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抄書]追憶似水年華--蓋爾芒特家那邊

*

天氣多變,讓我的情緒一直沉到湖底,不說谷底是因為當我陷入憂鬱狀態時,心中就會出現一座深藍色的湖,以前是在湖底高舉著雙手求救,現在則是坐在湖底朝光的來源望去,享受湖底的沉靜。

當憂鬱襲來,已不再抵抗,因為此時是唯一能扮演自己、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使自己安靜的時刻,即使那種痛苦會令我想對死神求救,但我告訴自己,我還活著,只要活著就會看見那道穿透黑暗湖底的光,在湖底還能感受到溫暖。別說此時要用什麼花精,我知道要用什麼花精,但問題的根本在自己無法掌控的條件下,就必需學會接受與調適。

這兩天我重新翻開《追憶似水年華》,去年底到今年底的進度不大,始終停在第三本蓋爾芒特家那邊的第一卷,多愁善感的馬塞爾一家搬到蓋爾芒特家的府邸,他忘了巴爾貝克海邊的少女阿爾貝蒂娜,忘了童年暗戀的女孩希爾貝特,迷戀上蓋爾芒特公爵夫人和聖盧的軍旅生活,但他其實迷戀上的似乎是上流社會的生活,資產階級對貴族生活的迷戀與嚮往-即使他對聖盧與其情婦拉榭爾之間的感情有著輕視的態度。

如果普魯斯特生活在現代,大概會比當時痛苦百倍,從Alain de Botton所寫的《擁抱似水年華》中可以得知,普魯斯特的情緒極為纖細敏感,由於父親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醫生,加上體質虛弱及受到外祖母與母親的溺愛,他對疾病非常恐懼,在熱天氣裡還是會穿著厚大衣,但手指仍然冰冷。

隔了這麼多日再重新讀《追憶似水年華》實在會有些陌生,但我又不願意再重新讀起,尤其是光抱怨弗朗索瓦絲的語句,就讓我頭痛不已,常邊讀邊罵普魯斯特太過碎嘴(雖然我也是)。還好手邊有三本《追憶似水年華》的漫畫版本,但這三本不代表濃縮了前三冊,而是畫家有重新再編排,第一冊的「在斯萬家那邊」只畫了第一卷「貢布雷」,漫畫的第二本第三本則是第二冊在少女們的身旁的第二卷「地方:地名」。

漫畫絕對是入門這部小說的最好方式,因為漫畫家Stephane Heuet把場景和眾多的文字濃縮成一格一格的漫畫裡,雖然字和註解還是不少,但每一頁每一格的景色都讓人回味無窮。比方說在在第二本漫畫中,馬塞爾和外祖母坐火車到巴爾貝克海邊渡假,當馬塞爾在車廂中醒來看到的日出畫面,畫家用一小格繪出了日出的感動。第三本漫畫裡,馬塞爾去拜訪畫家埃斯蒂爾,畫家讓他在一旁看畫家作畫和其他的作品,我們這些閱讀者可以透過那一小格,就是透過馬塞爾的雙眼看到卡克莒港這幅畫中的每一個部位,甚至可以看到畫布的質地!所以當我讀不下密密麻麻的文字時,這三本漫畫成了最好的休閒方式,甚至在前夜心情低落時拿起漫畫翻閱後,再度拾起久未翻閱的「蓋爾芒特家那邊」一字一字看,而使情緒漸漸平復。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3: Love of Swann 1台灣目前只有前三本漫畫,一直以為是因為市場銷售狀況不佳以致於出版社不再翻譯出版而感到可惜,直到我在Amazon查詢美國有無英文翻譯版時才發現英文版也是這個月才出版,看標題是 Love of Swann Volume 1,應該是「在斯萬家那邊」的第二卷「斯萬之戀」講斯萬如何與奧黛特相識、對她著迷及他們兩人婚前與維爾迪蘭那個小圈子的故事。

看來普魯斯特的功力連漫畫家都頭痛,如果是照書本的順序會先讀到斯萬與奧黛特和維爾迪蘭一群人的故事,繼而了解到馬塞爾和祖母到巴爾貝克海邊渴望與上流人士相識的感受和之後聖盧與拉榭爾之間情感、馬塞爾與阿爾貝蒂娜之間的情感都是互相關連的,而維爾迪蘭一群人在後面的故事中都會一再的出現。

當然我也只讀到第三冊的第一卷,有不少是因為看了電影所以才大略知道後面的故事會如何發展,但要看懂《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電影還是要先看小說,才能知道電影為什麼要這麼拍,以及故事的走向。

這兩天只抄了兩段自己很喜歡的語句,如下:

  • 詩人們總說,當我們回到童年時代生活過的一幢房子,一座花園,剎那間就會找回從前的我們。~追憶似水年華(3) p.92
  • 因為愛情和同愛情形影不離的痛苦,就像酒醉心明一樣能使我們的感覺變得細膩。~追憶似水年華(3) p.172~173

因為記在twitter,所以幫大家解說維梅爾Danny注意到了我在抄書,於是請我幫忙找關於普魯斯特欣賞維梅爾畫作「台夫特風景」的文字。我先用Google以關鍵字搜尋了解這一段是在哪裡,原來在第五冊「女囚」中描寫貝戈特臨死前去欣賞這幅畫的感覺,進而提醒自己在寫作上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段文字很長:

…最後,他來到弗美爾的畫前,他記得這幅畫比他熟悉的其它畫更有光彩、更不一般,然而,由於批評家的文章,他第一次注意到一些穿藍衣服的小人物,沙子是玫瑰紅的,最後是一小塊黃色牆面的珍貴材料。他頭暈得更加厲害;他目不轉睛地緊盯住這一小塊珍貴的黃色牆面,猶如小孩盯住他想捉住的一隻黃蝴蝶看。「我也該這樣寫,」他說,「我最後幾本書太枯燥了,應該決上幾層色彩,好讓我的句子變得珍貴,就像這一小塊黃色牆面。」這時,嚴重的暈眩並沒有過去。在天國的磅秤上,一端的秤盤盛著他自己的一生,另一端則裝著被如此優美地畫成黃色的一小塊牆面。他感到自己不小心把前一個平平托盤誤認為後一個了。他心想:「我可不願讓晚報把我當成這次畫展的雜聞來談。」
他重複再三:「帶擋雨披檐的一小塊黃色牆面,一小塊黃色牆面。」與此同時,他跌坐在一張環形沙發上;剎那間他不再想他有生命危險,他重又樂觀起來,心想:「這僅是沒有熟透的那些土豆引起的消化不良,毫無關係」又一陣暉眩向他襲來,他從沙發滾到地上,所有參觀者和守衛都朝他跑去。他死了。

View of Delft

上圖是貝戈特在臨死前所欣賞的「台夫特風景」,我用Google搜尋來的,不過我看了很久,嗯…《追憶似水年華》真是太有趣了。


部份書籍連結至Amazon博客來網路書局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生成式AI使用記錄-翻譯

翻譯是一門專業工作,它不只是把另一種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語言,而是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裡,老師說過翻譯重視「信、達、雅」,這是一門學問,不是任何一個人、哪種工具可以取代的。這篇不是在談「翻譯」的學問或是翻譯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沒有能力談這門學問,我只能分享AI在工作上的協助。 因為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文獻,或是參與會議中有大量的英文文獻需要閱讀,Google Translate提供許多協助,同時利用使用者協助修正翻譯的正確度,甚至減少大量閱讀的時間。 隨時間的增加,坊間也愈來愈多更好的翻譯軟體,但遇到會議的錄影與錄音轉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翻譯公司協助,以節省時間成本,人員可以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遇到需要節省金錢成本時,就會折衷由一般人員來譯出可以接受的成果。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拿它來翻譯會譯的逐字稿,它協助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雖然增加編輯成本,但隨著模型逐漸進步,訓練的人愈來愈多,它也會提高準確度,並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往來,產出比用 Google Translate更能讓人容易接受的版本。相對的,它還是增加使用人員需要編輯、審核的時間成本。但有沒有比人類編輯好?我想現階段,中文可能還有沒比人類編輯好的程度,但已經可以是能接受、初步可以讀懂文字要表達的粗略意思的程度,離「信、達、雅」的標準還很遠。 以往的少見文字,如藏文、閃語、印度語,甚至連死海古卷裡的文字都已經可以藉由AI技術辨識出來,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有天我使用AI翻譯藏文時,突然想到,誰可以幫我核對翻譯出來的正確性?我個人是不懂藏文的,當我想把中、英文用AI翻譯為藏文時,又能請誰幫我確認文法與用字的正確性呢? 所以,使用者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辨識AI結果的正確性,有無過度編撰或錯誤的引用,例如在法規上的引用、宗教信仰經典裡的人物及故事,會不會在一來一往中給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機會。又如同專業的翻譯人員並不是完全了解各行各!業中的知識,工作過程中還要再與委託者討論。又如有次我聽到一場會議的講者,他提到他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但是否判定對方有無違法,還需要了解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築業、畜牧業,甚至要去了解飼料的投餵方式與成份。所以現階段,AI還是無法取代人類,也無法代替法官做出判決,大概也是短期內的一件好事吧! I...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