場的服務人員可是會把你請到旁邊去的哦!

Niki的展覽在這個星期日結束,如果沒有機會到國外(除了尼斯、塔羅公園外,日本那須省也有她的博物館)去看她的作品,不妨趁這次展覽去看看吧!

留言

  1. 我上一次去歷史博物館看的展覽是西班牙玩具特展,沒想到已經是去年的事情,帶小水瓶去那次他非常沒有興趣,反而是我一直再回憶小時候,現在小朋友玩具太多反而不珍惜,我們小時候沒什麼玩具印象就很深刻。

    回覆刪除
  2. 往往擁有愈多的人容易失去更多。不論大人還是小孩。
    ↑從水瓶子家搬回來的comment。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