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冬日漫步

今年的冬季如預期的酷寒。
漸漸的習慣在沒有下雨的星期日午後,帶著水杯和相機,到中和的四號公園散步。這次帶的相機,是想了很久的Yashica Electro 35 MC。
原想向常去的相片行買底片,冰箱裡還有一些,只是還沒退冰,就先放著,而且多數是ISO 200,不適合在陰天拍攝,硬著頭皮走去便利商店,然而,現在在便利商店也已買不到底片了。還好原舍就在公園旁邊,便順路走過去買。小姐問我要哪一種?我說:「400兩捲,200一捲。」她問了一個我第一次聽到的問題:「妳知道400的底片是什麼時候用吼?」我愣了一下,還有什麼時候用啊?借了地方裝底片,忍不住又問她為什麼會問我這個問題?她說:「因為有些人覺得比較貴的底片就比較好……」我笑了一下,原來是這樣。
很喜歡用這支Kodak UltraMax 400,比起冰箱裡那些貴死人的底片,我比較捨得用這款,而且,我還蠻喜歡它的顏色。還記得我第一次拿著底片機去原舍,差點被他們拆壞一台的情景,這次自己裝片已熟練多了。
Kodak UltraMax 400底片
這次從公園的另一個入口(中安街,靠宜安路這邊)走進去,先是看到一座小丘。那是圓形廣場的另一面,有些小朋友在涼亭那練習直排輪,有些則在玩球,繼續往永和的方向走,泥濘的水池,也許是為了安全緣故在周圍加了一圈會變色的LED燈,上星期有一家人在那野餐,這星期則是一群國中生瑟縮在台階上。
這次在公園裡,則發現裡面的樹木似乎正遭受到一場浩劫,不知是什麼緣故,許多樹木的葉子呈現一個一個的洞,而溜冰區旁邊一圈松樹,也呈現十分悽慘的模樣,全部紅了頭,不然便是紅綠摻半,十分怪異的顏色。
如果說是因為氣溫低導致,怎麼會那麼多棵樹的樹葉都坑坑疤疤的,洞緣還紅紅的像皮膚發了炎一樣,而那面積也太大了。那株在活水園區旁的辛夷則呈現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而那幾株稀稀落落的櫻花,居然讓我發現一朵搞錯時節的殘花,旁邊的樹葉也全都佈滿了坑洞。
佈滿坑洞的葉子
我心想,這如果不是蟲害,就是酸雨吧?
據說之前曾經大規模的噴藥,掉了滿地的毛毛蟲。這情景,光想都覺得很恐怖。
在公園裡,我偷偷的捕捉了一些影像,遠遠的(照片還沒洗,先發揮想像力吧!):
  • 拿著棉花糖傘的阿姨,她看到我說:「可以拍棉花糖,不要拍人,謝謝。」
  • 練舞的女孩們發現了我,喊著:「有人在偷拍!」我對她們點點頭。
  • 在公園裡打陀螺的孩子們,教他們打陀螺的大叔說:「沒有我不會的動作。哈哈哈。」他真的很厲害。
  • 盪鞦韆的孩子們(不曉得有沒有拍成功)。
  • 打籃球的男孩們。
  • 落葉。一旁聊天的人們看到我蹲在地上拍,她們問我:「妳在拍什麼呢?」
走到近圖書館門口,我看到一幅,我想拍卻按不下快門的影像。有個中年人與一個年紀很大的老人家,像跳舞般的姿勢,中年人大聲的唱著歌,老人家靠在中年人的身上吃力的和著唱,一旁則是。我從觀景窗裡看著,聽著他們的歌聲,老人家發現了我,害羞的轉過身,以致於中年人差點重心不穩,我不好意思的問:「可以拍嗎?」中年人笑著說:「不要啦!拍我們沒有意思。」我向他們道謝後就離開,然而那影像與聲音卻徘徊在腦海裡久久不去。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