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問題不在於區塊鏈

Photo by Cliffor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這個星期在台灣,有一場盛大的「亞洲區塊鏈高峰會」,因為在準備 TWIGFAPrIGF 2019 的會議資料,就沒有報名。看了INSIDE 整理的逐字稿,不禁坐在電腦前抽動著嘴角。對於需要經過銀行或是第三方、第 N 方擔保的支付工具,都應屬於建立信任的數位支付工具,如果一個以加密貨幣為交換工具卻還要經過銀行,那都不是「區塊鏈應用」,或可說,它還在重建信任的過渡期。

自接觸區塊鏈應用以來,不斷的聽到網際網路的大老們、前輩們、經濟學者們都在極力反對區塊鏈技術,很多人權團體、媒體、各國央行、金融體系都對於區塊鏈的特性大加撻伐:
  1. 過度集中、非去中心化。整個網際網路是個過度中心化的系統,大概很少有人去想網際網路的架構和特性。
  2. ICO 是詐騙。老實說,這就是一個人要不要被騙一樣,你不能說投資失敗就是被騙,ICO 是一種賺錢手段,但是「投資」還是「投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3.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應用。加密貨幣是數位(電子)支付的一種,大家常常把加密貨幣作為數位支付的代名詞。台灣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較偏向視之為虛擬貨幣、商品,而不是正式的法幣 (Fiat Money)。
  4. 無法移除不該保有的資料。有些人權團體表示會有人把婦女、孩童受虐的照片或裸露的影片上傳到區塊鏈上,且無法移除。把這個問題歸咎於區鏈技術實在很莫名其妙,畢竟暴力傷害人類、動物的行為就是非法行為,當影片或照片上網後,會迅速的傳播與擴散,有些是存在私人的硬碟裡。但該注意的重點在於:(1) 這些虐待、強迫裸露、拍攝這些影片與照片的犯罪行為根本就不該發生(犯罪預防)、(2) 這些存在私人硬碟裡的照片與影音檔根本就不該被擴散 (民眾教育)、(3) 基於前面兩點,政府應該加強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該強迫平台業者對使用者的內容進行審查,內容審查是侵犯言論自由權的。
  5. 智財所有權的問題。例如用作品完成時的時間戳記 (Timestamp) 可以證明是自己的作品,但今天如果有人把這篇文章用他自己的帳號,把文字內容上傳到 IPFS (星際檔案系統,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頂多就是在之後加註原始作者是誰,上傳者不是原作者這種尷尬的情況。所以日後若是使用自動化的分潤系統,要怎麼去證明作者是誰?如何分給哪些人?
  6. 交易速度慢,無法因應全球金融、資料交換的大量工作。反觀,網際網路被大量應用的年代初期,我們也是 2MB、5MB 的在計算自己的資料大小。我還記得在 1999 到 2000 年之間時,如果超過 1MB 的檔案要用電子郵件可能要寄個一個上午,大家會建議你用磁碟片,如果檔案超過 3MB 就可能考慮燒光碟或其他儲存設備。
  7. 缺乏隱私。這點在以下內容會談到。
實在太多了,不一一列舉。

看了逐字稿後,我想最大的問題不是支付的工具,而是我們所熟悉的傳統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到底要不要改變?

現實世界裡嚴謹的跨國匯款管制

在 2017 年三月與 Don Tapscott 談到了,關於國際電匯的手續繁複,不但耗費許多時間,除了匯款的金額之外,匯款人還要被扣一筆手續費(郵電費和匯費),例如台灣要透過銀行匯款 100  美元到菲律賓,除了 100 美元外,匯款人還要付手續費大概台幣 700 元左右,有些國家當地銀行還會再扣收款人一筆手續費,所以收款人可能不會拿到全部的 100 美元。

除此之外,若是匯款的國家是銀行黑名單裡的國家,就可能無法進行電匯,甚至對匯款人要求提出身份證明、相關文件。

匯款的金額可能不會即時匯到對方帳戶裡,可能還要等個 24 到 72 小時,這與以前相較已經很快了,且這些都是必要的金融管制,我不會反對這樣的管制,因為總是有人喜歡拿著方便來做損人利己的事,這大概就是無法避免的人性。

儘管現在匯款速度很快、數位支付工具很快,還是比不上理想應用:使用者透過某種支付工具發給收款人 100 元美金,對方即時在帳戶裡收到 100 元美金,可以提領這 100 美金進行消費,中間不用透過任何銀行,收款人和付款人不用再被扣除手續費。今天我們在使用手機上的支付應用程式付款時,銀行、程式的業者都會扣除 2% 或 3% 的手續費,我們可以視為讓銀行、程式業者營運的費用,只是依然還是存在著「中間人制度」。

在肯亞行之有年的 M-Pesa 雖然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但它做到收款人可以向周邊與 M-Pesa 計畫合作的商家提領金額進行消費,還成功拓展到其他的非洲國家。如果未來會加上區塊鏈技術,想必也是為了保存交易記錄這方面的考量。

區塊鏈支付工具侵犯隱私嗎?隱私保護與所需要面臨的風險

這幾天香港民眾的反送中抗議事件,抗議者使用現金購買港鐵的八達通的實體車票,而非使用八達通卡片或是與手機綁定的支付工具,避免政府透過數位交易記錄追蹤到他們的行蹤。很多人在質疑數位支付工具的隱私時,其實我們所習慣的線上交易工具、實體信用卡或簽帳卡消費,都在留下你的消費記錄,在悄然成型的數位社會評等制度這篇文章裡,已經提過:各種電子支付、行動載具,把消費記錄存在服務平台業者、商家、金融業者的資料庫裡,並任這些業者們分析、觀測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使用偏好。發卡銀行也能針對我們個人的信用卡交易記錄,提供客製化的行銷廣告資訊,例如實體帳單中夾帶的那些小廣告。

而區塊鏈支付工具則是某一個帳號把資產移轉到另一個帳號,如果不對外大聲宣稱這一大串英文字母與數字的組合就是某個人的話,幾乎很難追蹤得到是誰付款給誰。我們可能透過一些平台服務,如 Etherscan 去看一些交易狀況,但沒有私鑰好像也看不出交易的內容是什麼?但如果發生如 2017 年的 Equifax 資料外洩事件,所有的交易資料、信用卡交易、與銀行金融往來記錄是全數被竊取、可解讀的,而 Equifax 在美國相當於台灣的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保有的資料是更完備的,有心人士若要利用的話,可以藉由裡面的資料來偽造身份,所以當時造成非常多人的焦慮。

所以關於侵犯隱私或過度集中化的評語,可能還不如信用卡制度、整個網際網路來得侵犯個人隱私和過度集中化。

關於 Libra

在謠言 Facebook 要發行加密貨幣很長一段時間(很長的宣傳期)後,Libra 出現了。台灣已經有很多分析的文章,而我也沒有時間去細讀白皮書和其技術文件。今天和同事討論時則注意到裡面的內容:
The association is the only party able to create (mint) and destroy (burn) Libra.
與 Bitcoin 或 Ethereum 不同的地方在於,Libra 貨幣的發行是由協會來決定的,不是透過 PoW (Proof of Work)、PoS (Proof of Stake)、Zero-knowledge proof 或是其他的認證方式或是讓所有節點達到共識認可後才有,這點似乎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想相互違背,因為這等於是透過 Libra 協會(第三方)來發給貨幣,而不是由藉由產生集體共識來產生回饋。在其白皮書裡所提到的應用情境比較類似前面提到的 M-Pesa,也說明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 (加速國際匯款、匯兌、減少手續的繁雜與手續費的支出) 不見得一定要區塊鏈技術才能達到消費者所要的理想狀況。

不同的思考方向

如果前面談到的問題,都不需要藉由區塊鏈技術就可以達到,那為什麼還需要區塊鏈技術呢?例如在金融體系的法規、管制和運作上,能否進行調整,讓運作效率更快更好?M-Pesa 在運作後,因為大量的使用者,造成政府不得不承認 M-Pesa 的地位;中國政府觀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行動支付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後,決定介入監管,所以也證明是可以討論的。
網際網路之父 Vint. Cerf  的tweet

也許消費者對於傳統銀行金融體系運作與法規管制的不滿,所以很容易把重點放在挑戰金融體系與相關法規管制的應用上。但實際上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的範圍相當多,也有不少人在努力中,由於目前區塊鏈應用還屬於開發初期,要談 Killer Application 還言之過早,有些在討論所謂 Killer Application 的文章,都會回想起 WiMax 或是 3G、4G、Open Data 的那些悲慘記憶。

有許多文章可以閱讀,平衡一下媒體總是把區塊鏈技術與貨幣金融綁在一起的偏食行為:
對於非技術人員,想要了解 Blockchain,其實很推薦 Don Tapscott、Alex Tapscott 和 INSEAD 在 Coursera 所開設的課程:Blockchain Revolution for the Enterprise,會改變對區塊鏈的極端看法。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因為日常事務,我遇到網路詐騙了

在各位閱讀我的個人被詐騙經驗前,請看一下內政部警政署的 打詐儀表板 網站,了解一下台灣每天有多少人被網路詐騙,各種網路詐騙的手法,好好保護自己,希望不會有人再被詐騙。 為什麼沒有洗滌貼身衣物的小家電? 台灣的女性多少都有被教導貼身衣物要與一般日常衣物分開洗滌的觀念,且不要與襪子一起洗,加上女性貼身衣物的材質也不適合洗衣機洗,所以多數女性在洗澡時會順手洗滌自己的貼身衣物。因為浴室空間有限,所以我也是拿個小板凳、洗臉盆、洗衣板,在小小的空間內把貼身衣物洗乾淨。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覺得這是一種負擔,甚至遇到出差過夜時,晚上會累到沒力氣洗貼身衣物,帶回來洗,就更疲倦。 有時候在居住的地方,是公用的洗澡間,更不好意思拿著裝著貼身衣物的洗臉盆在洗手台洗衣服,如果在公共淋浴間裡洗衣服,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占用其他人使用浴室的時間。 所以長期都在注意有無這種小家電,我相信它有需求存在,例如寶寶的口水巾、衣服,就不適合與大人的衣服襪子一起洗,但寶寶的衣服都小小的,就像女性的貼身衣物的布料也沒有太多,全丟進洗衣機裡,又十分浪費水。 不幸的是,大多數這種專門洗滌貼身衣物的機器都來自中國,而且台灣似乎都覺得反正手洗就好了。那有人算過手洗一套貼身衣物要花多少時間嗎?一個家長還要再手洗嬰兒衣物的時間要花多少?這個需求存在,卻沒有人想要做這一塊。或者,消費者得冒險去買中國的產品。 一個冠上台灣品牌合作的迷你洗衣機吸引我的眼光 我覺得不用 Facebook 是人生最棒的決定,但我仍使用 Twitt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用Instagram連結植物社群,Twitter 與 WhatsApp是連結網路治理社群與國外的朋友。其他通訊軟體如 Signal、Telegram,我都有使用。 今年 5 月是我個人意外忙碌的月份,需要台北台南兩地跑,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台方便的清潔小家電來節省我更多的時間,於是我睡前滑手機時,在 Instagram 上看到所謂「玉如阿姨與東元家電TECO」合作的迷你洗衣機,我還轉發給朋友,想到這個東西的人很厲害,因為它就把果汁機裡的刀片拿掉就好了。 因為是睡前,所以沒有想太多再去查證,更何況它的價格還算合理,且是貨到付款,不用先匯款,所以我就下單,填寫收件資料後就去睡了,雖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不需要填寫電子信箱位置,它只要收件人姓名、電話、超商店名即可。 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