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3次的諮商費用。有興者可以閱讀相關頁面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專案頁面心理健康學習平台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我先找到已公開的統計資料來了解現狀。自台灣行政院平等會的重要性別指標資料庫裡,我找到「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的統計資料,為了製圖清楚,我只選近 5 年的41歲至65歲的資料來繪圖,因為資料區間的限制,只有41至50歲、51至 65 歲、65歲以上三種:

2019年至2023年台灣41歲至65歲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
2019年至2023年台灣41歲至65歲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

可以從上面的長條圖看出紫色為65歲以上的用藥人數統計,從2019年的426,936人增加到2023年的552,686人,增加125,750人;51至65歲的用藥人數自421,768人增加至483,386人,增加61,618人;41歲至50歲的用藥人數自222,640人增加至270,246人,增加47,606人。特別要提到2019年到2022年是新冠疫情期間。從這張統計圖表,可以解讀出不論哪個年齡在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口增加了,65歲以上的人可能面臨離開職場或是生理變化、慢性病的困擾,而自 41歲至65歲這個區間的人口也在增加。於是我同樣使用2018年至2023年的統計資料了解不同性別的用藥狀況:

2019年至2023年台灣使用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依性別統計)
2019年至2023年台灣使用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依性別統計)

我用綠色統計女性人數,藍色統計男性人數。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得出來,這5年裡,無論男性或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都呈現增加的趨勢,女性的用藥人數比男性還多,但不代表男性不需要,可能是男性更不願意尋求藥物治療,而是受到文化影響,一個人承擔壓力,且自第一部份的自殺人數統計可以知道,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比女性多出近 2 倍。

很遺憾的是,國內政府部門對於開放資料這件事真的愈來愈隨便,藏的愈來愈深,不然我們還可以再交叉比對一下或是把年齡統計區間更細一點,以5年來統計,了解41到45歲、46歲到50歲等的不用用藥狀況。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台灣各地用藥人口的狀況,可以再至「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查詢。

如果除用藥外還有其他方式,會不會更好?

台灣人是矛盾的,常會聽到長輩說「不要亂吃藥,吃藥傷身」,但台灣人在成藥、保健食品都是不小的市場。使用藥品可以救急,以情緒的疾病來說,可以使用藥品來增加血清素放鬆情緒,減輕壓力助眠,但用藥者與家人也會擔心藥物成癮的情況,有些人在自行斷藥後,還會出現戒斷症狀。

精神科或是身心科的醫生在聽了患者的敘述後,會直接開給藥物治療,以藥物調整患者的症狀,這通常都有正面的協助,而且是非常即時也有效的;但也有些情緒問題在藥物治療後,還是需要去處理,必須藉由心理諮商的方式來減緩的。我一直很尊重心理諮商師,他們是願意傾聽個案的敘事,同時陪著個案找出問題在哪,並進一步找出解答。

如果用藥人口逐年減少,是否也能代表人口心理健康的指標?也能減輕健保給付藥物的負擔。有很多時候藥物是被浪費掉,而不是真的被使用,這點真的是查不出來,但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一個人是健康的,其實不需要以「藥品」治療,同時也能減少台灣健保的支出,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在台灣的心理師法裡有明確規定,需要通過高考才能取得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執照,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提供的資源下,都可以找到合法的心理師協助。因為涉及人的情緒與心理,所以這是一門十分專業的工作,不是隨便讀幾本書、筆記或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就可以勝任的。諮商需要面對面觀察個案的反應,有時是眼神、臉部表情、小動作、聲音及語氣,都是觀察的範圍,我不認為可以用機器替代。

同樣的,我自考選部網站找到近5年台灣通過心理師高考的人數統計,統計2019年至2023年台灣心理師錄取或及格人數,製作如下圖:

2019年至2023年台灣心理師錄取或及格人數統計
2019年至2023年台灣心理師錄取或及格人數統計

自趨勢看起來,不論是臨床心理師或是心理諮商師在通過高考的人數都是增加的,我以橘色代表諮商心理師,通過考試的人在近5年最多的那年是2020年也只有391人,受限於這是專門的學問,需要有相關的背景學歷及訓練,所以每年的報告人數也都在千人以下,錄取或及格率都有60%以上,但從前面的用藥人數與通過心理師高考的人數比較下,幾乎不成比例,所以我認同用藥與心理諮商可以同時並進,可以抒緩在心理諮商人員不足的壓力,但我還是希望可以再更多些人進入心理諮商領域,可以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心理諮商的協助,並減輕浪費藥品的財務支出。

除政府資源之外,如果企業也能加入更好

在台灣,設置心理諮商所也有「心理諮商所設置標準」,但同時要考量交通便利及隱私需求。如果65歲以上有健保資源可以運用,15歲至45歲有提供3次的心理諮商補助,而46歲至64歲這中間的用藥人口,也是近5年自殺死亡人數統計最高的一群,應該能有相關的資源可以使用,這些人多數也都還在工作中,如果不是健保可以負擔的範圍,可能只能持續用藥,這些藥品也伴隨著如嗜睡這類副作用,影響心理健康或是工作狀況,所以是否也能鼓勵企業聘僱諮商心理師?或是與坊間的心理諮商所服務?也許台灣的企業已經在做這件事,只是我不知道。

坊間心理諮商的費用約為新台幣2,000元至3,000元,有些諮商所還會收取場地費或掛號費,心理諮商至少需要 6 至 8 次,有些人可能需要 12 次,對於還在就學的學生、剛入職場的新鮮人,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所以有資源可以使用的確是非常好的政策,擴大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也是非常好的方案,畢竟還有一群三明治世代,有龐大的經濟支出,所以也應該給予協助。

雖然我找不到為什麼沒有補助46歲至64歲的人使用心理諮商,但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大致看到了台灣使用抗憂鬱藥的情況,同時也希望能減少用藥人口,有些輕微的情緒症狀只需要與諮商師會談就可以,而不見得需要長期持續用藥,這會是一個正面的指標,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不然,讓大家都養貓吧!

Image by Daga_Roszkowska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