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拍照病

四號公園
我想,我大概得了一種不拍照會死的病。就像寫blog一樣,這個拍照病也維持了很久,從我有第一台數位相機到現在,我的相機已經泛濫到自己都感到討厭的程度。
在網路上,有個網友要用5000元的價格出售Lomo的LC-A,就是之前店裡客人說要花七千多元買的那台相機。我回信問了他價錢及機器的保養狀況,並詢問一些新手才會問的問題,他很好心的告訴我關於Lomo市場裡的黑幕,我評估了一下真實性,賣七八千的賣家其實有店租壓力,再加上他們在誠品有通路,也得付誠品費用,所以賣得貴也是沒辦法的事,簡單的說,貨品交易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在去年底,買了二手的Olympus mju wide 80後,我驚覺大家都蠻會保養相機的,於是我開始在二手相機市場找尋合理價格的二手LC-A,也發現二手的LC-A只要是五千元左右就可以考慮購買,至於有無小人頭或是哪個年代出來的相機,見仁見智。後來我又找到一個相機賣家,發現另一德國製的相機Minox,目前是被徠卡收購了,功能大致上和LC-A接近,二手的價格也只有LC-A的一半,和賣家講好價錢,就等賣家寄來了。
之後應該就是把Diana Mini賣掉吧!雖然它很小,但我實際使用Diana F+並轉用135背板後,我覺得Mini真是浪費底片的傢伙,而且因為有F+,所以閃光燈是不可能搭著賣,mini如果不搭閃光燈其實很難賣,二手價錢大約只有1100元的價錢。不過我又想不起來如果要拍120時,120配件放在哪個相機包裡!
光是Holga 120那台就賣了要半年,而且向我買的女生(因為她的姓名很中性,所以特別強調要寄到女生宿舍)是為了135的回捲背板才向我買的,基本上,我還賠了一千元才把Holga120賣出。
也許我可以出租給辦公室的同事,要玩的人自付五百元,借他們玩一個月。
晚上被問到自己常用的相機是哪一台?大概是現在用的Mju wide 80,雖然不能重曝,但拍出來的效果一直都不差,而且我也沒有好好的實際使用它,加上機器裡的正片,也才拍了四捲。用這台相機的好處在於我不需要考慮太多,除了構圖和不能打閃光燈的場合外,我都交給相機自己去決定,又因為不能重曝,所以腦袋裡就不用想重曝的照片能不能看。於是我漸漸遠離了數位相機,也沒再去想要不要存錢買S90之類的,我覺得,底片機真的很特別,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你也不能確定底片裡的影像是不是自己腦海中的影像,更有趣的是,我發現很多人對底片拍出來的照片更是喜愛,而許多數位相機大場也很努力的在自己的相機模組裡加入lomo元素。
有一陣子我拿數位相機拍照拍到完全倒胃口,因為所見即所得,也不喜歡修片,常拍出一堆當下看OK但傳到電腦裡又很沒感覺得照片,所以我停了很久,不想再拿數位相機,甚至只有在工作時才帶數位相機,因為拍會議是不需要浪費底片的。反正拍下來的影像,對當事人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也看不到所謂的感動,在打閃光燈時,我只看到僵硬的表情,還有那看似銳利又不乾脆的圖片,看到後來,真的是麻痺了。
拿相機拍照這種行為是一種掌控權,喜歡拍照的人多少都有點控制欲和占有欲,拿單眼相機的人更是如此(光圈快門都是自己控制),拿數位單眼的是有控制欲但又缺乏自信,看那些喜歡拍SG的傢伙,用佛洛依德的說法,他們簡直把相機鏡頭投射為自己的生殖器官,肆無忌憚的向女體發洩自己的欲望,捕捉那些青春的影像並占有。我猜,喜歡使用底片機的人是有一點被虐傾向的。除了掌握相機的基本性能及按下快門去捕捉光影這點是自己可以掌控之外,底片上的影像大概有30%是無法自己決定的,於是要等待沖洗這些過程,或是把這些底片交給另一個人去決定,當然,自己沖洗照片的人大概是控制欲超強的人吧!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胡思亂想而已,如果有人覺得被冒犯了,還是說聲對不起。
會有這些想法大概是看了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的書吧!天亮了,還是睡覺好了,我不喜歡blogging到天亮的感覺。
上面的照片是Diana mini拍的,雖然模糊,但顏色還不難看就是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