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10506 閱讀 - 全球前 50 名具創新能力的公司、國家AI策略與人權研究報告、歐盟制裁了哪些國家

顧問公司 Boston Consultancy Group (BCG) 公布全球前 50 名具創新能力公司

世界經濟論壇 (WEF) 不定時會抓一些其他研究單位的文章刊登在自己的網站,並加上一些註解,BCG 這次出版的報告也在刊登的文章來源裡。在 WEF 的文章裡,提到了此次報告中的前 50 大公司,在前 20 家企業裡,只有一家 Johnson & Johnson 是家用品,其他多是電腦資訊相關產業,前50家則有看到製藥與生技醫療,中國則有 Huawei、Tencent 、Xiaomi上榜,第 41 名 Inditex 印地紡即 Zara 母公司 ,全球第二大時裝產業。IKEA 在我的認知是家具製造業,但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類似的公司再出現並成為標竿。

同樣的,這份報告也指出 COVID-19  疫情並沒有延宕全球企業的發展,反而加速了企業轉變的腳步。

這份報告提出了公司的領導者與落後者差異在於:擁有清楚的野心、創新的專業領域、績效管理、專案管理、人材與文化,即在領導層級上,還是著重在管理方面。其中讓我較有共鳴的,則是報告裡提到大公司的研發部門與銷售部門缺乏合作、兩個部門的訊息是不同步、無法連結的,用了兩個圖表解釋這件事。

先來談正向的個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裡有一篇研究新加坡星展銀行的數位轉型個案( DB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Best Bank in the World ),其中便談到了自 2014 年起開始進行數位轉型,2015年透過平衡計分卡擬定與數位轉型目標相關的策略項目,在第二階段時則有六百多個項目,將端對端的客戶相關操作數位化。星展銀行在數位轉型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改變員工的心態,降低員工對轉變的風險與恐懼,所以在內部舉辦教育訓練,由專家(軟體工程師和新創企業的創業者)帶領員工組成 10 人小組進行三天兩夜的黑客松活動,對不同的創新題目提出改變的方法,不是只改善銀行的業務、工作流程,同時也加強員工的職能,

接下來則是負面的個案,由於參與了兩個談數位轉型的工作坊,其中一個個案則是研發部門或是數據研究部門認為銷售部門、行銷單位的數據分析技術落後,並認為藉由教育訓練提升銷售部門的數據分析能力,可以減輕數據研究部門的工作負擔,而使數據研究部門更能專注於技術開發。這些都可以觀察到研發部門與銷售部門之間無法合作、甚至抗拒合作的心態,這對公司的轉變或是創新能力都是火不利的,也就是 BCG 報告中所呈現的研究結果。

對比有些顧問公司會提出導入各種新技術,還不如回頭檢視在基本管理中的部門之間溝通與協調,這不止在企業營運,政府部門之間的問題也是一樣,與其一直談新技術的導入,還不如回頭檢視基本的協調與溝通,心態的轉變,也許才是各種轉型最重要的第一步。

下載報告 (PDF):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2021 Overcoming the Innovation Readiness Gap 

人權團體 Global Partners Digital (GPD)和  Stanford Cyber Policy Center 合作出版《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ies and Human Rights: A Review》(第二版)

GPD 的網站上有許多對網路安全、言論自由的政策建言,也努力的了解全球網路政策,並在全世界建立連結。GPD 讓我看見的不是單純倡議人權而已,他們的每個成員都很積極的參與全球網路治理的活動或是提供政策建議、教育訓練、與不同單位合作出版研究報告,這些建議與報告的基本核心都是維護人權。

這一版的報告內容以各國的人工智慧策略與人權為主,除了定義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政策與人權之間應該注意什麼之外,我特別注意到他們在這一版中列了各區域國家的人工智慧研究政策短評。

在這本報告裡並沒有熟悉的亞太區 (Asia Pacific Region),而是以印太地區 (Indo-Pacific Region) 為主,但在簡短的段落裡則提供了新加坡、南韓、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泰國在 AI 政策及發展上的快速掃瞄。中國算是全球與亞太區在 AI 發展領先的國家,GPD 在報告中也參考了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然而也指出中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國聯合大公國這些國家的 AI 政策並不是在保護人權為主。就自我日常接觸的資訊可以了解,中國藉由社會評分制度限制移動自由或是一些侵犯人權的行為,這大概也是一個需要警戒的資訊。

下載報告 (PDF):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ies and Human Rights: A Review

當你的公司與某些受到國際制裁的國家有往來時,務必注意

每當我愈接觸這些網路議題,就發現許多網路治理的議題都與地緣政治有密切的關係。

偶爾利用通勤時間聽 Podcast 。年初時,萊登大學海牙網路規範計畫 (The Hague Program for Cyber Norms)舉辦了一場辨論會,之後將會議錄音分享到 Podcast 上:Episode 3: EU Cyber Sanctions between Effectiveness and Strategy,裡面談就是歐盟發動的網路制裁與策略。歐盟在2020 年 7 月底時就要對伊朗 (Iran) 發動網路制裁,而 10 月開始正式實施,歐盟提供了相關的資訊,協助中小企業與被制裁國家有經濟上網來時,如何衡量自己也會受到影響。在歐盟對外事務部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EEAS) 的新聞稿 Cyber sanctions: time to act 中則提到,由於某些機構或個人因為參與了網路攻擊或恐怖行動,使得他們不得不發動網路制裁,即歐盟第一次發動旅行禁令,並凍結了 6 個人及 3 個實體(或機構)的資產,相關的報導在台灣的 iThome也有刊出

由於是發動網路制裁,所以歐洲IP網絡協調中心 (Réseaux IP Européens Network Coordination Centre,RIPE NCC) 在網站上也做出相關回應:

今年 3 月的 APRICOT 活動中,有一場次是全球 RIRs 的相關資訊更新,RIPE NCC 提到因為 EU Cyber Sanctions 歐盟網路制裁的關係,位於荷蘭的他們仍然配合荷蘭政府進行一些配合經濟制裁上的處理,以經濟活動為主,例如銀行轉帳,目前則是停止的,但不影響他們對於會員的服務,RIPE NCC還是堅守他們的原則,網路運作不受到政治影響。由於使用網路被認為是基本人權,也是讓一些被制裁國家的人民能對外連絡資訊的管道,所以 RIPE NCC 希望能取得豁免權,繼續提供網路服務。歐盟也提議要在加密通訊軟體、加密頻道加上後門,以便執法人員搜證、預防兒童色情與犯罪,歐盟的這些措施都可以感受到一個政府體制正利用地緣政治去壓制網路機構運作。


試著每天或每隔幾天分享一點內容

許久之前,我曾在其他平台做類似的新聞資訊分享,但覺得如果不能提供一些自己的解讀是觀點,也只是個新聞連結轉貼而已,於是停止整理相關的資訊。

每天下午,我的信箱裡都會定時出現 Seth Godin 部落格的文章,他總是定期、定時的發布一些或長或短的文章,在他的部落格裡,沒有讀者回應的欄位,但就是定時發送自己的觀點。

因為我會閱讀一些報告,有時在社群做一點簡單的心得分享,受到演算法或是同溫層並不喜歡這麼嚴肅的話題,雖然在 Telegram 有一個頻道,但每篇分享總像石沉大海,也許找錯了目標客層,沒有任何回應的文章總讓我有些意興闌珊,有時要找回自己分享的東西,在社群也不容易找回來。所以還是回到自己的部落格來分享,當作筆記或書寫的練習,也許還會比較容易找資料,也可以避免日後長篇大論,讀者看了累,自己看了也很累。

不過能持續多久?我也不確定,畢竟重複的資訊看多了,也會覺得很厭煩。我如果厭煩了,就會停止這樣的更新吧!

Telegram 的討論頻道:Let's talk about Internet Governance

Image by waldiwkl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觀察台灣 AI 政策與職場新挑戰

前言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對台灣 AI 政策的一些觀察。未來我還會整理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比較。不過先提醒大家:這篇的資訊量不算太低,文章提及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政府計畫名稱、大筆預算金額與目標數字,乍看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抽象。 對我來說,這些數字背後傳達的訊號很清楚──台灣政府確實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 AI 的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訓。問題是,這些投資如何真正走到民眾與企業身邊?如何讓公司知道「資源在哪裡」、讓人才看見「機會在哪裡」?這條「最後一哩路」會決定政策成效,也才是和你我最相關的地方。 為了解台灣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我偶爾會瀏覽人力銀行網站。有次看到某家公司在招聘條件中特別要求面試者在面試時分享「自己使用過哪些 AI 工具,以及如何使用」。這讓我注意到:AI 已經被視為職場的基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AI 已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個人任務。雖然部分單位仍不鼓勵員工使用,但只要有清楚的界限與正確的態度,AI 工具能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把精力留給更有價值的任務。想像在學校寫報告,老師要求必須說明 AI 工具是怎麼幫上忙的;或在公司加班時,主管要求用 AI 快速整理資料。這些情境都不再是未來,而是現在。 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參加 Anthropic 的 AI Fluency for Students 課程,課程內提到的 4D 概念對學生、新鮮人乃至現在於職場受到 AI 衝擊的世代都很有幫助。如果我是面試官,我會希望求職者能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其次,是我長期關注各國 AI 政策,想藉此分享觀察成果。這些分析大多是透過 AI 工具分析政府公開資料而得,也讓我更相信 AI 是研究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以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台灣AI政策 台灣的 AI 政策並不算落後。除了大家熟知的 DIGI+,政府陸續推動了「臺灣 AI 行動計畫」(2018–2021)以及「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2023–2026)。政策重點主要在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 從預算來看,2025 年度 AI 行動計畫 2.0 編列經費最多的前三個部會為:經濟部、國科會與數位發展部;2026 年(115 年度)未核定的預算書顯示,數發部、經濟部與國科會仍是主要資源分配單位。大部分經費用於應用與普及,例如開發 AI 便利工具、藥物開發驗證平台等。 產業發展 台灣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

女性在防災包中應準備的物品

全球在這幾年地震頻繁,再加上戰爭的陰影愈來愈大,坊間已經有各種災難包的清單作為一般人備災參考,也看到有些廠商會與名人合作,推廣救災包的重要性。我也採購一個以減少準備的成本,但在檢視與思考廠商陳列的物資清單裡,還是少了什麼,特別是如果遇到戰爭時,那些救災包,不論是幫小朋友準備的、幫寵物準備的,看似很棒,仔細想想,比較像露營用的物品清單。 這讓我很沮喪,因為我買了一個還要花更多成本準備急救藥品的防災包。身為女性,我會選擇多備急救藥品及衛生物品,因為那是能保護生命與尊嚴的基本協助。 網站中所販售的急救內容物是備而不用,反而有些必要的物品,如 止血帶 、止痛藥等,可能因為法規管制而沒有被列在販售的急救藥品清單中,但也沒有詳細的列在教學文章中,許多必要的物品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我雖然已採購該防災包,但仔細想想,那個可能比較像露營用的清單,有點後悔,但我會留著當基礎,再把沒必要的東西改為必要的物品。災難來臨時,我們都只能選擇必要的,而不是選擇想要的。 急救訓練時的經驗 專科時曾與同學接受紅十字會的急救訓練,有一堂課裡,參與的學員們都討論過「物盡其用」這件事,例如在山上突然骨折或不幸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拿來急救使用的?且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只能帶必要的物品離開,也能減少不必要負重,確保行動方便。 我曾檢視過多份清單,但都沒有看到女性必備的物品。有些東西不論在何時對女性來說是必備的:保險套、避孕藥、衛生棉、消毒藥片,有些物品因為國內法規管制,所以不會在販售清單上出現,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準備。 保險套 :在戰亂或災區,被迫流離失所時,女性容易因性暴力而面臨傳染病或非預期懷孕風險。雖然保險套無法完全保護女性尊嚴,但至少能減少性病與意外懷孕的風險。另一方面,與許多大型儲水袋相比,保險套體積小、攜帶方便,也能臨時裝水,在缺乏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下派上用場。 避孕藥 :若在災難或戰爭環境中,醫療資源極度不足,女性若意外懷孕,將面臨極高的健康危機。避孕藥雖然在一般通路不易買到,但若能事先向醫師取得處方並納入防災包,就能有效降低非計畫性懷孕。 衛生棉 :一般型的衛生棉也好,或是夜安型(例如34、40公分)的衛生棉,除了生理期使用外,厚實且吸水量大,在臨時缺少紗布或繃帶時,也可用作包紮或止血墊。如果場地髒亂,同時也能暫時保持傷口乾燥,減少感染風險。雖然占空間,但在災難環境中,這些吸水性佳的材...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