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digital government」標籤的文章

別錯過了這次數位轉型的機會

今年許多國際事務並沒有因為 COVID-19 疫情而停擺,而是認真的去考慮「數位轉型」這件事,不再像以往只把數位轉型的重點放在傳統產業的資訊化或數位化,而是去思考如何透過網路來讓每一件事情維持正常的運作。例如許多國際會議,以往只有直播視訊,現在真正的改為線上舉辦,從 ICANN、APNIC、APrIGF、EuroDIG、聯合國 IGF、IETF等網路治理相關的會議全都改為線上舉辦外,聯合國的 eCommerce Week 也改為線上,各有優缺點,這日後再談。 昨天晚上參與了經濟發展合作組織 (OECD) 的線上研討會。台灣在這次的防疫上,在國際間擁有很好的聲譽,人民願意配合政府的規定載口罩,也落實隔離和配合政策,這都是其他國家文化裡少見的。 但接下來,以下的內容有點沉重,當然不是要談「數位發展部」,而是要談談從今年 4 月起,這些國際會議的內容已經不再談防疫,而是談「下一步要用科技做什麼?」來看台灣現在還卡在等著新部會幫他們規劃數位轉型,可能會是台灣政府最大的危機。

閱讀歐盟區塊鏈技術運用於身份識別的報告與台灣的數位身分識別證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中午時間,我在查詢相關資料,回覆信件後,回頭問自己:「為什麼自己在查詢資料時,總是先從歐盟的資料著手?很多人會反應為什麼要查歐盟或 OECD 的資料而不先使用國內的資料?其他國家的研究資料不能用嗎?」 這幾年的心得是,在歐盟和 OECD 的報告裡會提供研究方法,公開告訴每個人,他們的數據來源、取得方法、怎麼推估、根據什麼政策框架,有什麼研究限制,這些公開的研究條件,都經得起外界審視和質疑,所以在檢查其合理性後,可以使用這些報告。 以區塊鏈技術運用在身分識別用途來說好了,在 GDPR 公布後,裡面的條件都規範了資料使用和流通的限制,對於喜歡不經告知就擅自挪用、交易的企業來說,使用資料的成本與門檻都提高許多,許多科技業者也質疑,在需要資料發展創新科技,如 AI 和區塊鏈,或是自主駕駛車輛,也需要大量的地理交通資訊,在 GDPR 這麼嚴謹的限制條件下,要如何發展新科技?

對台灣即將更換的數位身分識別證的幾個疑問

在 2017 年時,台灣政府相關部會就不斷用各種藉口,要將現行的卡式身分證更換為結合更多功能的數位身分識別證,例如:多卡合一可以讓民眾的皮夾薄一點、許多國家都換成數位身份證,所以也要換。台灣的人權團體不斷的提出疑慮,提醒民眾若是實施數位身分識別可能會面臨的風險,試圖喚醒民眾的警覺心。 吵吵鬧鬧至今,只要是反對數位身分證的人,就不會收到內政部或是其他相關活動的訊息,就如同當初資安法一樣,反對的人就讓他們不知道訊息一樣,甚至是在社群媒體上對提問也是封閉、選擇性的回答。 今天看了三篇文章: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權會): 晶片身分證:為誰造橋鋪路?  (2019/08/22) 中央社: 數位身分證明年10月換發 未來結合手機免攜卡  (2019/08/22) 中央社: 徐國勇: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  (2019/05/16) 看起來數位身份證是勢在必行了,但報導中的內容則讓我覺得這些都無法構成說服民眾 (我) 更換數位身分證的理由。

從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來看所謂的數據化思考、公開、透明的流程

最近一直在想要用什麼案例來解釋這三個議題: 數據化思考 由下而上(Bottom-Up) 公開透明的流程 在 OECD 的 Digital Government toolkit 裡第一個原則就是「開放、透明和包容 (Openness, transparency and inclusiveness)」。雖然在網路治理論壇裡看到許多執行的案例,但對不了解「網路治理」是什麼的網路使用者來說,可能還是很難讓這些人對這樣的議題點燃興趣。最近看到「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有一百多隊報名,也公布了二十組入選名單,但很剛好的可以拿來作為這三個議題的案例。 數據化思考 同樣也是 Digital Government toolkit 中的第三個原則「在公部門裡創造資料優先的文化(Creation of a data-driven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 政府已逐漸將資料視為戰略性資產。 資通訊技術促使社會生產、儲存、處理和共享數據的能力呈指數性的增加。 使用資料可以支持在公部門的政策決定和服務設計與執行。 在公部門裡創造資料優先的文化。 同時 McKinsey 在2016年的「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through digitization 」中也提到了: 大數據可以利益於公部門中的國防、公共安全、健康和其他領域。 透明可以強化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和公民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