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關於 2019 年的網路治理議題

從象山拍攝台北101
註:原文寫於今年三月,刊登在 Medium ,不過再兩個星期就是 TWIGF 了,所以把這篇文章搬回來,也邀請各位讀者們一同參與今年的 TWIGF。如果在現場遇到的話,歡迎一起交流,以下是會議資訊:
  • TWIGF 2019 年度論壇
  • 時間:2019 年7月5~6日(週五和週六)
  • 地點:中華電信總公司大樓 (臺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一段21-3號)
  • 主題:建立開放、包容、信任、創新的數位社會
  • TWIGF 網站及議程


在 2018 年時,全球的網路治理活動圍繞著:網路安全、個資保護議題、歐盟的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Facebook (或其他企業)販售或不當使用使用者的資料,進行操弄使用者行為…等議題,並在這些議題下衍生出更多隱憂,例如區域合作、各國打造更嚴格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等。2018 年的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以下簡稱 IGF)的主題是 “ The Internet of Trust” ,在於建立信任,而 2019 年的主題則以三個方向為主(英文頁面):
  • 資料治理 Data Governance 
  • 數位包容 Digital Inclusion 
  • 安全與具有彈性的網路是數位經濟成長的先決條件和對整體數位環境有益。 Security, Safety,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Security and Safety are prerequisite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a healthy digital environment beneficial to all. 
於是 IGF 秘書處透過郵件群組邀請全世界有參與 IGF 各國、各區域的網路治理論壇工作小組的成員,協助在4月1日前提供相關的資訊,以利 2019 在柏林舉辦的 IGF 更明確的訂定上述三大主題方向下的實質討論議題。

雖然台灣沒有機會參與聯合國活動,但也正逢台灣網路治理論壇在徵求今年的提案,所以我也列出了 46 個項目,透過 Facebook 社團的投票系統對台灣網路治理論壇社群的成員進行意見調查,但也顧及有些人不喜歡 Facebook 投票系統採實名制,所以也建立了 Google 表單。

調查結果

2019台灣網路治理論壇議題調查統計結果前五名
2019台灣網路治理論壇議題調查統計結果前五名

IGF 期待大家提供 3 個議題,我則決定在這份意見調查裡過濾出 5 個議題,前 3 個議題則送至聯合國 IGF。

在 Google 表單裡,我收到了 7 份回應,Facebook 就比較難統計了,但由於我是要取得最後的議題票選結果,所以在這部份我就沒有太在意,在3月30日10點20分開始整理這些票選資料,得到的前 5 個票數較調的議題為:
  1. 網路安全 (技術、資訊、教育普及、政策框架):Facebook 票數 55 票,Google 票數 4 票,共 59 票;
  2. 人權、隱私權、話語權、言論自由知識的教育:Facebook 票數 40 票,Google 票數 2 票,共 42 票;
  3. 不實消息、網路流言的查證 (假新聞查證):Facebook 票數 37 票,Google 票數 2 票,共 39 票;
  4. 新興科技的政策制訂與管理(5G、IoT、AI、Blockchain、Cryptocurrency、Cloud computing 、……):Facebook 票數 34 票,Google 票數 3 票,共 37 票;
  5. 網路破碎化 (Internet Fragmentation):Facebook 票數 17 票,Google 票數 6 票,共 23 票。
其他的資訊可以參考這份整理後的資料:連結

投票者的意見回饋

當然也因為 Facebook 的投票設計是票數愈高,會影響選項的排序,加上有 40 多個項目,所以會讓人覺得眼花瞭亂,同時對某些行動載具可能較不友善,造成高票數者排序愈前面的影響。

因為 Facebook 社群的投票機制也能讓參與者自己建立選項,所以會看到有些使用者自己建立選項如:資安事件通報分享(3票)、政府或企業介入網路治理(3票);在 Google 表單中,也有填寫者問了:NCC 何去何從 (1票)。

個人的想法

  • 調查的時間自 2 月 13 日開始,到 3 月 30 日,將近 1.5 個月,時間其實很長,中間也會因為其他在論壇裡要舉辦的活動,而被 Facebook 排序到較不易看到的活動,所以愈到結束時間,填寫的人也會愈少,Google 表單就更不容易找到相關的資訊了,所以線上調查的連結如果要快速擴散,可能還是適合調查時間較短,可能 1 至 3 天的調查行動會較為適合。
  • 46 個選項是真的很多,如果明年繼續的話,可能只擬 10 到 15個。
  • 「資安事件通報」可以再區分為:「通報機制建立」或是「資安事件處理過程的分享」。其實很多資安事件的通報機制、管理都要看單位對其網路安全的治理手段和領導人員的心態,所以愈保守的企業,也較不願意主動分享。
  • 由於在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裡,政府與企業是必要的角色,如果他們不介入,網路治理就會淪向過度理想化的學術論壇,而不是實際意見交流的場域或是平台。我其實歡迎政府與企業介入、相互制衡或協助,這才是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用意,藉由這個交流平台了解不同角色的目的與手段,並提供適當的協助。
  • 「消費者保護」這個選項在兩邊表單都是 0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畢竟每個人都是消費者,而許多資安事件、資安管理的課程都會談到,末端的消費者或使用者其實是網路安全裡最難討論的角色。

其他資訊:

  1. 整理後的資料:連結
  2. 當初的 Facebook 社群問卷,目前沒有提供關閉投票的功能,所以有心者還可以繼續投票,但3 月 30 日晚上 10 點 20 分以後的資料,則不計入這次的計算;Google 表單已經關閉。
  3. 聯合國 IGF 2019 已接受的提案:列表頁
  4. 縮寫字參考頁面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