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digital」標籤的文章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

為什麼在這個年代,線上與會還是如此困難?

image by Chief22880 from Pixabay 2020年的這個鼠年春節,就如同某個長輩說的,歷史記錄上,每逢鼠年就少有好消息出現。從2019年末,中國開始傳出肺炎的消息,到了春節這個亞洲人口大遷徙的期間,讓病毒更容易隨著人的移動而擴散。這場肺炎對旅遊業、交通運輸航業的經濟衝擊,應該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在一月初時,我收到邀請去印度參與一場討論建立人工智慧政策的工作坊的信件,談到對方協助辦理機票、住宿和簽證。

從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來看所謂的數據化思考、公開、透明的流程

最近一直在想要用什麼案例來解釋這三個議題: 數據化思考 由下而上(Bottom-Up) 公開透明的流程 在 OECD 的 Digital Government toolkit 裡第一個原則就是「開放、透明和包容 (Openness, transparency and inclusiveness)」。雖然在網路治理論壇裡看到許多執行的案例,但對不了解「網路治理」是什麼的網路使用者來說,可能還是很難讓這些人對這樣的議題點燃興趣。最近看到「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有一百多隊報名,也公布了二十組入選名單,但很剛好的可以拿來作為這三個議題的案例。 數據化思考 同樣也是 Digital Government toolkit 中的第三個原則「在公部門裡創造資料優先的文化(Creation of a data-driven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 政府已逐漸將資料視為戰略性資產。 資通訊技術促使社會生產、儲存、處理和共享數據的能力呈指數性的增加。 使用資料可以支持在公部門的政策決定和服務設計與執行。 在公部門裡創造資料優先的文化。 同時 McKinsey 在2016年的「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through digitization 」中也提到了: 大數據可以利益於公部門中的國防、公共安全、健康和其他領域。 透明可以強化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和公民參與程度。