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試讀]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讀完這本小說,我想到另一本小說,Rhea Galanaki(PEA ΓAΛANAHK)的《我可以不是艾蓮妮(Eleni, or Nobody./EΛENH, Ή O KANWNAΣ)》。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維納斯的誕生》書中的阿蕾桑德拉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佛羅倫斯,為了自由嫁給年紀大她許多的丈夫,也要面臨謊言般的婚姻;艾蓮妮.亞塔穆拉-波克拉(Eleni Altamura-boukoura)生於十九世紀的希臘,是個真實的人,為了習畫而放棄了自己的姓名,偽裝成男性離家學畫,之後被丈夫遺棄。她們同樣都是沉醉於藝術的女子,沉醉在繪畫的境界裡,同樣想追求自己的人生,而在幾百年的歲月更迭裡,畫家的地位逐漸改變了,但女人的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

《維納斯的誕生》算是模擬當時富貴家庭女子的回憶錄,書中除了主角阿蕾桑德拉的一生外,也仔細的將當時的社會環境與藝術文化、政治、對性別及同性戀的歧視等栩栩如生的以文字建構出來。

不同於《我可以不是艾蓮妮》裡探討的是女性自我認同的話題,《維納斯的誕生》讀起來比較輕鬆,不需要太花腦筋去閱讀,英文的副標為「Love and Death in Florence」告訴了讀者這是一個發生在佛羅倫斯的愛與死亡的故事,重點在於小說中的愛,包括了家人與情人之間的愛創造了輝煌的藝術年代、作品與生命的延續,也提到了死亡和政治迫害對於當時藝術創作及人心的影響。這本小說讀起來的感覺有些許的感覺像是在閱讀大仲馬的《瑪歌皇后》,也許是因為裡面提到了查理八世攻打義大利的歷史,但最初引起我興趣的是裡面提到了邁迪西(Medici)家族。

邁迪西家族,從維基百科對於這個家族的介紹得知他們在當時的政經地位有多重要,這個家族裡有三位教皇、兩位法國王后還有許多貴族,如果沒記錯的話,凱薩琳.德.邁迪西將香水工業與藝術文化從義大利帶入當時的法蘭西,雖然大仲馬把她寫成黑心又惡毒的王后,但她在這方面的確是功不可沒的。然而《維納斯的誕生》書中的邁迪西家族,是當時領導佛羅倫斯的羅倫佐.德.邁迪西,早了洛瓦王朝近一百年,在小說中可以知道當時的邁迪西十分受人敬重愛戴,他們帶領了藝術與文化的發展,像小說裡提到的波提且利與他的畫作、但丁的神曲,然而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倍受爭議,道德淪喪,也許可以算是對當時的一種批判。於是政治環境改變,在羅倫佐過世後由薩佛納洛拉掌控了當時的政治情勢,從充滿肉慾與物慾的氛圍中轉變為對心靈上的追求,整體環境的改變也會影響當時藝術家創作的方向。

從小憩的專題裡了解到波提且利所創作的《維納斯的誕生》,除了肉慾之外,也講求性靈的美。我想這是作者為這本小說與之同名的原因,她將書中的主角阿蕾桑德拉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環境,算是當時的權貴家庭,為了追求學習藝術繪畫的自由,她選擇一個謊言婚姻,最後,她也為了自由,帶著私生女成為天主的新娘。

同時,我們也自小說中看到當時的宗教環境也是很特殊的,修道院中幾乎是不太在意道德的修為,阿蕾桑德拉成為露克蕾琪亞修女後,也曾經與畫師情人相逢,在修道院中的夜晚,兩人過著如夫妻般的生活,但在白天兩人則是進行著繪飾禮拜堂的工作,似乎也說明了靈與肉是無法分離的。

與《我可以不是艾蓮妮》書中類似的是,阿蕾桑德拉的女兒最後由父親帶離修道院,她一個人留在修道院中繪製禮拜堂與天主相伴,而艾蓮妮的小兒子亞歷山卓斯被父親帶離母親,她選擇一個人居住在斯派采島上。儘管兩個故事完全不同,卻總忍不住把這兩位女畫家放在一起。

《維納斯的誕生》雖然提到許多但丁的《神曲》和許多藝術作品,但讀起來很輕鬆,不會讓人有太重的壓迫感,反而會讓人想更進一步去了解書中提到的各種作品及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環境的狀況,女主角阿蕾桑德拉到修女露克蕾琪亞的一生則是說明了一個女孩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如何追求自由獨立及面對轉變為女人與母親的衝突。是一本值得在休閒時間裡閱讀的一本休閒讀物。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進步科技,忙碌的人生

失焦。畫面是在瓦盤鹽田所拍攝的粗鹽。 以前要使用鹽並不容易,一道道的處理手續,鹽工揮汗如雨的在鹽田裡工作,飯桌上的菜餚才有美味的調味料為其添加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