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夜訪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外觀

當藝術的理想被政治干擾時,光有熱情的確是不夠,還非常的無奈,這是我昨天晚上睡前讀了手冊中某篇文章的想法。

在眾多商業辦公大樓、飯店、跨國品牌旗艦店林立的中山北路上,有一間光點台北,有一間我很喜歡去的ppaper shop,昨晚參加了夜訪玫瑰古蹟的活動後,這條路上又多了一個文藝空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到的時候天色還蠻亮的,工人們還在整理環境,舞台上的舞者專注的在練習晚些要表演的舞蹈,老師凝重的表情指導著舞者,旁邊的咖啡廳還在準備著,庭院中的一片草地上有一株龍眼樹,樹下放著一艘小船和幾盆準備要栽種的花朵。一旁的阿伯叫我到四周走走看看,離活動開始的時間還早,趁天色未暗先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我一邊走一邊拍,看著練習的舞者們,反而擔心我在那晃來晃去會干擾他們的練習;看看四周的大樓,覺得在大樓裡上班的上班族們算是很幸福的,只要他們願意打開窗低頭看,就可以看到這麼一片古意昂然的綠地。

一回頭看到雨漣已經在46巷的入口處拿著數位單眼在拍了,多虧雨漣才知道這個活動,雖然我已經漸漸的可以接受走入人群,不過對於等會兒要一下子面臨這麼多陌生人,其實還是希望有個認識的人可以聊天。後來毛球也到了,他們都是重裝上陣,一台相機比一台大啊!哈哈。

活動開始,先是看了一些活動的紀錄片,了解這座古蹟坎坷的成立路程後,我們欣賞了《印度之歌》和《傀儡上陣》兩部舞蹈。看《印度之歌》時有一種非常感動的感覺,雖然《傀儡上陣》與蔡女士本身的故事有較切身的相關,不過《印度之歌》的舞者本身有一種魅力,在看她練習時,她臉上的表情和舞蹈的動作就已經非常的吸引人了,而我就在掙扎著要拍照還是專注在舞者的表演時,錯過了許多精彩的表演,雖然我安慰自己已經先看過排練了,但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對於相機愈來愈不熟悉,加上只是一台消費型相機,所以這次拍起來的效果實在很差。

舞蹈表演過後,我們到原先名為「最後的華爾滋」咖啡廳吃點心,其實「最後的華爾滋」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悲情啊!現在的「跳舞咖啡」聽起來比較沒那麼悲情,和舞蹈研究社的主題也比較切合,不過好像還少了一點點什麼感覺。昨晚的咖啡廳裡提供了很香的鮭魚炒飯、法式三明治(應該是這樣的名字),下午在準備時就已經聞到香味了,饑腸轆轆的大家先讓鏡頭飽餐一頓後,拿著三明治到座位上食用。鮭魚炒飯真的很香,吃法也很特別,拿著海苔捲著炒飯、雞肉、蛋皮、小黃瓜絲和美奶滋捲起來,咬一口,應該很香吧?沒吃到有點可惜,不過坐在一旁的宣宣教我如何在家裡做好吃的鮭魚炒飯,有時間的話來試看看(OS:廚房好熱)。在用點心時,咖啡廳的負責人(應該是吧?)拿了完整的法式三明治出來給大家拍,一旁有人說:「這一個人吃實在太多了。」看他們的料理方式,和周邊的生活型態,我會建議可以做早午餐(brunch)的方式會比較適合。有一桌的媽媽,拿著相機拍下小朋友的動作,也一邊錄音,現在的小孩真幸福,一舉一動都有家長在幫忙記錄著。

因為室內沒有空調,所以會比較悶熱,穿改良式旗袍反而無法吃太多東西,加上要分享劇場經驗的廖先生以及搶救舞蹈社的黃老師都已經到了,所以紛紛走到外面去。聽他們激動的分享自己的經驗,在以前舞蹈社練習的回憶,很多感覺都是只有當事人自己才人感受到的,但在觀眾席裡的我,似乎也感受得到他們激動的情緒。要維護這樣的一個地方,要記住這樣一位藝術家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有政治因素牽扯其中的時候,本來很單純的一個理想,一下子變得複雜許多,也沉重許多。

接下來由主持人帶著大家繞著研究社外圍走一圈,不小心踢到地上的鋼筋,還好手中的相機沒甩出去。真正的入口其實在48巷,一個很小的門,上面還有裝置藝術,進門後左手邊是蔡女士居住的小房間,我們跟著主持人沿著走廊一路走到咖啡廳,由咖啡廳的負責人解說那裡的餐點後,這個活動結束,大家就在裡面坐著休息一下。

我們點了咖啡,雨漣也問有沒有Menu?目前是沒有的,不過十三日,也就是明天的開幕活動應該就有menu了吧?五月十三日,就是明天,母親節,舞蹈研究社正式對外營運,他們的網頁上有折價券,其實應該算是活動DM,把DM印下來就可以免費招待咖啡一杯。

真的和現場那些拿DSLR的人比起來,我拍的相片真是沒什麼,有興趣的話就看一看吧:夜訪玫瑰古蹟照片


在整理照片的時候,突然想起餐廳裡服務人員的態度或是負責人的態度,有種很不自在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太緊張還是因為把部落客們當成記者對態?現場是有記者的,但是裡面的人給我的感覺,其實像是怕得罪部落客而讓部落客寫了不好的文字,不知道該怎麼說,感覺很複雜,希望是我多想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