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ovie]桃花源的遺憾-Le Grand Meaulnes

Le Grand Meaulnes海報

  • 電影名稱:美麗的約定(Le Grand Meaulnes)
  • 導演:Jean-Daniel Verhaeghe
  • 演員:Jean-Baptiste Maunier
    Nicolas Duvauchelle
    Emilie Dequenne
    Clemence Poesy
  • 原著中譯:失落的莊園(遠流出版)
    高個兒莫南(先覺出版)
  • 作者:亞蘭-傅尼葉 Alain-Fournier
  • 右圖海報取自於海鵬影業網站
把原著改編成電影的很多,但無法改變的是,要把一整本書濃縮成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又要維持原汁原味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於是有些導演會稍微改變結構讓這部電影除了維持書中文字所帶給人的感受外,同時也能表達出導演及編劇的風格,這樣的作品不多也很難得,有些作品甚至比書本帶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不以故事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可說是在向《Le Grand Meaulnes》的作者致敬,而不止是只有拍攝書中的故事而已。

作者在撰寫這部小說時,將自己投射為書中的兩個角色:法蘭斯瓦佘瑞(電影翻譯為馮斯華賽雷)和莫尼-法蘭斯瓦代表了作者的孩童時期:都是老師的父母、依循父母規劃成長的孩子;莫尼則是作者的理想:早熟、富有個人魅力、叛逆,但同樣都有著冒險的夢想。

電影的主軸大致是依循著故事在走的,叛逆的莫尼來到奇異的莊園參加了一場夢幻的婚宴,遇到了心怡的女子,但這場婚宴並沒有舉行,在曲終人散後,莫尼離開了莊園回到了現實生活,開始找尋這個桃花源。當然,因為必須把這部小說濃縮在一個半小時內結束,有很多人物、事情發生的順序情節都被更改,例如書中的法蘭茲在發現新娘逃走後,與同行的波希米亞人離開家裡四處找尋新娘,但因為打擊太而在森林裡舉槍自盡,後來被波希米亞人救回,但傷口仍然造成很大的影響。法蘭茲後來便與波希米亞人偽裝成馬戲團橫走整個歐洲只為找回心愛的華蘭汀妮,甚至到莫尼與法蘭斯瓦所就讀的學校與他們一同讀書,在那時補全了莫尼的地圖,也是在那個時候,法蘭茲與莫尼訂下了約定和暗號,書中是這麼寫的:

…當我呼喚你們的時候-當我這樣呼喚的時候(他發出一種奇異的呼聲:嗚--嗚!…),你們一定要回答我。莫尼,您先發誓!
電影中有特別強調莫尼會雕一些短笛來發出聲音,然而整部電影中出現短笛聲音的是莫尼離開學校前往巴黎,法蘭斯瓦在房裡覺得受到背判而憤怒的吹著莫尼留給他的短笛,坐在馬車上的莫尼流露出了一個微笑。法蘭茲的暗號在小說裡是有意義的,在小說中莫尼回到莊園,與伊凡妮結婚的當天晚上,法蘭茲正在庭園裡發出暗號提醒莫尼該實現承諾。

依照小說中的安排,莫尼在到了巴黎後的確是與華蘭汀妮發生了感情,但當他知道華蘭汀妮就是法蘭茲的未婚妻時,並不是像電影般的逃避現實,而是直接粗暴的對待華蘭汀妮,使她傷心的離開兩人的居所,之後莫尼在找尋不著她的身影後回到家裡準備出發尋找華蘭汀妮的下落,倒也不是為了法蘭茲,書中是這麼寫的:

可是對莫尼來說,這時愛情只有一個,就是那未獲滿足,慘遭踐踏的愛情。而在所有少女當中,他最該保護,最該拯救的一位,卻被他送上了淪落之途。
就在莫尼準備出發找尋華蘭汀妮的當下,法蘭斯瓦帶著伊凡妮的消息出現,莫尼在還不知道的情況下對法蘭斯瓦說:
…發現無名的莊園的時候,我自己是在一種完美,純潔的境界與層次上。過後,我再也無法達到那種境界與層次了,也許我只能在死亡裡尋回當時的美了,就像我寫信告訴過你的…
也就是當他從華蘭汀妮口中得知伊凡妮已嫁人時的絕望讓對伊凡妮的愛情全都消失了,即使之後法蘭斯瓦告訴他其實伊凡妮未婚時,他也很難找回當初的那份悸動,就算與伊凡妮在野餐會上面對面,伊凡妮努力的要喚回兩人之間的感覺,莫尼最初的那份感動已經消失了。

也許是對華蘭汀妮覺得虧欠,還是害怕使另一個女孩淪落,莫尼娶了伊凡妮卻讓她在法蘭茲與華蘭汀妮的兒戲婚姻裡犠牲了,不管是在電影裡還是在書裡,伊凡妮都是抑鬱而終,只可惜電影中我們看不到的,是伊凡妮(書中是法蘭茲的姐姐)和祖父(書裡是父親)對法蘭茲的放縱與溺愛,也因為如此,伊凡妮才會讓莫尼離開去找尋法蘭茲的未婚妻,自己一個人帶著法蘭斯瓦去看他們為法蘭茲和新娘準備的「法蘭茲家」,聽法蘭斯瓦講著莫尼在學校裡的日子。雖然電影裡拍的好像是伊凡妮因為愛著莫尼,不希望莫尼改變而讓他離開。

華蘭汀妮之所以會告訴莫尼關於伊凡妮已結婚一事也是因為當天她從自己的婚禮上逃跑,被法蘭斯瓦的叔公和嬸婆在從莊園回家的路上帶離莊園,待在他們家好一陣子後又回到巴黎,卻仍寫信探問關於德嘉雷一家的狀況,而老人家為了讓孩子斷了念頭就回信告訴她,德嘉雷家中的少女已嫁人,而年輕人下落不明。

書中最後沒有交待莫尼是怎麼找到華蘭汀妮和法蘭茲,只有他們這對新婚夫婦站在法蘭茲家,而莫尼抱著女兒離開了淒冷的莊園。電影的最後,當身旁的觀眾驚嘆影片裡飾演莫尼女兒的演員好可愛時,我以為電影要結束了,最後一段才真是讓我差點沒嚇到,以為導演要拖時間才多那麼一段。如果能大約了解作者的生平就能理解為什麼電影版的《Le Grand Meaulnes》會多出這麼一段結尾。

從作者本身的經歷來看,十二歲以前他的生活是書中的法蘭斯瓦,在父親的學校讀書,十二歲後被送往巴黎讀中學,開始書中莫尼叛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之後,在1905年的夏天,在巴黎認識了已訂婚的伊凡妮,當時兩人的短暫交談如同電影裡伊凡妮與莫尼短暫的相會,在莫尼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電影和書中奇異慶典即浮尼葉所參加的展覽會。兩次報考高等師範學院落榜後於1907年入伍服役兩年,1911年開始著手撰寫《Le Grand Meaulnes》這部小說並於1912年出版,1913年作者找到了初戀對象伊凡妮時,她已經結婚生子,而作者於大戰爆發後入伍,在1914年09月22日受到德軍突襲全連喪生。

於是導演將作者的故事融合了小說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呈現了少年時期對愛情的夢想在成年後幻滅的無奈與矛盾的愛情,也讓莫老大在這部電影之後不會像《天才雷普利》一樣還會出現在其他續集裡。所以單就這對作者Alain-Fournier致敬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有拍出感覺,但如果說要呈現小說裡的感覺,因為整個小說的劇情在電影裡幾乎整個被刪改、人物角色被更動(法蘭茲的職業被改動,波希米亞人和德路希這兩個重要角色全都不見了),所以還是不要抱著看小說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會比較恰當。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生成式AI使用記錄-翻譯

翻譯是一門專業工作,它不只是把另一種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語言,而是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裡,老師說過翻譯重視「信、達、雅」,這是一門學問,不是任何一個人、哪種工具可以取代的。這篇不是在談「翻譯」的學問或是翻譯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沒有能力談這門學問,我只能分享AI在工作上的協助。 因為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文獻,或是參與會議中有大量的英文文獻需要閱讀,Google Translate提供許多協助,同時利用使用者協助修正翻譯的正確度,甚至減少大量閱讀的時間。 隨時間的增加,坊間也愈來愈多更好的翻譯軟體,但遇到會議的錄影與錄音轉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翻譯公司協助,以節省時間成本,人員可以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遇到需要節省金錢成本時,就會折衷由一般人員來譯出可以接受的成果。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拿它來翻譯會譯的逐字稿,它協助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雖然增加編輯成本,但隨著模型逐漸進步,訓練的人愈來愈多,它也會提高準確度,並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往來,產出比用 Google Translate更能讓人容易接受的版本。相對的,它還是增加使用人員需要編輯、審核的時間成本。但有沒有比人類編輯好?我想現階段,中文可能還有沒比人類編輯好的程度,但已經可以是能接受、初步可以讀懂文字要表達的粗略意思的程度,離「信、達、雅」的標準還很遠。 以往的少見文字,如藏文、閃語、印度語,甚至連死海古卷裡的文字都已經可以藉由AI技術辨識出來,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有天我使用AI翻譯藏文時,突然想到,誰可以幫我核對翻譯出來的正確性?我個人是不懂藏文的,當我想把中、英文用AI翻譯為藏文時,又能請誰幫我確認文法與用字的正確性呢? 所以,使用者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辨識AI結果的正確性,有無過度編撰或錯誤的引用,例如在法規上的引用、宗教信仰經典裡的人物及故事,會不會在一來一往中給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機會。又如同專業的翻譯人員並不是完全了解各行各!業中的知識,工作過程中還要再與委託者討論。又如有次我聽到一場會議的講者,他提到他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但是否判定對方有無違法,還需要了解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築業、畜牧業,甚至要去了解飼料的投餵方式與成份。所以現階段,AI還是無法取代人類,也無法代替法官做出判決,大概也是短期內的一件好事吧! I...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