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六個電子商務的問題(2)

  1. 就您的了解,請簡單的說明什麼是「電子商務」(e-Commerce)?什麼是「網路廣告業務」(online advertising)?以您的觀察,電子商務與網路廣告業務未來各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1. 電子商務(e-commerce):以目前情況而言,簡單的說,電子商務是將金流、資訊流、物流匯整,透過網路做傳輸或藉由平台將資訊顯示出來。不限於 B2B、B2C或是C2C的交易,舉凡透過網路而進行的商業活動都可以稱之。更進而可以擴展到各公司之間的資料與運作平台的整合、資訊的交換與時程進度的 控制。
    2. 網路廣告業務:在收到客戶的需求後,利用各 種網路資源做整合行銷的利用,透過各種網路行銷活動吸引消費者觀看、購買產品。除了最簡單 的製作Banner外,還包括了事件式行銷、參與式行銷、置入性行銷…等,各種行銷活動透過網路工具(如IM、網站的Banner、搜尋字串、遊戲活動… 等)呈現在瀏覽者的眼前,引起他們的注意、需求及購買慾望後再進而做購買的動作。即使未達到行銷活動的最終目的(購買),但仍可透過網路廣告來達到知名度 的拓展更進而與瀏覽者建立關係。
    3. 在未來的走向:
      電子子商務在未來會慢慢的整合,整體的金流、物流與資訊流都能透過網路來做整合,能讓消費者只要透過網路就能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資訊。
      網路廣告業務:未來的網路廣告業務發展會趨於整合性的行銷,也就是套裝式的。例如做一個完整的配套,供欲使用者依需求及預算來做不同的選擇來做完整的配套措施,甚至為客戶達到客製化的目標。
  2. 請問您所瞭解的「線上購物」(online shopping)是什麼?與「網路拍賣」(auction)有什麼相同或是不同的地方呢?
    1. 線上購物(Online Shopping):賣買雙方利用網路購物平台來陳列商品,提供商品資訊、價格,讓買方透過網頁上的描述來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資訊)。除了一般的 B2C、C2C之外,B2B也是可以透過線上購物方式來進行的,例如將商品及敘述陳列在網頁上,雙方可以透過網路來進行詢價與報價的活動。線上購物的平台 可以是入口網站所提供的開店平台或是自己架設的網路購物平台,也可以是透過網路商店開店軟體透過虛擬主機來做陳列商品的動作。
    2. 網路拍賣(auction):賣方將商品陳列在既有的拍賣平台進行競標的活動,價格不見得是公開的。當買賣雙方對競標後的價格都同意後,買方進行付款的動作,而賣方則進行出貨的動作。
    3. 兩者的相同處在於:對賣方而言是透過網路進行商品的陳列、資訊提供,對買方而言是透過網路進行購買及詢價的動作。都是透過網路進行金流與資訊流交換的動作。兩者都需要進行行銷活動以吸引顧客購買商品或到網路商店瀏覽,甚至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讓他們時時到店瀏覽。
    4. 不同處在於:線上購物的價格及商品訊息是固定且訊息是完全公開、透明化的,賣方會提供一些數量上的折扣、透過網路進行交易。線上購物對賣方自主性較高,可以自己選擇架設購物網站或是利用既有開店平台軟體來做開店的動作,但若是選擇自己架設購物網站可能會面臨對於虛擬主機商的評 選或是既有平台的客流量。網路拍賣則是賣家利用既有的拍賣平台,較無法進行客製化的動作,在設計了底標後開放讓買家做競標的動作。
  3. 可否請您簡單地說明什麼是「網路商店」(online merchant)以及「網路市集」(online marketplace)?他們分別在電子商務的環節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此外,您認為經營一個理想的網路商店與網路市集各應該具備的哪些功能或特質?
    1. 網路商店(online merchant):網路商店不會受限於實體商店會有空間大小的考量,賣家在成立網路商店後將自己的商品陳列在網路上,讓消費者可以透過網路取得商品訊息,購買產品。
    2. 網路市集(Online marketplace):許多家網路商店彙集在一處,可能是一個大型購物平台。消費者可以透過市集取得足夠的商品資訊,而賣家也可以藉此了解到整個市場的環境及競爭者的策略。
    3. 在電子商務的環節中,網路商店與網路市集的關係可以是互相獨立也可以是如右圖顯示的。許多網路商店匯集在一網路交易平台,該交易平台即為網路市集。網路市 集除了對賣方來說是提供一個平台外,對買方而言可提供一個安全的交易環境讓他們消費,且市集中的商店應先經過市集的負責人做審核的過程,以保障消費者的及 市集負責人的權益。而網路市集還提供了商店的擁有者有一個曝光的管道,由於市集會招攬人氣也可以集結社群,可以藉由這個特點將網路商店宣傳出去。所以當網 路商店參與網路市集時,網路市集辦演的角色除了匯集外,也擔任了仲介的角色,消費者透過網路市集來了解商品的資訊,而賣方則透過網路可以經營社群,透過口 耳相傳的方式將品牌行銷出去,甚至也可以透過網路市集的宣傳將消費者吸引至自己的網路商店。
    4. 獨 立不參與網路市集的網路商店,雖然說自製化的程度較高,較容易透過網站的獨立風格在消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建置前需要完整的規劃,並仔細挑選主 機商、開店平台、安全性(資訊安全問題)且在開店之初的行銷活動進行會有所困難,需要先經歷一段陣痛期,或是資金足夠進行的行銷活動回收不如預期所想,而 造成相當大的支出。在經營社群上可能也會因受限主機商或平台的限制而有所困難。
  4. 請問您是否有網路線上購物的經驗?如果有,請儘可能地告訴我們讓您印象深刻的消費經驗,特別是消費過程的部分。
    1. 有。
    2. 在整個消費經驗裡,我最喜歡的在整個過程中,對於商品提出詢問後能立即得到回答,且在下訂單後隔天就能收到物品,而對方也提供了許多種方式來做付款及寄送 方式供使用者選擇。整個物流過程快速,前置時間相當的短,且物品包裝專業、完整,商品不會有破損的現象出現,加上透過專業物流機構來做運送,讓消費者在收 到商品時能得到相當大的蠻足感。另外一個讓我不愉快的消費經驗是使用介面不流暢及付款後等候太久,且收到物品時發現在物品的外面包裝上有著我的一些個人的 隱私性資料和所訂購的物品項目名稱,讓我覺得非常的厭惡。
  5. 請告訴我們您最喜歡哪一個線上購物服務?並且說明您喜歡的原因。
    1. 我最喜歡的線上購物服務為一個販售醫學美容保養品的網路商店。
    2. 雖然我需要再自行做商品的比價,但該網路商店的產品種類多,經過自己的調查後發現該網路商店所提供的價格較為優惠,站上的客服人員能即時的回答消費者在使 用產品上的疑問,甚至會貼心的替詢問者做個人的產品配套及建議,但不會做推銷的動作。在付款的方式上,提供ATM轉帳、信用卡付款、貨到付款三種方式。在 物流配送上,也提供了台灣宅配通和新竹貨運兩種配送方式,讓消費者有多種方式可以選擇,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製化。
  6. 您認為○○○○可以在電子商務經營扮演何種角色? 又應具備哪些專長?
    1. ○○○○在電子商務經營的整個過程裡辦演著企劃與管理的角色,還需要主導公司電子商務經營的方向,了解整個電子商務環境的走向及趨勢。了解自己電 子商務網站在整體環境裡的地位及競爭者的地位,整合資訊與行銷,針對電子商務網站做S.W.O.T.的分析並針對缺點改善,加強電子商務業務的競爭力,。 對於專案,能做完善的時程規劃,讓每個專案能按照時程進行並且能為公司帶來獲利。另外不論對外或對內都能做為一個溝通的橋樑,在為公司經營電子商務時,能 將消費者的需求、行銷人員所需要的資訊、行銷報表轉化為能讓各相關團隊能理解的語言。
    2. 應具備的專長:除了基本的行銷、管理概念外,同時也應 該要具有一些相關的基礎IT觀念,如HTML、文字的表達、影像的處理技術等,另外,也要能夠創新,對於任何事物都要有高度的好奇心,願意且有耐性的了解 這些事物。另外,也要能夠依據銷售資料整理出有內容的銷售報表,以利公司的行銷人員在行銷業務上的推廣及日後在做專案的開發時的依據。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