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別錯過了這次數位轉型的機會


今年許多國際事務並沒有因為 COVID-19 疫情而停擺,而是認真的去考慮「數位轉型」這件事,不再像以往只把數位轉型的重點放在傳統產業的資訊化或數位化,而是去思考如何透過網路來讓每一件事情維持正常的運作。例如許多國際會議,以往只有直播視訊,現在真正的改為線上舉辦,從 ICANN、APNIC、APrIGF、EuroDIG、聯合國 IGF、IETF等網路治理相關的會議全都改為線上舉辦外,聯合國的 eCommerce Week 也改為線上,各有優缺點,這日後再談。

昨天晚上參與了經濟發展合作組織 (OECD) 的線上研討會。台灣在這次的防疫上,在國際間擁有很好的聲譽,人民願意配合政府的規定載口罩,也落實隔離和配合政策,這都是其他國家文化裡少見的。

但接下來,以下的內容有點沉重,當然不是要談「數位發展部」,而是要談談從今年 4 月起,這些國際會議的內容已經不再談防疫,而是談「下一步要用科技做什麼?」來看台灣現在還卡在等著新部會幫他們規劃數位轉型,可能會是台灣政府最大的危機。

在今年 4 月的聯合國電子商務週,其中一天的議程裡,談到了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線上診療。這裡面有談到了大家會對人工智慧的正確度、可信度其實是相當低的,但它可以先進行像是詢問櫃枱 (服務枱) 的功能,先做簡單的分類。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提供了 WhatsAPP 的 Chatbot,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這個聊天機器人可以先了解相關資訊。

接下來幾乎很多的線上研討會都在探討要如何進行遠距醫療、如何運用資料,再加上第一線醫療人員已經是筋疲力竭,如何運用新科技來幫助他們?包括在 11 月進行的聯合國 IGF,都在討論這些事情。在有效的疫苗未開始施打時,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以往的生活模式,而且必須快速適應。


在昨晚 OECD 的這場線上研討會裡,我自己比較注意到的討論內容:

  • 數位轉型:年齡與是否能成功轉型無關,年齡並不是數位轉型的障礙,不應該把數位轉型的障礙歸咎在長者的責任上。年長者也是很願意學習如何使用電子支付等金融科技項目,
  • 遠距醫療的可能性:這不止包括線上診療,還包括了線上開給處方籤、使用人工智慧程式的準確性⋯⋯等。
  • 政府可以提供的協助:這場研討會的參與者都提到了常提到的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模式。由於演算法需要大量的資料作為基礎,同時為了避免演算法對人種、膚色、性別⋯⋯等產生偏誤,它需要大量且具多樣性的資料為基礎,但我們也知道不只歐盟的 GDPR 還有許多國家也有不少緊縮傳輸使用者資料、病歷資料、健康資料等規定。這只能藉由政府之間的談判來協調。
  • 提升數位素養 (Digital Literalcy):以色列的衛生部長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她說提升數位素養並不難,有時你只要在對方面前做一次給對方看,他們就懂了。
  • 建立信任:這真的非常難以用言語來說如何建立信任,但醫者們都相信,病人們願意貢獻自己的資料來幫助提升(通訊)醫療品質或幫助其他病人。
  • 獨居者(隔離者)心理、精神健康照護的需求、戒除用藥成癮的需求
這些議題在聯合國 IGF 也討論過,而且更強調非洲國家艱難的處境,也可以觀察到,歐美和非洲國家們,早就不把自己限制在疫情的愁雲慘霧裡,而是更積極的去面對這個問題,開始適應新的、轉型後的生活方式。有些國家除了發展接觸史的追蹤、健康通行碼之外,也有些國家已經在試圖透過資訊科技來評估,早期預防,提供早期的協助。

OECD 的這場研討會中,也提到台灣人民配合政府「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所帶來的防疫佳績。

我回想起 2018 年在做關於「包容性創新」議題研究時,曾經向同事請教過關於遠距醫療法規的事。當時台灣已經有「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不過仍受限於「醫師法第 11 條」的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以下省略)」但到了今年因為防疫的關係,衛福部也提出了相對應的措施,讓居家隔離而有迫切需求的人可以進行通訊診療,而且也可以取得處方,委託家人協助取藥 (相關資訊)。

許久之前,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印度也早就有為偏鄉提供可以負擔的遠距通訊診療工具,提升偏鄉地區可以藉由這些工具來做日常保健,不用因為小病痛而勞師動眾跑到大城市裡,或是因為負擔不起到城市治療的費用而喪失了性命。

目前台灣的應變措施是這樣,也及時的協助了居家隔離不得外出,只能透過電話、網路各種通訊方式對外聯絡的病人。不過接下來,也請思考,是不是該認真看得「通訊診療」這件事。畢竟在疫情過後,全球的生活模式終將改變,而這些因應的資通訊科技(先不講數位化)也真正的落實到生活應用裡,而不是只有行政公務或是娛樂消費上時,台灣要怎麼因應全球變化?以線上心理諮商這件事來說,它都可能還在模糊的邊緣。目前我所知道台灣的 FarHugs 遠距抱抱 在創辦人努力許久之後,終於可以線上服務,這也就是在網路治理裡面談到的,由技術來引導政策發展是必要的。

在聯合國 IGF 舉辦的期間裡,因為一場 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的活動,我參考了一些芬蘭的資料:

  1. 芬蘭的經濟與就業部在 2017、2018 年就提出了相關的人工智慧發展政策:
  2. 芬蘭的外交部發布關於在網路空間裡對於國際法的立場:Finland published its positions o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cyberspace (2020)

附帶一提的是,在幾天前,紐西蘭的外交暨貿易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公布了: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State Activity in Cyberspace,也就是認同國際法在網路上的適用,不論是在實體或是網路空間裡,紐西蘭政府都承認其效力。

這些國家的政策都提醒了我,號稱已轉型為「數位政府」且有多年來各種政府數位化政策或策略的台灣政府,每個部會都要能面對因應疫情中後,擬定各行各業轉型的數位發展政策和能力及如何運用新科技去使既有的產業能有新契機,且鼓勵新型態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出現,不止是對於網路空間的安全、穩定性,而是要如何運用資通訊科技來面對疫情後的轉變及全球已轉變的模式,而不是等待一個只聞樓梯響、只見關係人四處插旗畫地盤的部會出現。


Title 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自國際AI治理政策發展概況,反思台灣AI政策發展階段

這陣子試著把重心挪到其他非網路世界,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維護自己的健康,且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舉辦期間,也只參與自己有興趣的線上會議。然而在整個上半年,我在工作中所觀察到全球AI治理政策及法規發展,都顯示台灣相關立法進度延宕。 台灣政府的立法習慣是先觀察其他國家怎麼做、已經實行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成果優劣,再從這些經驗中快速學習。 我看到幾個國家都在往前一直跑,台灣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台灣國發會終於推出「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不是關係人所以看不到內容),新聞稿中也放很多的關鍵字,如量子電腦、資料治理、智慧XX等談了很多年的東西,再放到一個新瓶子裡,同事形容的很好:「目前因為不知道詳細內容,希望不會是新瓶裝舊酒」。 我讀了行政院在7月3日的新聞稿,腦袋裡浮出的是幾年前智慧國家簡報中的那幾個從平面上長出來的汽球。 快速掃瞄歐盟、英國、美國及日本的相關法案,及民間合作 我在這兩個月觀察到英國、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論是在資料治理或是AI治理上的進度非常快。由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法規內容,所以我簡列事件如下,有興趣者可以再去找相關資料,已通過的法案都已經公告在網站上,可以自己再去看: 歐盟在 7 月 10 日通過「人工智慧行為守則」(Code of Practice),將於 8 月 2 日實施,內容包括透明度、著作權及安全/保障(Safe and Security)的規範,以補足 《人工智慧法》,之後也會有相關的指南,形成完整的治理配套措施。自願簽署的企業就表示也自主遵守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也會有遵法上的確定性,降低不確定性的成本。不願簽署的企業也有其他遵法的方式,只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比較高。 英國通過資料法案,這就不再多贅述。 日本在今年3月更新《企業人工智慧指南》,增加新風險和問責需求,在 6月時通過《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與利用的法案》,目的是打造AI友善的國家。 美國目前仍缺乏聯邦等級的資料保護法案,但各州都有非常嚴格的資料保護法案。除了資料治理法案外,各州也有提出管制人工智慧的法案,而德州州長在6月就簽署該州的《德州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法案》(Texas 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 Act,TRIGA),管制對象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者與部署者及政府實體。 當台灣民間開始覺察《數位中介服務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