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真的需要製作網站嗎?

在讀過美國數位服務腳本之後,政府部門網站的存在性問題似乎也迎刃而解。從建置政府網站到維運政府網站的工作經驗中,從地方機關網站、計畫網站、部門網站,到初步瀏覽最近公布的第二屆政府網站競賽得獎作品,深刻的體會到:
  • 民眾需要的是政府服務平台,而不是政府網站:人民需要的是可以信任的資訊來源,政府網站上的資訊應該都是可信度較高的訊息、每個人都可以了解的內容,即時、正確、可追溯的政府資訊,是人民所需要的。
  • 需要減輕民眾在取得資訊時的負擔:訊息管道眾多,統一的訊息公布網站是必要的。目前在台灣,可以透過政府入口網,依照不同的主題來取得相關的政府資訊與所需要的服務,而不是透過找尋相關部門再至該部門網站取得自己需要的服務。
  • 透過網路推廣政策是必要但非唯一管道:如前所言,人民需要的是服務,而不是政策廣宣或是部門形象網站。民眾希望在網站上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務,政府可以透過網站、各種行銷方式來推廣政策,但門網站不是政策推廣的唯一方式。許多政府部門會落入行銷的迷思中,認為網路行銷會是政策行銷的唯一方式,卻忽略了政府與商業公司的不同性。政策是對全國人民,應該透過各種方式推廣,網路推廣是因應時代與科技改變所必要的管道,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 站在人民的需求提供服務而不是建置政策廣宣、部門形象平台:在文章的開頭有提到,政府部門的網站分為很多種,但目前有不少網站對民眾的需求可能還不如提供一頁索引,讓民眾知道自己有需求產生時,要去哪裡找到服務窗口來得便捷,從今年的政府網站賽中可以觀察到,都是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所建置的政府網站,而不是以部門本位角度所建立的網站。
  • 網站是否能滿足不同語言使用者的需求?因應不同語言的需求,每個語言版本的頁面資訊與服務是否一致?部門內部的雇員是否了解自己部門網站的內容?是否具足資訊能力管理及維運網站?有無足夠的網路行銷能力與公關能力去面對網路社群?就網站的永續性來看,部門內部有無足夠的預算去維護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使政府資訊達到一致性、正確性、即時性?
  • 政府部門應該專注於提供即時且正確、可信度高的資料讓民間應用:在捷運車廂中看到台北市政府的新版旅遊網站上線了,在廣告文宣上除了打上網址,還特別提到與知名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合作。對一個非台灣籍的旅客來說,他在來台灣前可能已先瀏覽TripAdvisor網站或讀了Lonely Planet,而不是先考慮台北市政府的旅遊網站;對台灣本地旅客來說,他可能會先查閱各式各樣的旅遊相關社群資訊平台、部落格,也不會是先瀏覽政府網站。
政府部門的優勢是提供正確、即時性、可信度高的資料,例如合法的民宿有哪些?合法的旅行代辦有哪些?合法的租車公司有哪些?哪些地方可以租借農機具?哪些農地是可以租用?哪些房屋可以租用?哪個地方的交通事故發生的較頻繁?哪些地段的房價(租金)是多少?把這些資料都釋放出來,讓民間自己建立自己所需要的服務網站,而不是由政府部門在有限的預算內建立政府部門網站,可能還會因為預算不足而無法提供對應的服務。政府部門應該專注於提供資料,讓民間去發揮創意拼湊出自己的符合需求的服務,加上不是每個部會都有人可以專心營運、每年的預算也有限,政府部門也可以將網站建置與維運的心力與資源,轉為專注於規劃政府所應該制定的網路科技政策、提供即時且正確的資料並定期維護更新。

參考了日本早稻田大學電子政府治理研究所於2015年6月公布的電子化政府評比結果,從評比的九項指標(註3)中可以得知早稻田大學對於電子化政府評比著重在網路基礎建設、資訊安全、民眾的參與管道、網路政策與管理並特別強調電子化服務,如採購、稅務、保健、一站具足的資訊系統,若是與「網站」有關的評比指標,則是著眼於網站的設計、互動性與技術,並不在於政府網站數的多寡。觀察了自2013至2015三年中年台灣在該評比中的表現:
年度 2013 2014 2015
總排名/評比國家數
8 / 55
18 / 61
17 / 63
成績
83.52
74.51
72.76
在APEC成員中的排名
5
8
8

並把台灣在這三年中的九項指標表現比較,可以得知2014年時,台灣分別在:National Portal、GCIO、e-Government promotion、Open Government等四個項目中出現,但在2015年時,只在e-Government promotion項目中取得第九名,較去年而言是退步一名,整體而言,台灣在2015年的評比表現的並不理想。

台灣政府網站愈來愈多,從原本的*.gov.tw到看不出是政府網站網址的*.tw或*.taipei,自要求各部會提高政府網站親和力與2014年開始大力推廣將政府網站改為響應式網站以符合不同手持式裝置需求、大力要求各部會機關與縣市政府使用社群平台(註1、2)、增加與民眾互動的同時,台灣的電子化政府程度反而在國際評比間呈現退步,在2015年的評比結果中只看到政府努力的推廣電子化政府,在基礎建設與管理機制、相關政策制定上都沒有較明顯的表現。
評比指標2013年排名2014年排名2015年排名
Network Preparedness/Infrastructure
網路設施與基礎建設
--
--
--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Efficiency
最適化且有效的管理
--
--
--
Online Services / Functioning Applications註4
線上服務與應用
2
--
--
National Portal/Homepage
國家等級的入口網站
--
11
--
Government CIO註5
政府資訊長
8
12
--
e-Government Promotion
電子化政府的推動
--
8
9
E-Participation/Digital Inclusion
電子化參與
--
--
--
Open Government註6
開放政府
--
11
--
Cyber Security
網路安全
--
--
--

如果政府部門有完整的相關規劃,各部會之間能有共識在跨部會的平台上提供資料或資訊,方便民眾統一取得,例如建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或是統一的政府資訊公開平台,讓需要資料的開發者或研究人員可以在一個網站中取得他所要的各部會的資料並運用以建置服務,讓開發者可以透過自己所開發的服務取得利潤;或建置統一的政府資訊公開平台,讓人民可以在這個資訊平台中取得各部會所公布的統計資訊、報告等業務相關資訊,以應用、功能、服務的角度出發,提供跨部會的資料與資訊,都更優於把資源投入在民間網站建置業者該做的業務中,這點是多年來建置與維運政府網站的建議。

刊登於:Open Knowledge Taiwan-真的需要政府部門網站嗎?

註:
  1. 中央及所屬機關網站 Web2.0 服務一覽表
  2. 縣市政府網站 Web2.0 服務一覽表
  3. 九項指標的詳細內容請見:2015 Waseda-IAC International E-Government Ranking Survey (PDF)
  4. 2013年時該指標為:需要的介面(Required Interface)
  5. 2013年時該指標為:資訊長(CIO)
  6. 該指標於2014年加入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關於花精的FAQ(4)--使用篇

這部份有十六個Q & A,內容很多,我想應該可以解決在使用花精上最常見的疑問。 花精是芳香療法嗎?是保養品嗎?是藥品嗎? 花精應該算是順勢療法的一種,可以外用也可以食用,不能說是保養品,因為沒有保養品用在皮膚上的直接效果,可以確定的是,花精並不是藥品也不含所謂藥品的效用,但它確實能藉由自花朵萃取出來的能量來平衡人心中的負面情緒。 花精買回家之後要怎麼使用? 通常買回家的花精我們被稱為Stock Bottle,裡面有濃度較高的酒精,所以只要放在陰涼處通常可以放很久,但是如果你的居住地方較悶熱,還是建議放在冰箱裡會比較恰當。平常我們在使用的被稱為Treatment Bottle,調配方式如下: 你要先有一個30ml的玻璃瓶,要有滴管,可以少於30ml,買回家後先用沸水煮5分鐘。注意滴管部位的塑膠不要放到熱水裡。 在已消毒過的30ml玻璃瓶中加入礦泉水或是乾淨的飲用水。 從每個花精的Stock bottle裡各取出兩滴花精加到這30ml的瓶子裡。 每天喝四次,每次取四滴,加入水或是飲料裡,或是直接滴四滴到嘴巴裡。 如果你要搭配急救花精的話,加入Treatment Bottle中的急救花精是四滴,其他的花精還是以每種兩滴為主。 我已經有使用其他的花精了,我可以混用巴哈花精嗎? 原則上是不建議。像是如果你本身已經有澳洲花精的急救花精,就不建議再混合巴哈花精的急救花精。 花精在調配上最多幾種?可不可以三十八種全用? 一般而言一瓶Treatment Bottle裡最多不超過六種花精,因為太多的花精可能會讓你看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可能短期內改善了某種情緒但長期而言是沒有改變的,也有可能會互相抑制。但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可能只需要一種或兩種;有些人可能需要調配到七種或八種,甚至有些人需要三十八種全部,當我們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出在哪裡時,就知道適合的花精到底有哪些,再慢慢的排除掉不需要的花精。 用錯花精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 不會,花精是很溫和的東西,簡單的就成份上而言,它就是水而已,頂多加上了白蘭地防腐,特別一些的說法是,花精多了自然界的能量。花精所改善的是我們的負面情緒或是較黑暗的性格,如果選擇了不適合的花精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如果我已經有其他品牌的急救花精,而且還有很多,我一定要再重新買巴哈急救花精嗎? 不用,選擇最適合自己...

參與 APRICOT 2018 心得 (3)

會場大廳 人脈與資訊的交流與建立 在 APRICOT 2018 裡,較以往參與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次直接去向以往只在網路上共事的朋友們見面。在 IGF 、 APrIGF 裡,有許多人可能都只在線上會議時出聲,討論事情,真正要見面時,可能是IGF、 ICANN 或是像 IETF 、APNIC⋯⋯等會議才有可能見到本人,但見到本人還不見得會有印象,大多數的人在腦海中存有的是某個名字的網路身份,而不是本人,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這些人也多在這個領域裡流動。 現在流行的一個名詞「斜槓青年」其實早在網路領域裡出現。這些人可能是某家公司的員工,但同時是ICANN某個組織的成員,也可能是 APNIC 或 APNIC Foundation的職員,同時又兼任著 rIGF 或 IGF 的 MSG,所以會看到這些人會同時出現在:ICANN、APNIC、IGF 或 rIGF的會議裡,散布在世界各地,平均可能每兩個星期就開一次網路會議,但有些人在一年裡可能實際見面不超過100天。所以遇到有機會見面時,通常都會儘量找機會見面。 在這次的機會裡,也實際的與 APrIGF 2018裡其他的 MSG成員見面,也見到了 ICANN、APNIC、 ISOC 的成員。實際見到的感覺又很不一樣,使用網路工作的確能解決地域性的問題,也能讓不同的人透過網路來提供自己的專業,然而面對面的交流提供了「人」的溫度。 APrIGF 2018 MSGs 在會場合照,圖片來源: Jia-rong 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