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死亡並沒有想像中的瀟灑

昨天凌晨流著眼淚看完水蜜桃阿嬤,連醒來的家人都問我在哭什麼?哽咽的說不出話來。現在想起來都還是覺得難過。不敢匆促的寫下感想,怕模糊了焦點,這樣的一部紀錄片點出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就看觀者和主導者要從哪裡著眼,從何處著手去吸引大眾去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存在。

昨晚晚餐時間把這個故事和其他的紀錄片簡單的敘述給偉展聽,他聽完後的臉色很凝重,也許是我敘述的方式已經模糊了焦點,導引他把注意力放在卡債、貧富不均、小孩子的心理教育、城鄉差距…上面,他關心的說:「有沒有人去幫助他們?」我說:「有啊!是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他低頭想了一下:「是社工團體嗎?」他很擔心這些孩子們的價值觀會被商業行為利用及扭曲,也擔心「有目的」的救助行為無法使這家人和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真正的被幫忙。

從YouTube連結過來的相關影片,分別是三十秒的廣告、三分鐘的廣告和兩段導演的會談(感謝Vista上傳試映會的對談,讓沒有去的我也能看到):


可以在這次的官方部落格分段看到影像較清晰的紀錄片完整版。

然而商周的這個主題是「生命教育」,希望透過這支紀錄片能讓社會大眾體會「生命教育」的重要,也希望能從兒童時期就能透過學習的方式預防未來自殺的可能。這個理念是好的,但是,有誰能保證接受這些教育的兒童們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會結束自己的生命?還記得去年看「醫生」這部電影,永遠沒有人知道為什麼Felix會結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傷痛的父母和許多永遠沒有答案的疑問。

自殺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有一次偉展問我:「憂鬱症真的那麼可怕嗎?」我只能用力的點頭,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那種恐怖的感覺-會很疲倦(不論心理還是生理),每天眼睛一打開什麼念頭都會湧進來,腦海裡還會有個聲音不斷的告訴你要怎麼做,完全的走不出去,對什麼事情都失去了興趣:不想踏出房間門、不想梳洗、不想進食、不想說話、沒有情緒、連人都不想看到,也許身體還會保護自己,還有另一個聲音從心底浮出來告訴我怎麼樣都要撐下去…不知道怎麼形容,我確實很容易被低潮的情緒打敗,特別是大學時,有一個一起修課的同學跟我說:「有一天我遇到我們修心理與生活的老師…她跟我說之前在商管大樓遇見妳…她叫我要幫忙注意妳。」我愣了一下,浮現很想哭就是哭不出來的情緒。

那是很矛盾的,大家都說如果在情緒低潮的時候有人伸出援手,不管是交談還是幫忙,多少都能救回一個人的生命,但很多時候這些人是悶著也不願與你交談,就像影片中阿嬤說當兒子看到媳婦自殺後就不說話了,所有的壞情緒就在心裡發酵,就像Plath說的,坐在鐘形瓶裡,慢慢熬煮酸化自己的空氣。你無法預期這個人什麼時候會結束自己的生命,別說自殺被救回的人,有自殺念頭的人就算這念頭已經消失,但比一般人還是容易就會再出現。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潮的時候,低潮的情緒也可以算是一種心理壓力的釋放,就像我們會憤怒會哭泣會悲傷,當心理上的壓力被釋放了,其實也會回復到正常的狀態,比較特殊的是屬於被負面情緒控制的人-因為心情不好傷害自己和家人或做出傷害社會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要擔心的。雖然我常看到的,是把自殺行為英雄化或是偶像化的報導,我不知道為什麼,殺害自己也是殺生,別以為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死亡後,留下的傷害和痛苦是無法抹滅的,心理諮商能幫上的只是幫忙排解當下的傷痛,撫平在受創時所受到的衝擊,但後續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佛經裡很多都是警惕世人不要輕生的語句,可惜的是想不開的時候就是一個死結,要是遇到一個冒失鬼,隨便闖進他人的傷痛,其實更容易讓被負面情緒控制的人走上絕路。

在這裡提供一份以前課本裡的資料,相信很多人都在各種媒體管道上看過,也就是Kalafat(1990)所提出的FACT警訊:

  1. Feeling感覺:無望、無助、無價值感、害怕無法掌控自我、過度的罪惡感、悲傷、憤怒。
  2. Action or Events 行動或事件:吸毒或酗酒、個人經歷失落的經驗,如死亡、離婚、分離、關係的破裂,或失去工作、金錢、地位、自尊。出現爆發性的攻擊、魯莽性的行為。討論或撰寫死亡的相關情節。
  3. Change改變:睡眠、飲食習慣的變化、對似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個性改變,有時變得退縮、厭倦、冷漠;有時變得喧鬧、多話、外向。
  4. Threats預兆:有計畫的安排事物、將心愛的物品分送他人或丟棄、研究自殺藥物、獲取自殺武器,言語上透露出想死的念頭,如「乾脆去死,反正也沒有人關心」之類的話語;自殺的企圖,如服藥過量或割腕。
以上取自《心理學》(ISBN :9573037262)第十二章,第403頁上方的自殺的迷思。提供以上的文字時我也在擔心,會不會有那種有樣學樣的人?千萬不要把這件事當玩笑,因為意志力的力量很大,不小心就會弄假會成真。如果身邊的朋友或是自己(曾經)有這樣的狀況,都不要忽略這些訊息,不喜歡進醫院,可以找專業的心理諮商師聊聊;我不是不鼓勵身邊的朋友主動的去幫忙解決,而是有時非專業的人只會讓情況更糟糕,這是親身的經驗。

殺害自己並沒有想像中的瀟灑,我不相信有人真的可以了無牽掛的去死,大多數人都是被逼死的,如果在去做這個動作前,還有聲音告訴你再等一等,一定要相信這個聲音,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麼運轉的,在資本主義盛行的情況下,這些經濟狀況是可以預見的(只是那些經濟學家都已經作古了)。


於是我才走入學習花精,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是去學習心理學或是心理治療而去學這樣一種同類療法?台灣有許多人是非常排斥進醫院的,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的醫學沒有心理治療只有精神科,在以前有哪些人會出入精神科呢?從媒體及傳統教育都能感受到走進精神科去尋求協助是一件「怪怪」的事。當一個人被負面情緒所控制時,就更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這方面的協助,或是排斥藥物,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壓力,例如嗜睡、失憶,有些人會過度的依賴藥物,有些人會因此而更否定自己。當人陷在那樣的情緒時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不斷的沉下去,伸出手卻什麼也抓不到,在自我毀滅的同時,其實也會伸出手來尋求協助,他們並不是真的想死,只是被情緒控制了。有不少人在尋求花精的協助,真好,希望我也能幫助其他的人走出情緒的低潮。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mur]多等等還是必要

我有一台PC和一台laptop,現在的我正在這台laptop上blogging。這台13吋寬螢幕的BenQ S52已購入三年,表現上還算滿意,原本的定位就不拿它來工作,所以對它要求沒有很高,但在PC掛點時,做點小美工,用Dreamweaver和Flash,跑個Fireworks都很順暢,這幾天妹妹拿它來跑Photoshop 7.0和Illustrator 10,512MB的RAM還要與顯示卡分享的情況下,還沒聽到她抱怨太lag。也許有,只是不敢讓我聽到吧! 由於正經事都在PC上做,所以laptop我一直用在娛樂項目上:看影片、窩在房間裡上網...等功能。曾經帶著這台S52去談案子或是去面試,單就電腦本身其實不會太重,兩公斤左右,一隻手就拿得動,但加上袋子和電源線、變壓器後,它就不是一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通勤族女生可以扛得動的重量了。我的肩膀總是在帶著laptop出門一次後就疼痛很久,所以那種在咖啡館裡喝咖啡、上網的畫面是不可能在我身上出現。 從eeepc出來後一直在注意它,它提供的功能,也已滿足我目前在laptop上最常使用的功能:上網、key文件、Twitter、gtalk,反正平時用的也是OpenOffice,所以沒有差別,而且又輕又小,實在很適合外出攜帶。但有一點問題要克服: 電池效能-前面說過了,電腦不重,但是要帶著電源線和變壓線就是很重,而且要找三孔插座真的很麻煩。 平台整合問題-我不會想買Windows版。但就survey到的一些使用回應,買了eeepc還是要再重裝新版的系統、要自己下載新的OpenOffice。 螢幕和鍵盤問題-不喜歡太小的鍵盤,那讓我的手很不舒服,螢幕解析度不夠,在一些網頁設定上會跑掉。 至於硬體,什麼CPU啦!那些的,我沒有多去注意,儘管eeepc從原本的7吋到現在的8.9吋(10吋好像也要出來了)並有20GB的硬碟,我還是下不了手。 後來HP 2133出來了,鍵盤、螢幕設定好像都解決了,偏偏卡在很重要的重量問題,有些反應是說電池的續航能力也不夠,Linux系統也要重灌才能發揮效能。而且,我覺得,它的外觀不夠漂亮,如果買了它再花錢包膜,就不是低價筆電了。 雖然很不平等,但似乎站在女性的立場來設計產品,很難不會大賣的。 然後,聽到Dell和ACER、MSI都要推出小型筆記型電腦來搶食這塊市場,選擇變多了,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個好消息,可以...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