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AI」標籤的文章

生成式AI使用記錄-翻譯

翻譯是一門專業工作,它不只是把另一種語言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語言,而是轉化為人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裡,老師說過翻譯重視「信、達、雅」,這是一門學問,不是任何一個人、哪種工具可以取代的。這篇不是在談「翻譯」的學問或是翻譯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沒有能力談這門學問,我只能分享AI在工作上的協助。 因為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文獻,或是參與會議中有大量的英文文獻需要閱讀,Google Translate提供許多協助,同時利用使用者協助修正翻譯的正確度,甚至減少大量閱讀的時間。 隨時間的增加,坊間也愈來愈多更好的翻譯軟體,但遇到會議的錄影與錄音轉譯,還是需要由專業的翻譯公司協助,以節省時間成本,人員可以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遇到需要節省金錢成本時,就會折衷由一般人員來譯出可以接受的成果。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拿它來翻譯會譯的逐字稿,它協助節省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雖然增加編輯成本,但隨著模型逐漸進步,訓練的人愈來愈多,它也會提高準確度,並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往來,產出比用 Google Translate更能讓人容易接受的版本。相對的,它還是增加使用人員需要編輯、審核的時間成本。但有沒有比人類編輯好?我想現階段,中文可能還有沒比人類編輯好的程度,但已經可以是能接受、初步可以讀懂文字要表達的粗略意思的程度,離「信、達、雅」的標準還很遠。 以往的少見文字,如藏文、閃語、印度語,甚至連死海古卷裡的文字都已經可以藉由AI技術辨識出來,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有天我使用AI翻譯藏文時,突然想到,誰可以幫我核對翻譯出來的正確性?我個人是不懂藏文的,當我想把中、英文用AI翻譯為藏文時,又能請誰幫我確認文法與用字的正確性呢? 所以,使用者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辨識AI結果的正確性,有無過度編撰或錯誤的引用,例如在法規上的引用、宗教信仰經典裡的人物及故事,會不會在一來一往中給AI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機會。又如同專業的翻譯人員並不是完全了解各行各!業中的知識,工作過程中還要再與委託者討論。又如有次我聽到一場會議的講者,他提到他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但是否判定對方有無違法,還需要了解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築業、畜牧業,甚至要去了解飼料的投餵方式與成份。所以現階段,AI還是無法取代人類,也無法代替法官做出判決,大概也是短期內的一件好事吧! I...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

To Regulate or Not to Regulate? About AI technology

I borrowed the title of the forum this afternoon . Actually, I attended two webinars about AI today.  One forum focused on the debate about regulating AI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discussion was fruitful, as the panellist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AI regulations across various countries. Besides Taiwan, they discussed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S, Korea, and China. Korea, for instance, published their "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Trust" (AI Basic Act) at the end of 2024. However, before this, the Korean government had already established good data governance through three essential act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the Network Promotion Act, and the Credit Information Act. These laws, along with their MyData applications,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strategies like the Data Dam, a centralized platform for securely collecting, storing, and processing large-scale data, which supports AI devel...

在 2024 年結束前,我想聊聊生成式 AI 應用的影響

大約在 2023年初,因為 ChatGPT 出現,在當時提供我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那時的 GPT 反應不快,精準度約 80%,但比靠自己有限的英文聽力與對法律文字的理解能力,它提供的協助比當時的 Google Translate 還多,雖然我還是得周末加班處理,別人連假出去玩,我只能在家裡翻譯錄音及重新撰寫文章,但隱約已有不安的感覺:「身為研究人員,依賴這些工具後,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工作裡,生成式 AI 協助我翻譯、校正文字、重組文句、擬問卷題目。當我撰寫好一篇內容後,它可以幫我檢查別字(我很容易有別字)、贅字,或是它會協助挑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字句,並提供建議,而我會參考它的建議,再調整文章內的字句。它相當於一個輔助的編輯,在我把文章交給編輯前,先調整文章內容,提高可讀性。有時我請它翻譯文章,裡面有我無法理解的句子或字詞,就會請它解釋到我能以白話理解、表達為止。 隨著使用它的頻率增加,我也去聽關於學術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演講。台上的講者提到一位博士班學生一直寫不出論文,在無法延長修業年限的情況下,使用 ChatGPT「編」出一本乍看之下很真實的著作。當時的 GPT 沒有 4o 有多種功能,但正經八百的與人說瞎話的功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當這本論文到達指導教授的手上,有經驗的教授第一眼就看參考文獻,馬上被教授抓到破綻--參考文獻的中作者根本沒有出版那篇論文。當時已經有預防論文抄襲的判讀系統,避免學生抄襲,但也曾經因為對非英語母語寫作者的寫作方式而誤判的案例。教授給這位博士班學生一個機會重新撰寫他的畢業論文,但最後,這位博士生仍然無法產出論文,除浪費時間外,在學術倫理評價上也被留下污點。 因為這件事,我如果在撰寫文章時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我多會在文末註明,該篇文章是與哪一個 AI 合作產出,我也會讓主管與同事知道,我使用 AI 在工作文件中提供哪些協助,這已成為我個人的習慣。 隨著可以應用的工具愈來愈多,我也看到許多文章、報告裡都出現 AI 工具的痕跡,有時使用者以為其他人看不出來,但這些痕跡很明顯,如果作者能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現在沒有任何規定、規範要求撰寫者這麼做,但聽同事說國外的期刊已經要求作者自我揭露,我想國內應該也會有相關的要求。 在台灣,政府也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參考指引。台灣行政院在 2023 年 8 月底公布由國科會擬定的「 行政院及所屬機...

聊聊台灣的人工智慧政策發展進度-亞太地區

前篇的歐美國家政策發展 ,在台灣政府部門應該都找得到相關研究報告,亞太地區的相對少一點,日本、新加坡、中國是台灣政府部門較常觀察的國家,亞太地區的國家太多,所以我不會寫太多,很可惜就沒納入印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但這些國家也有不少報告可以參考,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找一下。 中國 中國應該是台灣人最容易觀察的國家,也是較沒有閱讀障礙的國家。中國的《 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 》第 19 條對生成式AI的服務提供者需要備案登記,所以有一個「 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備案系統 」,可以在上面看到有哪些演算法正在等候審查,在 4 月時就有 69條演算法,裡面還包括 1 個人才與職位的匹配演算法系統。 韓國 韓國是我觀察的國家之一,他們發展資料治理的策略不會輸給台灣政府常引為標竿的新加坡,2個國家的政治體系、文化不同。談到「數位政府」或「智慧國家」,大家多會聯想到新加坡,但在聯合國電子化政府評比、OECD的數位政府相關評比,韓國是在評比結果裡都是亞洲國家之首。每當我看到韓國發展相關政策進度時,也會讓我為台灣的現況感到擔憂。 韓國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 (MSIT)在 2022年公布「實現可信人工智慧的策略」 ( Strategy to realize trustwort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並在2024年的工作計畫中表示要成立AI安全研究所(AI Safety Research Institute)負責研究及解決AI所帶來的挑戰。除MSIT外,韓國也有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 (韓國PIPC),也就是國家等級的個資保護單位,他們涉及的領域很廣,在 2023年 8 月時,韓國PIPC公布《 人工智慧時代個人資訊安全使用政策指引 》,韓國 PIPC 將會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監管系統,也提供AI開發與服務階段個資處理標準的規範、公私合作的指引等。在 9 月時,韓國總統向世界宣布《 數位權利法案 》,10月時就組成專家小組處理與人工智慧相關的隱私議題,並依照 8 月的規劃,成立「 AI 隱私公私政策理事會 」,主要 3 大部門,主題分別為資料處理標準、風險評估、透明,由 32位來自學術界、法律界和工業界的專家組成,並由韓國 PIPC及LG的AI研究所所長共同擔任主席。在11月時就提出「 AI技術法遵示範計畫 」,發展事前評估制度。MSIT 也...

聊聊台灣的人工智慧政策發展進度-歐美國家

明天 (520)是台灣第 16 任總統上任的日子。我們在上個星期五,也就是 5 月17 日的晚上,曾經經歷過2014年 318 學運的人,幾乎又有同樣的感受覺,彷彿又回到10年前,國民黨準備通過與中國不明不白的服務貿易協定。台灣人在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個朝小野大的治理體系,唯一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全民監督政府,可以線上關注立法院又在上演什麼戲碼。 在 18 日下午幫觀音蓮換盆後,有個感觸:「大家都有生活要過,如果不是國會失能,誰想再走上街頭?」如果我們這一代都被教育為溫良謙恭儉讓,那怎麼立法院還能打成這樣? 回到新總統宣布內閣成員的那天,出現所謂「行動創新的AI內閣」,我始終無法理解這表示內閣自動化還是內閣AI化?我在媒體的報導裡,只能理解將延續智慧政府的願景,人工智慧 (AI) ,似乎是提升搜尋引擎關鍵字用的流行用字。 簡單查詢一下,台灣近期關於人工智慧的相關法規、規範、指引、辦法、原則,除 2018 年提出所謂的「 AI小國大戰略 」、 2019年時有立委提出應擬「 人工智慧發展基本法 」、2023年8月由國科會所擬的「 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 」,國內腳步最快的監管機關應該是金融管理委員會,在2023年10月公布「 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AI)之核心原則及政策 」,有相關的指引和配套措施。 當其他國家為避免發展人工智慧傷害人民而陸續建立事前管制的法規時,我有點擔心,台灣的法規進度在哪裡?如果從0到10,10是歐盟AI Act的程度,那台灣會在哪裡?台灣所謂的 AI內閣,有什麼 AI 操作或監管指引嗎? 更新: 2024年7月15日,台灣國科會已 公布「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並 公開徵求意見 。 關於全球 AI政策發展的觀察站 有興趣的人可以多閱讀 OECD 的 OECD.AI ,這裡面收集相對完整的全球立法資訊,自我 2019 年開始看這個網站到現在,這幾年網站內的內容增加非常多。 年初時一場線上研討會,參與者建議除了原有的功能外,也可以再提供一些政策研析,畢竟 OECD裡有許多的專家,不僅僅是討論及觀測經濟發展而已,這個意見很快被採納,但寫文章需要時間,所以他們也利用一些AI功能可以搜集收章,讓網站出現大量的文章。今年除了新增文章外,也看到有他們正在全球觀測所謂的 AI Incidents ,使用者可以透過網站了解全球因為開發或使用人工智慧系統所出現的實...

在2024年如何與AI合作—ChatGPT 和 Claude 的建議

想像AI與人類一起工作的畫面 (註1) 在之前文章裡談到我的工作時間都在與 AI 對話程式互動 (註2) ,一整年下來有些心得,不過我打算分次寫完。 大致而言,今年因為有AI 對話程式,讓我可以減少閱讀文件的時間,不是說我不讀文件,而是藉由它的協助讓我更準確的閱讀與理解文件的內容和重點,為避免AI 對話程式編故事,透過反覆的驗證,我反而讀到更多內容,甚至更深入。 在完成早上的工作內容後,我突然想到在2024年,不同的AI對話程式會對於使用者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於是我分別問了 ChatGPT 和 Claude:「人們在2024年要如何更適當的和你合作?」 ChaGPT4 的對話畫面 ChatGPT 4回答 (註2) : 在2024年,人們要更適當地與我合作,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建議: 明確的問題或請求: 提供具體且明確的問題或請求,這樣我能提供更精確和相關的回答。 理解能力範圍: 了解我的能力和限制,例如,我能查詢資訊、解釋複雜概念、創造性寫作等,但無法提供個人意見或處理非常個人化的問題。 持續互動: 如果第一次的回答沒有完全滿足你的需求,可以進一步提問或要求澄清,這有助於獲得更好的結果。 隱私保護: 雖然我不會儲存對話內容,但建議在與我互動時避免分享敏感個人信息。 持續學習和適應: 我會不斷更新和學習,使用者的回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提供更好的服務。 透過上述建議,使用者可以更有效地與我互動,從而獲得更滿意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簡單的說,就是要問對問題,而且持續與它互動,藉由互動調整它的語言模型。 Claude 的回答 (註2) : Claude 的對話畫面 是的,關於在2024年更適當地與AI助手合作,我有一些建議: 明確交流你的需求 - 直接告訴我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或資訊,這可以讓我提供更精準和有用的回覆。 問明確的問題 - 使用具體和明確的詞彙問問題,不要用模糊或抽象的措辭。這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你的問題。 理解我的能力局限 - 記住我只是一個AI系統,有一定的技術侷限性。不要期望我能做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情。 耐心等待回答 - 有時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搜尋資訊和形成回答。請耐心等待,不要連續發送多個問題。 提供回饋  - 如果我的回答沒有滿足你的需求,請平心靜氣地告知我,以及如何能改善。這將幫助我進一步優化服務品質。 保持友善 - 請用禮貌和友好的...

線上參與 APrIGF 2023 的一些筆記

Photo credit:  Adli Wahid 雖然去年在新加坡已經有實際會議,不過去年和今年也是以個人身分線上參與,節省個人差旅支出,也能把握時間在思考議題上。今年的主題「Emerging Technologies – Is Asia Pacific Ready for the Next Phase of the Internet?」討論的內容比較偏向呈現亞太地區的觀點,在發展與應用新興科技之下,如何重視包容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免不了會以今年最熱門人工智慧(AI)為主要的討論核心。 最棒的是今年聯合國IGF也接著在 APrIGF 後還有一個一整天的 Parliamentary Track,這則是接下來10月在日本京都的聯合國 IGF 會議呈現亞太觀點的討論內容。由於是亞太地區的觀點,所以也難免會提到多元文化、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的影響以致於各國、各區域的發展情況不一。 以下的內容中英夾雜,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再用機器翻譯。 一些很有用的網站 全球科技政策匯集網站 The Global Tech Policy Atlas 由澳洲國家大學政策設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以人力搜集全球科技政策的網站,台灣也在收集的對象中。 太平洋地區國家的資料匯集網站 Pacific Data Hub 這裡面的資料對於觀察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國家的影響十分重要。 Opennet Korea   Open net Korea 是主張網路中立,倡議言論自由的組織。台灣在觀察國際科技政策發展時,多會參考歐盟、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其實亞太地區的韓國是值得觀察和參考的國家,韓國政府的資料治理政策與法案是值得參考的對象。 參與的場次和回應 從2016年到現在,在會議裡的發言是表達意見的管道之一,但我總在想要如何讓自己的意見不是只有在麥克風前講完就沒有了,我從2020年開始便決定把意見都整理到主要的文件裡。APrIGF會議後會將意見整理為一份意見書( Synthesis Document ),並在聯合國 IGF 裡表達亞太區的主張和意見。我不是每一場參與都能馬上產出意見,以下把自己有產出的內容也貼來這裡備份。 AI in Asia-Pacific: Charting a Path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my observation, severa...

和 AI 工作三個月的感想

在 ChatGPT 在台灣開始流行後,我和它一起工作了大概 3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出現如何監管、治理AI的文章、也有不少教學、像是有不少如何下關鍵字使它協助你工作。這篇文章純粹以一個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這段時間我與 ChatGPT 一起工作的感想,而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理它或是如何使用它。 這 3 個月裡如何與 AI 一起工作? 因為我的工作知識涉及的領域不止在網路科技,但網路科技卻是我的所有工作範疇的基礎,網路治理是我的入門磚。 在 2 月底 3 月初時,有一份工作內容是聽 12 場研討會的錄影並摘要,原本我們擔心不了解法庭程序、法律用字、各國的法規和習慣不同,但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有效率的把錄音裡的話語解釋出來?。後來長官提出了一個方法,有沒有可以聽打字幕的工具?把字幕擷取出來,再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修改?於是我想到 ICANN 會議、IGF 會議所使用的即時字幕工具,但後來又找到了 Web Captioner 。這是許多 YouTuber 會使用的字幕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這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錄音筆可以做到這件事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口音、用字習慣、法律用字、法庭程序,錄音筆能否做到同樣的能力?我沒有實際測試過,但 Web Captioner 已經協助減少初期工作的一項負擔,後續的工作完全要依賴這個第一步,不然沒有辦法接下去。 有用過 Google Translate 的人都知道,它最多就是「堪用」而已,你丟什麼給它,它也就回饋你什麼。就是照字面翻譯,沒有上下文的脈絡,當然後續還很多很好用的翻譯工具,但就便利性來說,Google Translate 的便利性還算是高的。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從 3 開始用,再到 3.5版,然後付費使用 GPT 4 和一些外掛工具,它開始讓我感受到身為人的限制、受到體力的限制,還有機器學習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如何去問問題。 基本的翻譯工作在 GPT 3 就已經到90%的滿意程度,那個時候我還擔心 Web Captioner 的文字擷取能力會受限於講者的口音,所以我還是會聽著錄音做即時聽打,以使要翻譯的文字檔更完整。一場 90 分鐘的專家討論需要 4 個工作天全力投入才能翻譯、整理完畢,但如果是一個可以講美式或英式英語的講者的專題演講,只要速度不快,大概 1.5 個工作天就能處理完畢。 GPT ...

Some reflections on AI, data 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issues from the web debate

After working on the recording about competition regulations and case stud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almost four days, I feel warm to participate in the web debate:  How to Train Diplomats to Deal With AI and Data ?  by DiploFoundation and those familiar discussions. I copied some reflections from my personal social media channel in this article to keep some materials for future writing about using the ChatGPT to help translate competition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my studies. I still remember people were not intereste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at the beginning of 2022. Only some people vote for AI to be one topic. But there were 3 or 4 discussions about AI,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in the IGF2022. A study on training AI was conducted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re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a panel discussion by the Polish government department about using AI to explore deceptive web desig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merging issue is t...

5天的聯合國 IGF2022 會議速記

這張照片是在疫情開始的那年,2019 年 2 月,我要前往迦納,在衣索比亞機場轉機時所拍下的日出。在疫情結束後,聯合國在 2021年宣布第 17 屆的網路治理論壇在衣索比亞的 Addis Ababa舉辦,也是一個巧合吧! 2021年時的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以下簡稱 UN IGF)在在波蘭舉辦,當時不少人在好不容易解封後飛往波蘭。今年則是在相隔 17 年後回到非洲大陸的衣索比亞,並且參考當時在波蘭的格式,除了實體會議外,也有線上會議室。 一些背景資訊 今年的舉辦日期自 11 月28日至 12 月 2 日, Addis Ababa 與台灣的時差約 5 個小時。今年的大會 主題 是大家很常在台灣媒體聽到的「Resilient Internet for a shared sustainable and common future」並分為 5 個主題: Connecting All People and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Avoiding Internet Fragmentation  Governing Data and Protecting Privacy  Enabling Safety, Security and Accountability Address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AI  如果有興趣了解這些題目怎麼產生的,又不想讀英文,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 從2022年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主題觀察疫後全球網路治理議題趨勢 」了解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各個主題形成的過程和複雜性。 大會所提供的資訊 這張畫面是閉幕典禮後,由官方放在大螢幕上的參與資訊,從每位致詞講者所提到的,可以得知今年超過 300 個議程在這 5 天內進行,並有 4,000 人報名參與。從 網站上 也可以看到更仔細的引導。 今年的個人觀察 也許從 2017 年開始參與 UN IGF 至今,加上慢慢熟悉裡面的機制、縮寫和不同領域的術言,對我而言今年的內容很精彩,而且參與的角色非常的具多樣性。 自去年時就開始感受到各國政府對於網路的介入已經不是像以往用資料保護法或資安法相關的法令來介入,而是透過各種法遵要求各企業配合,像是歐盟的GDPR、DMA和DSA;也陸續讀到很多國家的競爭法主管機關...

20210506 閱讀 - 全球前 50 名具創新能力的公司、國家AI策略與人權研究報告、歐盟制裁了哪些國家

顧問公司 Boston Consultancy Group (BCG) 公布全球前 50 名具創新能力公司 世界經濟論壇 (WEF) 不定時會抓一些其他研究單位的文章刊登在自己的網站,並加上一些註解,BCG 這次出版的報告也在刊登的文章來源裡。在 WEF 的文章 裡,提到了此次報告中的前 50 大公司,在前 20 家企業裡,只有一家 Johnson & Johnson 是家用品,其他多是電腦資訊相關產業,前50家則有看到製藥與生技醫療,中國則有 Huawei、Tencent 、Xiaomi上榜,第 41 名 Inditex 印地紡即 Zara 母公司 ,全球第二大時裝產業。IKEA 在我的認知是家具製造業,但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類似的公司再出現並成為標竿。 同樣的,這份報告也指出 COVID-19  疫情並沒有延宕全球企業的發展,反而加速了企業轉變的腳步。

Coffee talk with Don Tapscott

Technologies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Blockchain Fits In It'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to have a coffee talk with Don Tapscott, and he agreed with me to use the slide above. We talked about the talent shortage, myth of "digital economy" in Taiwan. I summarized the coffee talk in the yesterday afternoon: The personality of future talent must be aggressive, full of curiosity, smart and brave, much brave. There's no "digital talent". Many people know using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some people work in technology area, some are technologist. Digital Economy is the way of our life now, not a special area. Maybe we should have a multi-stakeholder group for economic issue, people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nk tanks, each industry and citizens, maybe 25 people taskforce group, discuss about the economy of the future, maybe talking about to have a law to digital economy or not. Blockchain can br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revolution. AI, m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