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夜的溫泉行

天母夜景

  • 地點:山玥新館(連結
  •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東昇路68-15號
  • 旅館照片:照片連結(由旅館拍攝)
  • 搭車建議:捷運到新北投站再坐計程車上去
  • 上圖是兩年前拍的天母夜景。

據說每逢我想出去玩時都會遇到颳風下雨,繼2005年澎湖行墾丁行都遇到颱風,之後幾次規劃出門去玩的當天都遇到下大雨,這次也不例外,我在一周前計畫這周末要到烏來或北投過夜,才一個晚上而已,也能讓我遇到颱風。星期五的風雨不小,但比起目前外面的狀況而言算是正常,那天晚上大概十點回到家,趁著沒有風雨,袋子裡的東西換了,帶著《鐵塔上的少女》試讀本就出門了。

相較於烏來,北投會比較安全,所以我們坐著捷運往北投出發。依照網站的路線建議,我們在北投站搭計程車到山上,由於夜間加成,同時因為要到山上要多付30元,所以花了210元的計程車資。下了車,風雨不小,我們選擇的是夜湯方案,這間溫泉旅館很特別,有這樣的制度,讓客人在旅館裡待12個小時並收費,旺季時則是只能待10個小時。去年本有想去看看,但見到奇怪的10小時限制,實在提不起興趣,今年則是連燙頭髮的4小時都撥不出來,所以12個小時已經算長了。

旅館網站上列了7種湯屋,但要能夠看到景色就必須從「夜景湯屋」開始選擇。在我們之前有一對情侶也是冒著風雨入住,他們原本選擇蜜月湯屋,在聽到如果要看景色需要另外等級的房間時,就選擇了夜景湯屋,我們選的也是夜景湯屋,雖然我懷疑在大風雨或是霧氣氤氳中能看到什麼夜景。夜景湯屋就如他們網站上的這張照片(照片連結),只是得把中間的貴妃椅推到窗戶旁,桌子、椅子搬開再放上一張床,廁所在入門的地方,溫泉浴室(照片連結)則在房間照片中那面大窗之後。

設備大致上還算可以,旅館有提供基本的沐浴乳、乳液、洗髮精、潤絲精和基本的清潔用品,浴池和廁所也還算乾淨,除了第四台看不到HBO和AXN卻有不少成人頻道、床頭的閱讀燈被拔掉外,硬體設備還算能讓人接受。基於先前在烏來的經驗,所謂的按摩水柱出口很容易卡髒東西,如果使用它還會污染池水,所以只是泡在溫泉中,看著黑壓壓的窗外。果然,在霧氣氤氳的室內是看不太到什麼夜景的,開了抽風機,只是讓機器的聲音在浴室裡迴盪擾人,對於排除蒸氣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在房裡讀書休息時,不斷傳來隔壁房的談話聲,不知道是不是從浴室傳來的,總知嗡嗡嗡的,只能分別男聲、女聲。

以前去北投泡溫泉都是不過夜,所以都去貴子坑,貴子坑的泉質和一般北投、陽明山的泉質不同,但以前當學生時偶爾還是會去行義路上的溫泉餐廳泡湯或是有一年跨年是去陽明山泡湯。不知怎麼的,總覺得這幾年北投這些溫泉餐廳提供的溫泉水都被稀釋到不能再淡,昨天住的山玥是使用白磺泉,如果不是水中傳來的淡淡硫磺味,我會以為是烏來的碳酸氫納泉。

泡完澡後,我還是拿著小說不放,儘管眼睛已經快瞇成一條線,還是想把試讀本讀到一個段落才去睡。床和枕頭都很乾淨也很軟,有一種旅館專屬的洗潔劑的香氣,很棒的是他們提供了四粒枕頭,所以我在房間裡睡得十分安穩,沒有做什麼奇怪的夢,也不像我年初在墾丁是因為酒醉而不省人事,就只是放鬆心情去睡覺,儘管外頭還是風大雨大,關起溫泉浴室的門就什麼聲音都聽不見。

旅館在早上8點到9點間有提供早餐,但我整個人進入一種昏睡狀態,所以請偉展先去吃早餐,再幫我拿一份。後來迷迷糊糊間看到偉展拿著盤子走進房間,原來是服務人員幫我們整理在盤子上讓我們可以在房裡吃。早餐是中式的,有兩人份的稀飯、筍子、脆瓜、土豆麵筋三種罐頭醬菜、一小碟肉鬆和一碟炒高麗菜,吃起來也不差,反正我也沒很餓。

早餐在肚子裡消化後,我又跑去泡了一下溫泉,也提醒偉展要叫車。在浴室裡看著外頭的大風雨,我很擔心會沒有車可以叫,畢竟前晚要叫車上陽明山時,車行的電話都在忙線。果然,在我們Check out並請服務人員幫我們叫車,打了三家車行都叫不到車,於是小姐請我們等一等,也許風雨稍小就有車可以坐。我們做了一個不合理的要求,想回原本的住房去等,因為我實在不想楞在大廳裡,儘管小說還沒讀完,而旅館人員也很有人情味的讓我們回房間。過了約半小時,同樣也有客人要離開,於是我們四個人共乘一台車到新北投捷運站,這一趟下山是220元,但因為是共乘,所以平均起來一個人約55元。

中餐則是在新北投捷運站旁的鋤燒。偉展曾和公司同事去吃過不少好吃的料理,鋤燒是他們推薦的壽喜燒料理店之一。我還沒吃過所謂的壽喜燒,頂多在和民西門店吃過一次令我失望的壽喜燒,那次之後我覺得去和民只能點點小菜和喝點小酒比較合適。鋤燒的食材還不錯也頗健康,能吃到少見的菱角及多種青菜和菇類,有兩個缺點,一是我點的熱奶茶居然是給我一杯熱紅茶、一個奶油球和一個果糖,另一個缺點是沒有湯可以喝。壽喜燒是不喝醬料的,但對喜歡喝湯的我來說,沒有湯可以點是會讓我很失望的。不過他們提供的抹茶冰淇淋倒是幫他們加回一點分,雖說無法得知是哪家的冰淇淋,但在吃完壽喜燒後吃上一粒這麼一球帶著香氣的抹茶冰淇淋感覺也還不錯。

吃過午餐後,我們就頂著大風雨回家了,風雨很大,但有些人也很沒公德心,至於他們如何沒公德心就不寫了,免得破壞好心情。

偉展笑說,下次要是台灣缺水時,我再規劃出去玩,台灣就會下雨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