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悄然成型的數位社會評等制度

Photo by Wabi Jayme on Unsplash

當我在讀 Creditworthy 這本書時突然意識到原來在我們使用「信用卡」的當下,已經成為了願意被政府、財務金融體系追蹤與分析消費行為的消費者。政府、銀行、任何一方,都可以透過合法的管道取得這些消費記錄、個人財務的信用評等制度。

對於擁有規律收入的民眾來說,信用評等制度同時也決定了個人在金融財務體系的信用等級。它可能決定了在申請貸款時的金額、信用卡的額度、影響到一個人如果要移民去其他國家的機會⋯⋯估計在一般生活情境裡都會認同這些財務金融體系的信用查核與稽核。

在網路交易漸漸成為主要消費方式的年代,在許多交易平台、媒合平台也建立了所謂的「評等制度」。為了減少「第三方機構」的存在,買賣雙方可以相互評價,並列在該平台中提供其他買家、賣家參考是否執行交易。個人的消費記錄不止可以從銀行體系取得,電子商務平台(B2C、C2C零售業如拍賣;服務業如共乘服務、叫車服務、外送平台⋯⋯等)上幾乎可以公開所有的評價記錄。消費者可能在消費之前,先用相關的服務平台看看這個店家在消費者的評等如何,可能會因為頁面上的負面評論過多,而打消了前往消費的意願;找尋飯店前,先去相關的平台看看顧客對其評價,再決定是否訂房消費。

之後各種電子支付、行動載具,把消費記錄存在服務平台業者、商家、金融業者的資料庫裡,並任這些業者們分析、觀測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使用偏好。

有天晚上我使用了叫車平台,並指定女性司機。對方在看了我在上面的信用評價後,要求以電話溝通,確認我也是女性,並且沒有安全疑慮後,才決定執行這次的叫車任務。也聽聞過有些公司在聘用員工前,可能會藉由 email去找尋員工社群帳號的使用記錄,或藉由任何方式去找出對方的數位足跡,也許不會明說,但這些數位足跡或多或少都會影響雇主決定是否聘用的意願,這些數位足跡、評等、公開的言論,都構成了一個人或是一個店家在數位世界的樣貌。

公開透明的評價或評等資訊,看起來保障了買賣雙方、減少第三方單位的介入,但我也開始反思,當人權團體都在批評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在侵犯人權時,網路使用者本身其實也逐漸依賴著這樣的評等制度。例如在社交平台上,一個陌生從未見過的帳號送出了交友要求,你是否要接受對方?衡量的標準依據是什麼?和你的共同好友數?有無見過面?還是其他的公開資訊?在社群媒體或數位服務評等資訊為 0 的新進人員,是否也要經歷過一段更辛苦的耕耘期或是耗費更高的行銷成本?

有些人就會認為,那不要使用社群平台,就沒有相關的問題了吧?在如此重度依賴社群平台的年代,沒有提供任何公開資訊的人,是否就被這樣的社會排擠?如果一個人要融入數位社會的第一步是什麼?其至還有看過關於男女交往前,先看對方消費評價、記錄的潛規則。也許有些人看過以下這支影片,描述男女朋友交往,但男方卻沒有任何社群帳號,造成了女方的恐慌:


在以往年代裡,網際網路不是唯一的工具,也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依賴著網路服務,隨時可以離開網路,透過其他方式取得資訊,藉由人與人現實的互動,而建立人際關係,所以在長輩們常會告誡一句話:「名聲要留給人探聽」,也就是要建立個人的好名聲,避免落人口實。在我們成長的年代中為了保護兒童與青少年,有些網路服務平台是拒絕 13 歲以下的兒童註冊帳號。

現代的資訊社會裡,網路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對現在與未來的孩童,網路就是生活,任何事情都可以透過網路來協助處理,提升效率、節省時間,為什麼還要過著上一代的生活方式?網路不就是要來幫助大家快速找尋資訊、處理問題、節省時間的嗎?

不同於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到十幾、二十多歲才開始建立自己的數位身份,有些孩子可能一出生就已開始建立自己的數位人格,從父母上傳至網路的照片,到小朋友們透過技巧為自己在社群平台註冊帳號,藉由簡單易用影音平台建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頻道,他們無時無刻都在創造自己的數位足跡。身為家長,要如何和孩子們溝通並開始教導小孩子們使用網路、注意自己的數位足跡、建立自己的數位身份,避免成為長大後的遺憾?

在我們高喊保護人權的當下,也在不知不覺中藉由這些評等制度建立了自己心中的衡量標準,大概也是網際網路為人們帶來便利生活之外,也默默的帶來了「評價」、「分級」的效應之一。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