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生活裡處處可見的網路治理議題(1)


以往在談論電子治理、電子化政府、推動政府開放資料、公民參與,或是主張程序透明、當責、數位經濟發展⋯等議題,這些都屬於末端應用,而非基礎端或是在推廣這些議題時都少了一個支撐它的基本主軸。

從2016年開始參與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之後才豁然開朗,原來這些網路應用層面的議題,都在國際間稱為「網路治理」的框架內。藉由之後實際參與活動、工作小組,從台灣到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摸索與體驗什麼是「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Multistakeholder Machenism)」,到基礎概念的網路發展歷史、網路治理論壇的歷史與基礎建設,於是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來都在看應用而忽略了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

台灣的政黨政治為了讓民眾快速的看到經濟發展政策的成效,大多著重在應用層面的議題,例如:

  1. 透過一站化的服務讓民眾透過網路就可以達成工商登記或創辦公司。
  2. 透過公開平台可以收取民眾的意見,增加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管道,並將以往垂直式的溝通模式藉由網路平台達到水平式的平等架構。
  3. 想要倡議數位經濟,只著重在電子商務的網路零售業,和輔導廠商至東南亞國家開創新市場,缺乏有執行力的中介平台和積極拓展與各國貿易協定的單位。
  4. 倡導傳產的數位化轉型,著重在傳產如何導入網路科技或應用網路技術。
  5. 提倡性別平等,從政府的資料確定女性在ICT產業、各行各業的薪資偏低,所以透過補貼、記畫、教育文宣的推廣來。
  6. 透過法規的制定或軟體控制來保護青少年,避免未成年的孩子們接觸到不良的影音文字內容或是任何人遭受網路霸凌、身心的安全遭受威脅。
這些立意良好的政策,也十分容易讓民眾了解政府在做什麼,可惜的是缺乏了網路基底層的政策,也不是一般民眾容易了解、短期內就看到成效的話題,於是就這麼堆在各種應用層面的政策議題下。

電玩、手遊、跨年打卡、499之亂與網路治理的關係

當各位玩家們在玩遊戲的時候,因為頻寬不夠、網路流量已達上限被迫降速導致延遲,明明你看到敵人在左邊,你發動攻擊,但因為 lag,敵人早就跑到不知去哪了,最後就被敵方給打趴了,或是你在玩旅行青蛙,明明造訪的朋友帶來了一張抽獎券,卻因為網路訊號太弱,你無法順利一次取得那張抽獎券。
圖片來源:網友提供
曾經有一則新聞是關於某個地區的住戶原本認為設立基地台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於是要求電信廠商將基地台撤除社區。當寶可夢這個遊戲在台灣整個瘋狂起來之後,住戶們發現他們抓不到任何的寶,於是轉而要求電信商在附近裝設基地台。在 2016 年時,中華電信也發現因為這個遊戲的原故,造成行動數據的流量上升,在當時也帶動了行動無線基地台或是天線的商機。
圖片來源:網友提供
跨年夜,別人在拍下絢爛的煙火後,即時上傳到 Instagram 打卡參與全球的跨年連線活動,但因為大家都在連線,於是有些人全球跨年無時差,同樣身處在台灣的你,就是比別人慢了10分鐘。

最近大量用戶轉至中華電信下,網路速度降低,除了有人實測數據之外,我自己在台北捷運裡的忠孝新生、松江南京站都遇過速度只有H+的情況。

這些看起來和網路治理有什麼關係?

這些都涵蓋在網路治理領域裡「普及上網」的議題範疇中。我們常看到台灣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會談到自己的服務涵蓋率多大,但並沒有真正的利益到全台灣需要使用網路的人,對網路的末端使用者來說,當每個網路使用者可以用自己能負擔的價錢使用網路、享受網路所帶來的便利與知識時,才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帶動整個網路生態體系,如基礎設備供應與製造、網路服務相關業者,到應用層的服務、內容提供者與電子商務、消費者端使用的裝置、生產⋯⋯等,都是環環相扣著,如果不先普及上網,就無法再談後續的生態系統,更不用談如何帶動數位經濟。

因為基地台不足、頻寬不足,造成了網路使用者、遊戲參與者無法盡情的享受玩遊戲的快感,甚至還要花錢買其他的設備來玩遊戲,這樣的問題就可能涉及了:當地住戶、遊戲玩家、電信業者、寬頻服務業者、縣市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要架設基地台、舖設網路線)等法規制定人員的參與和協商,也許還有其他相關的業者、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了解當地住戶的需求、協助解決他們的疑慮,玩家們的需求,而政策制定者則要在業者的利益、玩家們的需求、住戶們的權益之間尋求平衡的處理方式。

這些需要有耐心讓上述的利害關係人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談,找出解決問題的共識,不然只會陷入無限迴圈,或淪為選舉時可操作的議題。

智慧城市、物聯網和將面臨IP不夠用的未來

當政府在講各種美好的智慧城市方案、各種物聯網的便利時(會獨立再談個資保護等令人頭痛的問題),我們得先注意到就在眼前的「IP不夠用」的急迫性。IP就像是一個住戶的門牌號碼,當你的電腦或手機連上網時,就會被分配一個位址,不管網管人員用什麼奇妙的技術來分配 IP,IPv4 最終都會有用完的一天。這件事在全球都很頭痛,IPv4 要用完了,但相關業者也不願意轉換至 IPv6(可能要更新設備),對業者來說,反正目前的網路使用者都是用 IPv4 的通訊協定,換成 IPv6 後,原本的使用者可能會連不上網,造成我的維運風險,為什麼要換 IPv6?
IPv6 Capable Rate by Country,台灣目前為 9.14%,圖片來源:APNIC Labs

對業者來說,末端的消費者愈不懂這件事愈好。我查了一些網路文獻和資料,多是以技術性的闡述居多,例如:IPv6 的數量相較於 IPv4 可以算是多到用不完,可以解決網路位址不夠用的情況、對網管人員來說更容易管理、IPv6 支援 IPSec加密(網路協議安全加密)所以相對IPv4安全許多⋯,對末端的消費者還是無感。

對於企業來說,尤其是要發展智慧機器、醫療、電網等利用機器連上網路傳輸資料的情況下,在大量的佈署下,IP 也會有不夠用的一天,市場上已經出現支援 IPv4 和 IPv6 並行的機器,廠商可以透過這樣子的佈署來降低必須支出的成本,再逐步換成全部支援 IPv6 的設備,在台灣有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或相關的社群可以提供技術協助。

對於政府來說,除了要宣誓協助產業轉型、智慧化等應用之外,也應該考量這些基礎的議題,例如在產業若要導入智慧化,要考量網路傳輸資料的安全性與便利性,讓企業在轉型過程裡至少能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是安全的,除去政府補助的方式外,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有什麼方法能降低風險和哪些可以被使用的政府資源。

這也是互相連動的,如果末端的消費者、企業不主動要求網路服務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簡稱ISP)提供這樣的服務,那麼 ISP 業者就不認為各位有這樣的需求,而智慧城市的夢想可能就會面臨 IP 不夠用而受到限制。那麼政府再有更多的補貼鼓勵企業進行轉換也來不及了,我們可能被迫購買其他國家的智慧城市方案,如中國、新加坡、日本,整套植入,而國內的產業也就喪失了發展的空間。

智慧城市的根本問題:資料傳輸與頻寬的關係

除了前述的 IP 不夠用外,目前有各種技術在提供協助解決物聯網資料傳輸的議題。
在交通上,如車流的監控、人流的監控,其他還有環境資料的傳輸,如:日照時間、溫度、溼度、大氣壓力指數⋯等,這些資料的應用與分析是一個議題,但在應用資料前,資料如何透過感測器將資料回傳至伺服器、有無足夠的頻寬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資料能安全傳輸的前提下,則是網路基礎建設與網路安全的問題,例如新加坡就曾透過異質網的技術來整併頻寬。

除了先前透過 WiFi 或是藍芽連線技術外,台北市在 2015 年就曾宣告利用 LoRa 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宣誓,LoRa不需要使用授權的頻譜,所以成本較低。同樣也是低功耗的資料傳輸技輸,現在也有針對物聯網環境開發的 NB-IoT(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 Internet of Things)技術、SIGFOX等技術,都是主打低功率、傳輸、感測器的佈署數量等。也就是在未來的物聯網環境裡會遇到:設備的電力問題、資料傳輸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頻譜使用的成本⋯等議題,要如何讓資料安、完整、快速傳輸到伺服器,同時兼俱節能的前提下,智慧城市要面臨的不止是應用(包含資料的所有權、跨國服務的資料是屬於哪個國家、是否開放提供給民眾使用⋯等資料管理及治理的議題),而是基礎建設相關的議題。

以上是關於網路基礎建設相關議題的部份,後續會再找時間寫完其他關於網路治理的相關議題。

去年寫了一篇探討「數位經濟」的文章,比較類似文獻整理,去年 Don Tapscott 來台灣,很幸運的有機會可以向他請教數位經濟與人才相關的事,他的回覆是:
Digital Economy is the way of our life now, not a special area.
現在的生活場域裡,每個人隨時透過可以上網的裝置,無時無刻都在上網,透過網路進行經濟活動、社交,「網路」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何必要刻意獨立出來一個議題談?

即使如此,我們的確需要去了解、討論及參與這些基礎及相關政策,才能談到後續的現在與未來。

註:部份圖片來自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