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創新政策中所談論的包容性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最近因為工作所以也在讀其他的東西,主題之一是 Inclusive Innovation。從 2017 年參與 APrIGF 、IGF 至今,Inclusive Innovation 一直都是必要討論的議題之一。Inclusive 並不是將所謂的縮短數位落差包裝於這樣的文字之下,而是藉由政府制訂政策,來提供社會金字塔底層、被排擠族群加入社會活動的機會。

先前參與了聯合國高階數位合作專家小組會議 (High Level Panel Digital Cooperation,簡稱HLPDC) 的線上會議,在這場線上會議裡的不同講者都提到了 Inclusive Innovation 的基本精神,就是藉由這些發展的新興科技,AI、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IoT 來協助縮短不同國家與區域間的落差,國際間較明顯可知的,如非洲、發展中國家,他們都想藉由數位科技來協助他們國內的經濟發展快速,但使用這些新興科技的同時,同時也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來保護人權、資料、隱私,建立使用原則與機制。在會議中有人提到可以透過聯合國體系來建立通用性的原則或體制,例如 AI for SDGs、AI for Good 之類的議題。

其實這些都與 Inclusive Innovation 有關,也就是這幾年來,聯合國 IGF、區域型 IGF (如 APrIGF) 都會有討論 Inclusive 的議題,同時也在各個主題裡討論 Capacity Building,就是除了提供可負擔的商品與服務給這些處於社會金字塔底層的族群或被排斥的群體外,也可以藉由教育來提升其能力,讓這些族群回到社會經濟運作裡,均衡社會發展,維持國家與社會的穩定,也能減少為周邊國家帶來外部成本,維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

當一個國家推廣包容性創新政策時,通常也會帶來一些好處:
  1. 促進社會金字塔底層族群與被排斥群體的創業精神。
  2. 鼓勵現行經濟體系中運作的公司增加和創造就業機會,也能鼓勵弱勢族群或被排斥族群創業,其領導的新創公司和支持中小企業,也能了解並減低該族群進入經濟市場的障礙。
  3. 社會金字塔底層族群和被排斥群體在信用貸款市場較不易借貸,藉由此一政策的推行,也能降低該族群的創業門檻,較易獲得資金。
  4. 促進技術移轉,讓傳統產業藉由這些新興科技,例如農業、傳統製造業,除了協助他們數位轉型外,也能降低他們的進入門檻,對一些依賴傳統產業的國家來說,藉由政府鼓勵包容性創新政策,也能逐漸均衡社會、區域經濟的發展。
  5. 藉由培訓、教育、業務支持服務,讓不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或部門有創新的能力與產出,提高生產效率。
在 2011 年就陸續有人在談相關的議題,2013年談得更多,談到這些內容,很多人就會立即想到聯合國在2015年時所擬定的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到了 2017 至今,則更深入的也可以自不同方向深入討論。

在不同的領域裡,也會用不同的詞句去解釋它, Inclusive 更容易被人理解,例如在倡議開放資料的領域裡,會談到 Data for Social Good,利用公開或開放資料,來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在提倡以新興科技來創業,或利用新興科技、資料分析來協助傳統產業或農業、人口遷移的情況、改善居住環境,可能就會被稱為「社會創新」(Social Enterprise)。

基於 2013年當時的研究,這些所謂在討論 Inclusive Innovation 的公司可能不止是鼓勵新創公司藉由新興科技來解決社會、區域發展問題或是縮減區域經濟的發展落差,但也是跨國大型企業作為其社會責任的義務。

由於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已經愈來愈依賴網路科技,所以在 Inclusive Innovation 政策規劃下,需要讓更多不具應變能力的人不再被排除在經濟社會活動之外,避免這些不具應變能力的人在談那些很花俏的議題時,只能隨媒體起舞,就如同有些人把 5G 講得天花亂墜,但卻不知道一堵牆就讓通訊失效;如同有些人談到 AI 是在談機器自動化,而不是在談人工智慧;有人在談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卻有人在認知上認為那是一個大型的資料庫。

有些人在參與網路治理論壇相關的活動時,會將 Inclusive Innovation 歸類為縮短數位落差。這反而是把包容性創新政策的範圍只縮小到縮短數位落差的範圍,如果從廣義的社會與經濟活動來看,它其實是以政策鼓勵新興科技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或是協助產業轉型。


參考文獻:
照片是 Vanuatu。2018 年的 APrIGF 就在 Vanuatu 舉辦,當時我們討論了許多的議題,在其中關於電子化政府的議題 (WS.8 Effective eGovernment for empowering Pacific Citizens) 裡,亞太區就因為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在電子化政府的發展有不同的進展;而就單一國家來說,有些國家也有因為老年人口不熟悉線上及載具的操作,而對政府數位化服務有不同的期待,這些都可納入 Inclusive Innovation的領域中討論。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如果看膩了Google AdSense-試試Adify

網路廣告是一塊大餅,大家都搶著要,當報章雜誌在介紹著不少部落客藉由 AdSense 收到了來自Google的支票後,在部落格裡看到AdSense的機會愈來愈高,能賺錢為什麼不賺?更何況還可以看到Google如何分析部落格裡的關鍵字,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之前AdSense不支援繁中網站的時候就有很多人透過其他方式裝上了AdSense,現在已經支援繁中,也有了繁中的討論區,相信愈來愈多人會使用AdSense,除了可以寫部落格排解身心鬱悶、抒發個人己見外,還可以賺個少少的收入。 其實除了AdSense,還有另外的選擇;除了與 博客來 、 Amazon.com 做策略夥伴外,還有另一個選擇且自訂程度更高,如果,你不排斥英文的話, ADify 會是不錯的選擇。 Adify在去年十一月和今年三月都被Business2.0的Blog報導過,分別是: Adify: Roll Your Own Ad Network Adify to Power The Washington Post's Blog Ad Network 詳細的內容值得仔細的閱讀一下。 不同於AdSense,部落格裡所出現的廣告是由業者向Google AdSense購買關鍵字廣告,再透過部落客的刊登,若是該部落格裡出現相關的關鍵字就會出現相關的廣告。以BeautyBeta-Cosmeceutical為例,會在AdSense欄位裡看到相關的整形外科或是購物網站的廣告,像是生產脂漏性皮膚炎搭配用藥的保養品製造商dermalogica的關鍵字廣告,或是這裡,關於咖啡的文章就會出現一些咖啡店的關鍵字廣告。如果部落客要獲得收入就必須透過閱覽者的點閱甚至在該網站有消費行為才可能從Google分得幾美分的收入,以一個不是很熱門的網站,要在一年內就拿到Google的支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然也有部落客互相幫忙,你幫我點,我就幫你點,結果Google還是抓出來,通通取消掉當月收入-這是很公平的一件事,要賺錢就賺得光明正大些。當然還是有人對Google的政策感到不滿,去年我就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件,目的是要控告Google AdSense的,內容沒仔細看,但大概就是希望使用AdSense的人能反抗Google的政策,剝削使用者之類的。 使用Adify最大的好處就在-廣告主可以直接向部落客買廣告,很誘人吧?透過部落客在部落格裡所提...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